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全国已经有68所高等学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可见,自主招生试点在高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高中生作为自主招生的参与者和受益方,其对自主招生制度的认同对该制度的推行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本研究对河南省在校高三学生进行调查和访问,了解现阶段中学生对自主招生政策的了解情况和态度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及相关部门针对有关问题进行教育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8年全国已经有68所高等学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可见,自主招生试点在高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高中生作为自主招生的参与者和受益方,其对自主招生制度的认同对该制度的推行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本研究对河南省在校高三学生进行调查和访问,了解现阶段中学生对自主招生政策的了解情况和态度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及相关部门针对有关问题进行教育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校招生》2004,(3):21-22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教育部于2003年全国22所高校进行了高校招生自主选择录取的改革试点。今年,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增加到28所,并且这些高校相继确定了2004年自主靠拢录取方案,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将从本期起分两期介绍2004年高校自主招生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是当前重点高校遴选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辅助方式之一,也使具有一定特长、综合素质较好的高中毕业生多了一条优先跨入高校的选择。2003年开始试点,目前有80多所高等院校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且自主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校招生》2003,(4):13-18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育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决定2003年在22所高等学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有望在今年获得自主招生高校的“特招”。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省在该省范围内首次尝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参与自主选拔录取的高校为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了2002年,该省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高校扩大到了6所。在这6所高校中,另外3所高校分别为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2003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确定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高校达到了22所。这22所高校中,除了上述的6所高校外,其中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6所高校(详见本期的权威发布)。那么,这些自主选拔录取的高校如何进行招生?如何进行考评?在录取过程中有些什么具体规定?等等,这些,都是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的。为此,我们特别刊出了这些高校今年实行自主选拔录取在招生对象、招生程序、考核内容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供广大考生参考。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的是,鉴于今年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各高校在个别录取政策方面可能还有调整,因此,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在报考时应参见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各高校发布的2003年招生章程。我们在文后也将一并刊登出这些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的通联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自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设计、选拔和录取考生。2003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共确定了全国22所重点普通高校作为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学校,意味着自主招生作为高招政策正式推行,截至2013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本科高校已达95所,高校层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校"拓展到现在近百所高  相似文献   

7.
始于2003年的高校5%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已经进行到了第七个年头。前不久,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2009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吉林大学等8所学校被批准为新增2009年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至此,自主招生高校已从当初的22所学校,发展到76所。  相似文献   

8.
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目前广东本地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两所重点院校。据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透露,2007年招生计划数为220名(理科),今年人数大致相仿。记者了解到,包括华工、中大等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对于自主招生人才都采取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部分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月,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等22所重点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意义重大。一、自主招生的试点准备 自主招生试点有三个硬性规定:一是考生成绩必须达到所  相似文献   

10.
赵锋 《上海教育》2008,(9):26-27
近期,16所依法进行自主招生的高职高专院校陆续向考生发放了录取通知书,一万多人的招生计划也顺利完成,接下来这些提前录取的学生就要提前进高校接受入校教育了。与2005年首批3所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生改革时招收855人相比,短短四年,就在试点院校和招生数量上实现了大幅攀升,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公布的今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名单显示,全国共有68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资格,其中新增的9所自主招生高校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长安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  相似文献   

12.
正年末岁初,高校自主招生走过10个年头。从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破冰之作,到"掐尖儿"、"小高考"的质疑,再到自招试点的元老级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宣布暂停自主招生一年。目前,自主招生尚属试点阶段,需在争议中不断调整、完善。□事件自主招生遭遇信任危机去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被曝因自主招生问题接受纪委调查的消息得到  相似文献   

13.
罗勇 《教师》2014,(26):25-26
自主招生是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单独考试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自行设置考试科目、自主命题,对报考学生进行单独考试、评卷,并于高考前完成录取工作的一种招生形式。湖南省自主招生已历经近十年的试点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在命题的科学性和统筹规划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阳光高考网站2009~2011年京、津、沪、渝四地高校自主招生简章为样本,通过对考生资格要求、考生如何被推荐并完成考试、考试成功后的资格获得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自主招生吸引着直辖市最优秀的高校参与,优势教育资源积极分享新政策给予的发展空间;考生拥有的优势决定了自己能否有资格参与自主招生;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获得了比传统高考更大的自由,招生出现了竞争与联合;高校、中学、个人以及与之对应的国家、社会、家庭,在自主招生中体现着密切的优势传递关系;高校招生的自主是较为有限的自主,高校招生方式、方法的逐渐成熟带来了自主招生的多变,导致参与各方不断磨合,以求互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11,(9):11-12
高校结盟起因"第四方面军"出现"负担"也因此而生焦点提示:200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进行招生考试的历史。高校自主招生的设计初衷是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方式,目的在选拔有特长、有特点的人才。到2011年,自主招生的试点学校已由最初的22所扩大至80所,且以联盟的形式联合招考,当  相似文献   

16.
一、自主招生政策的萌发及定型 2001年,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先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要求进行自主招生工作试点,教育部批准这三所大学在江苏省范围内尝试自主招生。此次首批试点院校权限是可以自主确定同批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的调档比例和要求。2002年,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通过自愿申报也加入到自主招生的行列。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人才选拔模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大力推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下,广东省决定从2010年开始在全省确定15所高职院校试点实行对口自主招生。在阐述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行对口自主招生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自主招生的考试内容与方式,指出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应注意考题的导向性、招生的公平性、服务意识的强化、技能测试比重的调整、监督机制的建立等问题,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进人才选拔模式,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高考之外的高校招生形式,自主招生向我们迎面走来,并且随着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逐步深入,这种招生方式越来越贴近更多的高中学子。2009年,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达到了68所,通过自主招生而被高校录取的学生比例也越  相似文献   

19.
【事件回放】北京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试点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39所中学的校长获得推荐资格。面试合格的学生北京大学将降30分录取。此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2008年自主招生政策又有新变化。日前,经教育部审定,2008年全国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由59所增至68所,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不受生源所在地同批次分数线的限制。这意味着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了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对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试点高校可以突破原有的考生分数必须达到生源所在地同批次线的限制,不拘一格大胆选才。已开展自主招生试点3年且管理规范严格的高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