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读书破书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独到的见解,精辟地阐述了“读”的重要性。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也说:“早先的人学写章的办法是熟读古人的章,熟能生巧,这个方法的确也有效。”  相似文献   

3.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也正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尤其重视诵读,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是更好地品味古诗文的必要环节。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  相似文献   

4.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  相似文献   

5.
要训练学生熟读精思肇东市教师进修校王玺玉肇东市师范附小王凌云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风太盛。“四十分钟八十问”,不但把完整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而且挤占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可以这样说,忽略训练学生熟读精思,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失误。一、关...  相似文献   

6.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的总和,而阅读是学习语言运用文字的基础。可以说,只要掌握了阅读能力,就找到了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古语说一目十行,古谚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们指的都是阅读的能力。 从古至今,阅读被视作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也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今教育家、文学家都很重视阅读。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王守仁强调“但贵精熟”,朱自清则说“熟读的工夫不可少”。  相似文献   

7.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的作用由此可见。既然这条学习经验能从古流传至今,自然不是虚妄之说。为此,今天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应重视读的训练。然而目前在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却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一学生的朗读太吃力,  相似文献   

8.
蔡宗芹 《小学生》2011,(3):31-32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陈达红 《语文天地》2010,(12):101-102
有人说,没有记忆的学习是无效的。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朗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0.
谷代彬 《学语文》2010,(1):29-29
一、博览,精读,从范文中体悟各种写法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班主任每天都要和学生“斗智斗勇”,他们不仅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的确,现实生活中不少班主任熟读“兵书”,且善用“兵法”来娴熟驾驭班级管理。本栏编辑特选取了四位班主任的故事,故事中他们所运用的计谋计策,可谓计计精彩!  相似文献   

12.
也谈语文学习方法中的熟读与背诵湖北省黄梅县大古中学洪仕元《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4期刊载的马智强先生《语文教学的世纪性思考》一文中的“语文学习方法应以熟读背诵为主”一说,找十分赞同。现就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一问题,择取马先生这一观点略陈管见,与...  相似文献   

13.
重视朗读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洪镇涛老师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  相似文献   

14.
龚维勇 《学语文》2006,(4):23-23
古时语文教学强调诵读。蒙童入学,老师只是要求熟读、背诵,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一直到四书五经,诵读一定量的文章后,老师才“开讲”。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先前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经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他又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巴金先生也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语感,就是通过听人讲话和阅读直接感知语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均是强调“语感”的重要性。鲁迅先生也曾著文说:“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说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  相似文献   

16.
背诵和理解     
朱熹说过这样的话:“以此知观书不可苟,须熟读深思,道理自见。”他的话道出了“熟读深思”对“理解”的重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早已证明,学习语文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熟读背诵;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早已证明,熟读背诵必须是在理解基础上的熟读背诵,同时,熟读背诵的过程本身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理解,是辩证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每册语文课本都要安排相当数量的背诵的练习,这也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本册课本,安排背诵练习的有13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之一,就是主张求疑与反思。孔子说的“每事问”、“疑思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主张的“熟读而精思”以及他概括的“无疑—有疑—解疑”的求索过程,都 是求疑与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在阅读教学的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时代所筛选而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有:   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诸如此类的读书名言,指出了熟读不仅有助于阅读理解,有助于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且切合汉语讲究音韵的特点,是学习汉语文的必由之路。   精思。南宋的朱熹认为“大抵观书须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然后可以有得矣”,他还非常可贵地提出了“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些观点至今听来仍震聋发聩,有着极…  相似文献   

19.
背诵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不应简单地一概加以否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谓“熟读”,就是要“反复数十百遍”地读,要读得“熟”到一闭眼睛就可以把它不失一字地背诵下来。这样,“熟读才真是吟味,才能欣赏到精微处”。这又有什么坏处呢?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这么四句,没有生字,没有典故,明白如话,可以说毫无难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着许多有关读书方法的名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些名言的精髓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是多读,第二是熟读。不管是“破万卷”也好,“百回读”也罢,道理只有一条:若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阅读,把诗书读到烂熟于胸中,形成足够的积累,才可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