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教材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应当怎样对待义与利的关系,即义与利的价值如何,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张重义轻利,有的人主张重利轻义,有的人则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等等,这些看法都割裂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都是不对的。我们主张把国家...  相似文献   

2.
幸福的实质即义与利的均衡:义与利是人类的两类基本需要,也是幸福构成的两类基本要素;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即义利均衡的过程,义利均衡的结果即人们实现了的幸福,而义、利相通的原则是合理的义利均衡,即幸福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谟取利益。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  相似文献   

4.
人人都追求幸福,但人们对幸福实质的认识往往不同。儒家对义与利的内涵及其关系的探索,西方思想家关于幸福概念之思考可以相互纠偏。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对儒家义利观的得失分析,以均衡概念所内含的方法论为指导,可以正确揭示幸福的实质即义与利的均衡,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即义与利的均衡过程,义利均衡的结果即人们实现的幸福,幸福的评价标准即义利相通的伦理精神原则。王船山的义利观就是义利均衡的义利观,科学地认识王船山这一思想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的关系,不仅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又有了新的内容。本文着重对传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给予批驳,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种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见义勇为是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做出的一种行为选择,它基于对义利关系的正确处理。但是见义勇为行为较之一切社会行为,尤其是与一般道德行为相比较,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首先,见义勇为是一种在义与利明显对立冲突的两难境地中,自觉选择义的行为,行为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在义与利二者之间作出必居其一的抉择,求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到当时情境下自己的利益,而斤斤于个人利益则会失“义”其次,见义勇为行为是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即行为者不仅首先要以自身之利的付出为前提去求义,而且有可能舍生去求义。这种极端情…  相似文献   

7.
义、利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作为理论式的思考应该出现在春秋时代。从此义与利成为中国哲学一对主要范畴,而义利之辩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孔、孟、荀对于义、义利关系的论说还是比较适恰的,其基本思想观念是重义而轻利,但义与利相对待而生,不能离义而谈利,也不能离利而谈义;到了董仲舒那儿出现一偏,对利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至宋儒朱熹更是一偏,对义的限定采取了天理与心得双重管制,用天理人欲阐述义与利。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与利的关系经常地、甚至是以十分尖锐的形式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之中,在小学生中也不例外。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利义观教育,充分认识见利思义的内涵。教师要通过课堂讲授、座谈会、知识竞赛、榜样激励等途径,帮助小学生确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9.
义利关系的现实考辨白蔚侯小丰杨敬党义与利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道德与经济关系的核心体现,考察并协调好义利关系,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新形势下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利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义与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义...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义利观中,“义”和“利”两个概念是有界定的。一般情况下,“义”是适宜、应当的意思,具体就是指符合社会现实的礼法与伦理道德标准;“利”是指个人的私利和好处,在同公义的对照中,往往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生在世,总会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利益发生矛盾时,就会遇到利益的取舍问题。因而,义利关系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命题,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围绕义与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辨一,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老子主张的以“无为”为旨归,“绝…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很多道德困惑,在荣辱观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和探讨其教育方法和途径,对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义与利、公与私、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等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价值问题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作贡献,自我价值通过人的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但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理性被物欲所蒙蔽,人生的价值观遭到扭曲。因此,要培养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必须处理好艰苦奋斗与合理享受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义与利相统一的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明确地提出了“君子义以上为”(《论语·阳货》)的命题。“义以为上”,就是重义轻利之意,这一命题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14.
义与利的关系和取舍应是我们道德教育的一个中心内容。实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是我们追求的义利关系的最高境界。我们崇尚的模式应该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科学的、人性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是辩证统一关系,认真分析、客观评价以法治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义与利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伦理生活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各个不同的阶级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中所持的观点各异,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义利观。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企业在适应当今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必须开展公关活动。在进行公关活动时应把握好主客体关系,义与利的关系,名与实的关系,质、量、度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8.
义、利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对范畴 ,也是先秦儒家所讨论的一个话题。从人性的角度来了解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可以得见先秦儒家已意识到人是义与利的综合体 ,义与利皆内在于人性之中。他们不否认人对感性物质生活的追逐 ,但认为对义的追求相对于对利的追求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此 ,先秦儒家更高扬对义的追求。在推崇义的前提下 ,他们用“以义制利”、“以义取利”、“以义生利”的原则协调二者关系。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用“舍生取义”的原则来解决矛盾。先秦儒家这一理论对塑造民族精神 ,规范市场经济活动 ,保持人性的完整、人格的崇高都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改革过程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差别,利益关系,反吸到人们思想上就是义与利、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等观念上、认识上的冲突”。而“新生事物总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各种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在社会生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底线。高校青年教师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向。青年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行育人。以德化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确处理好义与利、公与私、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