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洞所撰《劝学篇》一书,是近代中国洋务派思想的代表作。它在“百日维新”高潮中写成并“广为刊布”,起到了破坏变法的作用。辜鸿铭记述此书宗旨及炮制情形说: 我亲自参加过总督张之洞召开的一次会议,讨论反击康有为过激主义的办法。那时康有为正通过皇帝的名义,将变法上谕接连从北京发布出来。……这次会议在武昌棉纺厂顶楼上举行。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总督异常激动,在月光下踱来踱去,不断地喃喃自语道:“不得了!不得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劝学篇》是集中体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一部著作。本文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西洋观的嬗变为《劝学篇》成书的时代背景,从《劝学篇》所反映的张之洞对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的认识来剖析其西洋观,从而揭示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缘由,并对其西洋观略作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王晓平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75-76,93
张之洞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适时推出了力作《劝学篇》。这部著作反映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学观,可以对其做出更加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历史分析方法,对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内涵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作者坚持“古为今用”的立场,提倡吸取“中体西用”之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期 ,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看如何走向近代化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日本出现了福泽谕吉的《劝学篇》 ,中国出现了张之洞的《劝学篇》。前者鼓吹独立自由 ,着日本启蒙之先鞭 ;后者站在封建卫士道的立场 ,为满清王朝服务 ,但受西学的影响 ,鼓吹“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6.
张金鹏  曲铁华 《教育评论》2023,(10):140-146
《劝学篇》“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张之洞在清朝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调和了不同思想阵营的矛盾,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为民族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健全齐备的教育体制观、调和中西的教育内容观和改革科举的人才选拔观。“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时局的产物,对加速社会变革与进步起到了实质性促进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重建民族教育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维新变法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端始,到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止,维新派本着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一直同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以及洋务派就新变法、民权、科举等方面的问题争论不休.新旧两派各执己见,彼此驳难,互不相让.两派之争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亦属罕见.也就在两派喋喋不休的争论声中,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劝学篇》出台了.  相似文献   

8.
从维新运动兴起到戊戌政变之间,张之洞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报》维新派都倡导社会变革。深入考察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发现,在“救时”的大局下,在《时务报》时期,“求大同存大异”是张之洞处理与后者关系的准则,这使他与后者之间保持着既合作、认同,又矛盾、冲突的独特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听"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复习课,执教教师提供了一道关于张之洞的选择题,如下: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A.思想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认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  相似文献   

10.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和日本,出现过两部书名完全相同的著作,这就是中国张之洞的《劝学篇》和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两部著作的目的都是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背景下指示本国的发展方向,但是旨趣却大不相同,有本质的差异。在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中,通篇讲的是人的权利和人的发展,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他从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论出发,抨击了封建制度和陈旧的伦理道德观念,指出人是生来平等的,“所以有贤愚之别是由于学与不学造成的”,所以他要“劝学”,号召日本人民学习科学文化,追…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和康有为原本不是冤家 ,在关于变革内政和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等问题上 ,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可谓同路人。但是自从张之洞 1 898年抛出《劝学篇》后 ,两人关系却骤然紧张 ,甚至势同水火。那么《劝学篇》到底揭示了张、康两人文化观上的哪些异同呢 ?本文便是要从《劝学篇》入手 ,试图探讨张之洞和康有为文化观的异同 ,进而说明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之所以先支持康有为、梁启超 ,后又反对他们 ,并不尽是权术应变和个人恩怨的原因 ,而更多的是因为维新运动的发展超出了他的容许范围。一、尊儒宗经的异趣如果要对张之洞的文化观作一概括的话 ,…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分别是中国和日本近代的思想家,他们各自的著作《劝学篇》在中日两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都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两部书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二者思想之异同。  相似文献   

13.
面孔     
张之洞:撰《劝学篇》;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周济:中职要守住阵地;石伟平:学者治会.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败后,围绕清廷如何自强主要有三派。纯粹的守旧派和激进的维新派是当时社会的少数派,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体用派是多数派。前两派由于贴近中国权力中心的表与里,有引导清廷走向变革歧途的危险。张之洞借用《劝学篇》发出中体西用式变法自强的时代声音,痛陈旧者的不知通和新者的不知本,希望借此破除两者的弊端,调和两者的对立,并超然于新、旧之间的政争之上。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目的在于在新旧斗争之间寻求出第三条路,拯救当时的中国。《劝学篇》一经刊印,当时不同学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百年后的今天,有必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用辩证的观点审视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影响很大的思潮。它并非张之洞首创,而是洋务运动(当然也包括洋务教育)的一贯指导思想。但张之洞是全面阐述这一思想的第一人,并在教育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贯彻了这一思想。从张之洞转变成洋务派以后的教育活动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是他的基本的教育思想。他于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乃是这一思想集大成的代表作;由他主持制定的1903年学制中的《学务纲要》共56条,则是这一  相似文献   

17.
"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张之洞的《劝学篇》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但招到了各种非议。张之洞的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其割裂了"体"与"用",构成了弊病。  相似文献   

18.
中国派留学生到外国做研究工作的想法,我想应该算是从1861年开始的,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江苏吴县有一位冯桂芬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中体西用”这个说法,30几年以后,即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劝学篇》把它发挥了,变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然要用西学,所以有派留学生的想法。第一次派留学生来美国是在1872年。  相似文献   

19.
刘悦斌 《师道》2002,(7):50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和日本,出现过两部书名完全相同的著作,这就是中国张之洞的《劝学篇》和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两部著作的目的都是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背景下指示本国的发展方向,但是旨趣却大不相同,有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大概距今约一百年张之洞作《劝学篇》(一八九八年刊),内中提及“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