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莹 《现代语文》2006,(2):39-39
闻一多说:“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于它有无限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字字争奇、句句竞峭,方寸之间最大限度地容纳诗人的感受。在有限中表现无限,这就需要诗人充分挖掘并驾驶诗歌语言的弹性美,以获得“韵外之致,味外之首,家外之家,景外之景”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黄节的《蒹葭楼诗》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四十年问的外忧内患,诗人“平生之志与业略具于是”。本文结合具体的诗歌分析了诗人对“蒹葭”的深情浓爱,九死不悔的追寻努力,对国家、人民,对自己理想、节操的无限珍爱。反映了诗人济世康民之志难以实现的困境,更体现由这遇合无期的困境中伸展而出的意志的执著和精神的无限向上性。  相似文献   

3.
建安诗人面对着当时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动乱局面,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忧世不治,忧民多艰是军阀混战带给人民无限痛苦在建安诗人心灵的投影;身世之悲,怀才不遇之郁是建安诗人与乱世冲突和人与人的隔膜中产生的哀叹;生命短促与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矛盾而产生无限的忧伤。对这些忧患的重负感,建安诗人往往以建功立业、宴游之乐、游仙之趣寻求精神解脱,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诗歌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汉语诗歌革命性的变化是网络诗歌的兴盛。随意性、互动性、激情式及社团性为诗人提供了梦寐以求的诗歌创作平台。诗人们自发地在网络上集结了一个又一个的现代主义诗歌主题社区,使大批诗歌作品方阵式地呈现于我们眼前,网络使曾经疲软的当代诗歌重新勃发出无限的生机,使诗歌写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现象,这就是本文指认的新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5.
冯至的早期诗集《昨日之歌》,蕴含着诗人对永久至美境地的无限渴望。这种渴望在各种内在、外在场景中成为一种最高价值参照,映照出人生在世的许多失落与伤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作为个体生命对永恒的不断感悟与不息追求。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无限可能性"是一种渊源于古代且一直存在的特殊文学品格。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作家中,阿根廷诗人和小说家博尔赫斯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自觉地走向无限,描述了梦与迷宫、时空观和宇宙观、世界与人的走向、读者接受等数个"无限可能性"层次,从而将文学的无限可能性推向极致。  相似文献   

7.
美点赏析《风铃》是余光中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风铃为载体,表达出一个游子对故人的无限牵挂和对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  相似文献   

8.
李群玉的怀人送归诗有一系列颇具文化意味的意象。这些意象因诗人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具有引发无限联想的性质;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上,又表现出含蓄宛转、曲为致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阿信和桑子,是甘肃藏区杰出的现代汉语写作诗人的代表。甘肃藏区辽阔的草原培育了诗人,悠久、神奇、博大、深远的多民族历史文化,成为了诗人创作的不竭源泉和无限动力。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生活的大自然的恩赐表现出一种痴迷,站在精神高地之上去拷问繁杂的人生;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道义又迫使他们沉到民间,为世俗潮流中道义的重建而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意象图式理论被运用于诗歌作品的赏析中,为诗歌文本分析开拓了新道路。本文将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To the Cuckoo》进行诗歌意象分析。分析得出该诗歌呈现出多维的意象图式集,诗人通过对杜鹃声音的寻找唤起自己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也体现出诗人心中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相似文献   

11.
杜诗在内容上充满“忧国忧民”的思想,它以高度地艺术水平,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因此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诗具有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山水孟浩然     
襄阳的山,一定峭然如眉,微微皱起,打着一个个的摺,西子捧心一样;襄阳的水,一定波光闪烁,清亮亮的,泛着无限的情意。襄阳的山水,一定都款缓相连,平平仄仄地押着韵,因为,它们倾听过诗人的低吟,诗人的高歌,和诗人的琴声。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学中有不少优秀诗篇流传百世,成为千古绝唱,普希金的抒情诗《我又重新造访》(1825),就是一首流芳世界、赢得广大读者喜爱的佳作名篇。诗人以朴实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轻松自如、优美抒情的笔调记叙了自己重游旧地——米哈依洛夫斯科耶村的情景。这首抒情诗既不囿于对往事的回忆,也不局限于纯景物的描述;时光的逝去没有引起诗人的无限感叹,人去楼空的情景也不引起他的哀愁和悲伤。诗人通过视线变化或缩小或增大视觉空间,通过两座巧妙衔接的时间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沟通,又用拟人化手法让自然景物与人类世界相联系,这样一来,自然景物描写与诗人的内心感受,与人类的发展规律有机地联系起来,往事的回忆与现在的观察,与对未来哲理思索相结合。全诗处处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诗人对世界和人类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人的视线变化与所获得视觉空间有着  相似文献   

14.
在山水诗中,诗人的自然观无疑在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境界。直接由诗人的自然观来切入作品,无疑可以更直观地窥见诗人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领解其自然诗歌的无限韵味和精神内涵。本文将王维自然观的构成分为三个方面:还自然以本然的面目,以自然为知己和皈依,从自然中体悟生命本真。  相似文献   

15.
“夕阳无限好,只足近黄昏”,李裔隐的这句千古绝唱道出了中国古代诗人心中深深的“夕阳”情结。“夕阳”在空间上的“无限好”常带给人温馨喜悦,在时间上的“近黄昏”又增添了诗人的无限悲愁.也正因此而成为诗人情有独钟的情感符号。古典诗词中.青春易逝、岁月蹉跎的感伤,国家衰微、个人途穷的嗟叹,羁旅思乡、友人离别的哀伤等情感中,无不涂抹着夕阳的残红。  相似文献   

16.
我们吟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便会发现:有为数众多的诗人,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常常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一种近似的美学追求,即,在对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作传神写照时,追求一种余韵悠长、含蕴不尽的美,往往达到以有限之笔墨表现无穷之意蕴的高妙境界。以便欣赏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提供一个能让想象、联想飞动驰骋的旷远空间,保证其意向无限地生发、延伸,去作更多的想象和再创造。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以少胜多、余蕴悠长的艺术特质,就是诗家通常所言——“含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当代诗人队伍中 ,牛汉被称为“世纪常青树” ,其 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愈老弥坚的趋势 ,并在众多“归来”诗人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对于牛汉而言 ,苦难的历史记忆不仅没有消磨他的生命意志 ,反而再次激活他的个性和诗性 ,他努力完善和创建着自己的诗歌观念、诗歌哲学体系。这体现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超越有限 ,追求无限”的空间哲学意蕴。 80年代以来 ,牛汉诗作中的时间性被日渐淡化 ,他有意识地将个人的诗绪转化为立体的空间意象 ,把时间空间化 ,以此来完成精神的游牧 ,在空旷的无界限的场内 ,诗人不断地超越自我 ,奔赴“远方”拓荒 ,追求自由丰美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8.
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卢梭的“回归自然”对他影响颇深。宁静优美的大自然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使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诗人不赞同牛顿用科学的“魔法”将彩虹分析为一道道的光谱,艳丽奇幻的彩虹犹如诗人的理想,虽可望而不可及。但却能给他无限的希望和心灵的慰藉。诗人的行为如孤独自由的流云,性格似高洁自恋的水仙,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坦然面对死亡,诗意地生存着。  相似文献   

19.
《锦瑟》的朦胧性在于诗人用历史语义网中互相反映、互相参照的四个典故,形成了意象的迭加,增加了诗中多重象征的可能性,在使诗人复杂的情感、思绪得以对象化、具体化的同时,诗歌语言沿着聚合轴不断伸展,远远地拉开了能指与所指的距离,造成无限衍义,使人们摸不透诗人所表达的真实意义,从而产生了一种无限接近却又难以真正到达的朦胧之美。  相似文献   

20.
林和20世纪30年代朝鲜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家及文学评论家之一,著名的电影演员,主演过《幽灵》等作品。1938年,林和发表的诗集《玄海滩》是韩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日诗集之一,在文学界得到了极大反响。诗人以"玄海滩情结"为主线,抒发诗人对国家未来之忧,对民族振兴之忧,对同胞们的无限寄予,充分显示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