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凡尔纳选集》。这些一百多年前或几十年前的科学幻想小说,尽管其中的许多幻想都已变为现实,但读来仍饶有趣味,富有艺术魅力。凡尔纳在一八二八年二月八日,生于法国的南特城,一九○五年三月十四日逝世于亚眠。凡尔纳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他是一位辛勤、不知疲倦的作家,一生中写了近百篇科学幻想小说,其中有六十四部长篇科学幻想小说,两卷中短篇集,总字数达七、八百万字之多!苏联外国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了《凡尔纳全集》共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说“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他的长篇小说无不体现着这一创作思想.他的首部长篇《浮躁》以政治和社会为视角,对改革开放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作了整体的评判,然而作家因对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无奈而致困惑,因而在以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改从文化视角上寻找新的切入点,《白夜》、《土门》、《高老庄》即体现了作家以“文化批判意识”为核心的创作心理和文化探索精神.尽管作家的种种文化探索仍不免流于无奈,但他执着的艺术探索精神却十分可贵.  相似文献   

3.
乔杰 《成才之路》2012,(32):34-34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获奖,直接的结果是,莫言的书火了,中国文学热了。有趣的是,就在莫言获奖前一天,仍有评论家说中国十年内本土作家将无人问鼎诺奖。但预言毕竟是预言,噱头毕竟是噱头,莫言获奖那是真实的。那么,莫言获奖,带给作文教学最大的思考是什么?我的认识是:"真实是一种力量。"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农民出身,从贫瘠的黄土地上走出的,骨子里带着"野孩子"气息的杰出作家。《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是他的长篇代表作,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又是"作家的自传"。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的结构特点则正好相反:“虽云短篇,颇同长制.”(《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190页)不管是长篇(吴)还是短篇(鲁),两位作家对社会人生世相的观照方式都是散点透视.在开放性结构中,各种人物纷纷登台,炫耀着脸谱,袒露着灵魂,尽情表演一番后退台让位.这种结构特点,既可以使作家把笔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求作家用最经济的笔墨勾绘出人物的神韵来.两位作家都做到  相似文献   

5.
看《大家》     
本期《大家》质量较前两期有了显著的提高,颇有《大家》所倡导的先锋锐气。女性作家尤其出手不凡,王安忆的短篇《一家之主》、周晓枫的非虚构作品《邮差》、新进广西女作家纪尘的长篇《缺口》都是精心之作。这三篇作品似乎有意无意地消解了文体的界限,都呈现小说散文化、散文小说化的特点;又在其中揉进了诗性。《一家之主》和《缺口》尽管以“小说”的面目存在,情节却更近于散文,其中抒情的成分也颇近于散文的表达。《邮差》以“非虚构作品”即“散文”的面目出现,但其中夸张的个人体验,奇特的跳跃思维,断续的情节线索,又使它具有某些小说的气质。它们或许标志着未来文学创作中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分野有可能越来越模糊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6.
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作家中独树一帜,在20世纪80年代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但他90年代完成的长篇力作《活着》却已明确的显示出向“世俗”转向的趋势,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家的转型是各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作家世界观的转变,世俗生活的诱惑,“先锋小说”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等等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考察元、明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等的创作历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特征,即:起初是说书人的“平话”;而后是“书会才人”予以加工、改写、再创造,成为“传”;最后由文化素养较高的作家改定,成为传世本.对罗贯中创作的《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进行考察,其结果表明,元、明长篇名著创作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期有几部重要长篇推出。《人民文学》继去年的《风声》之后,在三、四期连续推出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和阿来的《空山》(第六卷,终结篇),看来,一直以发中短篇为主的《人民文学》已决意参加长篇的角逐。作为《空山》的收官之作,阿来将气韵贯彻至终,使《空山》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得忽视的长篇巨制;继《扶桑》、(《第九个寡妇》之后,严歌苓在新一部的历史长篇中继续塑造着“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形象,其浓艳极致的笔调、“超稳定”的历史观、“东方特色”的女性观以及概念化的写作倾向也均一脉相延;《当代》推出的是老作家莫怀戚的《白沙码头》,小说颇具地域特色,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群”的“不一样的生活”,可惜,作家对“麻辣人生”的展现缺乏相应的“麻辣笔力”,未能产生令读者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梁博士:你好!1993年底,友人赠我一本你的新著《红尘无泪》。令人惊讶的是小说竟是以“一九九三年。中国的上海”为开头、结尾的背景!用最快的速度反映最新的人生本是你们香港小说家的长处,可无形中促进了大陆出版社的超速出书,使人感慨良多!要知道时下许多大陆作家和学者、教授的著作大多是“十年磨一剑”,交付出版社后则石沉大海,一等又是十年,白了须发“空悲切”!何以厚此而薄彼耶?这又使我想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也可称为“财经小说”的长篇巨制《子夜》,也是当年完稿、当年出书的。莫非凡是“财经小说”均易  相似文献   

10.
《废都》与《暂坐》都是贾平凹城市题材的、具有鲜明《红楼梦》色彩的长篇佳作,但两者文本差异巨大,所思考的问题也不具有延续性。两者都写身处社会关系之网中自我的“非我状态”,出发点相似,《废都》以庄之蝶反省作家自身心灵处境,积聚破而后立的勇气;《暂坐》则以海若众女,思考人类性的问题,即现代性带来的伦理疑难。对《废都》与《暂坐》的对照性分析,可廓清关于《废都》的种种误解,亦可呈现出多年思想漂移后,作家在《暂坐》中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1.
"另类小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自九十年代以来 ,以凸现“自我”非主流的“另类小说”大量涌现。这些作家和作品引起了读者、评论家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人们对这“另类小说”冠以多种名号如“个人化小说”、“爱情小说”、“青春体验小说”、“边缘小说”、“都市小说”、“新人小说”等等。尽管叫法不一 ,但所指对象大部分是一批新登文坛的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新作家。这类作家的数量日渐增多 ,如棉棉、卫慧、陈染、魏微、海男、李薇、周洁茹、朱文颖、张梅等几十位。他们的小说多是中、短篇 ,也有的逐渐向长篇扩展。作品的内容也是以爱情为纵线 ,以青年男女为主人…  相似文献   

12.
岁末一期刊物,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将疲态拖至年底,有的推出压轴大戏。《人民文学》推出的海外华人作家袁劲梅的《罗坎村》(中篇),纵横捭阖,跨文化思考的格局和深度,都令国内作家汗颜;《当代》推出的曾征路的长篇(《问苍茫》,是“底层文学”兴起以来的首部长篇力作,显示出明显的“新左翼文学”特征。此外,石舒清的《灰袍子》庄严而脱俗,孙惠芬的《致无尽关系》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李浩的《九月的一个晚上》(短篇)以思辨性的叙述再次展示了“怎么写”的魅力;杨文冰的《菩提》(中篇)以一个生死交锋的故事探讨“执著”与“放下”的佛家命题,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红处方》给人敲响警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处方》是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说她曾为几位作家写完长篇后“撒手人寰”、“惊悸不止”而踌躇,但“三思”之后,还是写了。为什么呢?用作者的话说,是这个故事“呼唤着我”。而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当今十分严峻的吸毒戒毒问题。《红处方》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14.
北大评刊(2009年第6期)——看《人民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最后一期的文学期刊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人民文学》第12期的"海外新华人作家专号"。近几年来,新海外华人的创作实力逐年上升,上年度的中短篇佳作已与大陆文坛有分庭抗礼之势,本年度无论长短篇都几占半壁江山。"专号"是其实力的集中展现,其中,陈谦的《望断南飞雁》(中篇)、陈河的《沙捞越战事》(长篇)、袁劲梅的《老康的哲学》(中篇)都堪称力作。  相似文献   

15.
丁玲,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中启用的笔名很多,其中用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丁玲”。尽管这一名字在一九二四年就启用了,但以此作为笔名出现于中国文坛,却是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才有的事。继处女作《梦珂》后发表,一九二八年二月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后者比前者更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震动了国内的整个文艺界。到了四十年代长篇巨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问世后,丁玲已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了。关于她的这一笔名的含义及其启用的原因,早在一九三三年,茅盾就有过解释:“我们的作家丁玲女士,就是那平民女学的学生。那时候,她不叫丁玲,叫丁冰之;按照中国的习惯,她应该用她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长篇新作《桃之夭夭》叙述了旧艺人笑明明与其女儿郁晓秋母女两代人的悲苦命运。尽管这部作品和她的《香港的情与爱》、《长恨歌》、《富萍》等小说一样都取材于都市女性生活,然而,无论作家的创作立场还是作品的情感基调,以及人物的精神风貌等,都与过去有了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不仅在四川,乃至在全国范围内,邓贤都算得上非常活跃的实力派文学家。1994年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炎黄杯”人民文学大奖上,邓贤的两部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和《中国知青梦》同时榜上有名。在所有获奖作家中,只有他和王蒙才享有一人两部的殊荣,这足以表明邓贤在文坛的份量。今年年初,邓贤又推出第三部长篇纪实文学《日落东方》。该长篇全景式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写得气魄恢宏而又警策动人,该长篇在《当代》发表后,年内也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邓贤用他的长篇纪实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衰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又称“北大评刊”)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论坛成立五年来,坚持对十余种主流文学期刊进行追踪点评,产生很大影响。本年度,论坛继续努力,以“学院的立场、可信的尺度、严格的筛选、切近的点评”,有力地切入当下创作,并为未来文学史的写作留下一套扎实可信的史料。2009年最值得关注的期刊是《中国作家》。这家中国作协属下的重头刊物创刊于文学期刊“黄金期”的尾声(1985年),不久便遭连文学落潮,面临市场化转型的生存压力。2000年在许多文学期刊停刊、改版的大势下,《中国作家》曾“逆流而上”,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试图以集中推出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的办刊策略占领市场空间。如此虽发表一些重头作品,但弱化了杂志“杂”的特征,跻身于图书市场的竞争,并在长篇小说普遍稿荒的困境中越来越向纪实方向倾斜。2005年,“小说版”和“纪实版”分家,今年,“小说版”改回“文学版”,又恢复了传统的“四大块”(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设置。经过lO年的反反复复,杂志对自身功能和读者定位当愈加清晰。回归传统的《中国作家》显然颇为自觉地履行作协刊物的传统职能,不但文类齐全,还特设“新农村专栏”,发表70岁的农村妇女任俊娥的长篇《咱农村女人这辈子》,并由作协主席铁凝亲自推荐,俨然是对中断多年的从基层培养业余作家的新中国作家体制的延续。改版的头两期,集中发表了当下“一线作家”的力作。以《中国作家》的地位和编辑的励精图治,这两期的《中国作家》可以作为一个“横断面”来考察当下中国小说创作的整体状况和综合实力——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更属于整个文坛而非单个杂志。新年伊始,各期刊纷纷推出重头长篇。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人民文学》)沉稳大气,有民间史诗的气韵;王刚的《福布斯咒语》现实感强,塑造出一个鲜活的当地房产大亨形象。老将们也纷纷出马,张洁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钟山》)执着地以玄奇的方式为理想插上沉重的翅膀;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收获》连载)是老艺术家凝一生之思的回眸之作,颇有乃舅(沈从文)之风。最令人失望的是张贤亮的《壹亿陆》(《收获》),满纸荒唐言,一副市井腔,让人深感对于功成名就的老作家而言,节制是基本美德。  相似文献   

20.
曾因《亮剑》、《血色浪漫》和《狼烟北平》三部长篇蜚声文坛的作家都梁,目前推出第四部长篇《荣宝斋》。小说洋洋洒洒40余万字,堪称首部以长篇著述方式讲述北京琉璃厂百年老字号荣宝斋兴衰史的作品,向读者呈现了荣宝斋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几乎成为整个中国近代史曲折历程的写照,挖掘出荣宝斋在中国文化史中作为“中国名片”的价值和意义。都梁的长篇历史小说《荣宝斋》从一爿老店、两幅字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