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理论与实践贯通专题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正确地应用有机化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实验内容零散、相互独立分割,以及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源动力不够等具体问题,提出了采用理论与实践贯通的专题式实验教学方式,将某一有机化合物按"制备实验、应用实验、同类型拓展实验"等组成一个专题,用"组合式"实验替代原有教学体系中分散化的实验,尽可能多地将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等设计包含在一个专题中,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形式上、内容上更具有完整性,便于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有机化学反应规律,掌握实验理论,规范实验操作,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问题,根据实验前后的关联,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处理,提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对现代实验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针对当前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照方抓药式、同一式、约束式和课堂思维式等不足,提出了建立"主体—主线—主动""三主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并从实验课程体系化、实验内容层次化、实验项目模块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实验保障平台化等6个方面探讨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知识学习"僵化",实验内容零散、相互独立分割、重点不突出,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探索将理论与实践贯通的专题式教学法应用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将某一有机化合物按"制备实验、应用实验、同类型拓展实验"等组成一个专题,用"组合式"实验替代原有教学体系中的分散化实验,促使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存在多种不足,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改进传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入手,以设计和开发真三维的物理虚拟实验为解决途径。在综合分析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及其与虚拟技术的结合核心后,首先提出了针对中学物理虚拟实验的分类方法,并在此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提出了"两级式中学物理虚拟实验模式(TPVM)"并对此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技术实践。  相似文献   

5.
根据医疗器械专业"医工结合"的特点,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医疗器械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对医疗器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实施实验教学改革,目标清晰,方向明确,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宗旨,调整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产、学、医"联合实验平台,"三师型"实验教学团队与"创新实验项目驱动型"实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了一套医疗器械行业人才培养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对创新型医疗器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不只是传授知识、解答问题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循循善诱、能给予孩子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积分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积分制的规则实行积分制不仅是强调管好学生,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积分制的规则是"量体裁衣"制:根据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分别编为1、2、3、4号不等,不同号的学生加分不同。积分制分为个人积分和小组团体积分。全班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小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的材料综合实验课程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精品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专题创新拓展,其中材料制造焊接实验项目是专题创新拓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依托于学院焊接学科的实验基地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设备资源,开展实验设计、综合分析的多层次焊接类专题创新拓展实验,使同学们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激发了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提升了自主创新的素质。通过高效地设计和实施焊接创新拓展实验项目,完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内容、实现多元化的实验效果考核模式,可以显著地提高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并为其他专题创新拓展实验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石油工程专业自主创新实验教学平台逐步构建分层次杠铃式双向实验教学体系,即对原有课程所涉及的传统验证型实验进行模块化升级,同时针对研究创新型实验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开放式自主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集"开放式、分散式、预约式、自助式"于一体的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实现了"教师教着做"到"学生自主学、自主做"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王瑜 《沧州师专学报》2014,(1):111-113,118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了"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研讨式验证实验+设计性创新实验"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积分制"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部分地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政策创新,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广东、上海户籍制度改革的积分制做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广东的"积分入户制"做法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而上海的"居住证积分管理制"重视"过程",却缺乏一个与"积分制"一脉相承的完整入户体系。科学的、定量化的"积分制"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有条件的地区或城市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试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