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育泉同志在《意音文字的表现力那么强吗?》(载《北京师院学报》83年第3期)一文中,对我的《从汉字的特点说到汉字改革》,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我商榷。我愿同张育泉同志一道,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际中文教学的现状与需要,依据汉字学“元点理论”,梳理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汉字学经典成果,考察常用汉字的生成表意全程,发现:汉字表意是基于词义理解、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据义表意”,“以意表词”是基于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意向义迁”、构意居间关联象(字形)和义(义核)、行文条例对应着思维认知规律、会意字与意音字由自语素物化而来的字素拼合而成并通过字素连读表达构意。这些发现,揭举了汉族生活经验和汉语行文条例对汉字研究和中文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有望推进科学汉字观的建立、促进汉语语言学和汉语文字学研究及其成果在中文教学领域“求得对立的统一”,利于促成当下通过“形”“义”开展的汉字教学,因为“意”的补足而实现“形音义象融合”并有效提升字词一体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汉字性质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汉字的性质,至今仍有许多歧见。根据汉字的表音性和表意性,证明“语素文字说”和“语素一音节文字说”并没有指明汉字性质问题。实际上,文字类型可以分为标音文字和标意文字,标意文字又分表意、意音、纯粹的标意三种类型。汉字在甲骨文、金文阶段以表意为主,篆书阶段以意音为主,隶变后逐渐向比较纯粹的标意文字发展,现代汉字可以视为带有少量标音成分的标意文字。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研究》第二期,发表了黄兆林同志的文章《部首名称应该规范统一》。该文指出了目前小学识字教学中指称部首的混乱现象。从汉字部首名称的源流、科学性和汉字的科学体系三个方面,阐明了部首名称必须规范统一的依据。提出了基本上沿用“以其独立的字音”为名称的主张。本文同意“部首名称应该规范统一”的意见,但对部分部首的读法持不同观点。如《新华字典》收入“曰”部的字,有的和“日”有关,有的和“曰”(音mào,小儿及蛮  相似文献   

5.
唐娟 《文教资料》2007,20(5):88-89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以表意为主兼表音的意音文字,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视觉符号。在汉语学习中,外国留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识别和书写汉字。本文从分析汉字的性质特点出发,在总结中国传统的童蒙汉字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应把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导引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在《船山遗书》中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指文章的主题,在议论文中就是中心论点。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统帅,论据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都要在论点的统领之下,因此,论点的确立与表达是议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向“论点说”开一炮》(《语文学习》1991年第9期)反驳之反驳,该文作者余同志又在该刊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议论文的心志主题》一文(以下简称“余文”),意在以我国古典文论作为他根本不承认议论文有“论点”与“中心论点”这一事实从而另立“心志主题”说的理论根据。但余文的引述,特别是对《文心雕龙》的《情采》、《序志》、《明诗》、《物色》、《时序》、《附会》、《征圣》、《论说》诸篇的引述,除《论说》是直接与议论文有关的外,其余都是关于一般文章写作的泛论。即使是引述《论说》,也是将揭示议论文真谛的文字隐去,而只引出“心与理会”等几句与议论文关系不大的话且作曲意理解。 要谈“议论文”,就要切切实实谈议论文。要在古典文论里找关于议论文的理论根据,首先要弄清我国古代文体的分类。我国古代文体的分类研究,滥觞于汉魏,弘扬于明代,定  相似文献   

8.
形声字文化     
在小篆时代,形声字在全部汉字中已占多数。据清代朱骏声的统计,《说文解字》所收小篆中的形声字,占收字总数的82%.小篆以后,形声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南宋郑樵曾对两万三千多个汉字的结构作过分析,发现形声字的比重已超过90%。小篆以后的汉字,可以说是一种“形声”体制的文字。梁东汉认为:“方块汉字是一种意音的形声制度的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报》第569期刊登了黄智生同志的《两个“务必”不是中心论点》一文,否定了教参对课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出的两个“务必”的中心论点,却指出统帅全文的基本观点是“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对此说法,我不能苟同。  相似文献   

10.
“转注”之说,可谓聚讼纷纭,至今没有完美通达的解释;然而“百家争鸣”,互相启发,不断加深了人们对汉字体系的认识,逐渐揭示了汉字“音、形、义”之间错综关系,逐渐分辨清楚了文字体系与词汇体系的联系与区别.本文拟以前人之说为起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讨“转注”的实质,解释“转注”的条例,以就教于方家及同志.一、古今“转注”说的思考“转注”之名,始见《汉书·艺文志》.班固、郑众、许慎三家名称都同.许慎归纳出条例:“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郑玄注经,以及汉代其他文献对此无歧说.唐、宋以降,歧说纷起,各肆己意,以致无所归依.  相似文献   

11.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还提出了“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考察现代汉字的性质,一方面要看其基本单位即一个个汉字和汉语的什么成分相对应,另一方面要看汉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从第一方面看,已有统计结果表明,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从第二方面看,作者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所收的全部现代汉字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现代汉字是意符表意作用明显,意符、音符、记号比重相当,分布大体均衡的意音记文字。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1963年3月号赵廷为同志写的《对“以識字教学为重点”的商榷》,針对李放同志《“漫談識字教学”几个問題的商榷》一文,就小学低年級語文教学中很多根本性的問題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对“以識字教学为重点”表示异議。赵廷为同志的文章涉及問題較多,現在我就其中若干問題发表一点儿意見,以就教于赵廷为同志和讀者們。  相似文献   

14.
由汉字特点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研究,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中,汉语言文字以其作为象形、表意文字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语言文字除了音、意,还有形,而且形是汉语区别西方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拼音文字的书写符号只是一个抽象的表音符号并不直接表意,音、意之间并无逻辑联系;汉语言文字的书写符号则可以形会意,传达出与之有某种形象上联系的关于实物的概念。可以说,汉字的象形特征使中国人思维的直观表象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字往往就…  相似文献   

15.
“品”字型结构的汉字酷似“金三角”,音、意、形都非常有趣。可惜,这些字大部分都不常用,有些甚至极为生僻,几乎变成了“活化石”。  相似文献   

16.
3500常用字"人"部字理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3500个常用字的“人”部作为分析对象,探析“人”部的现行汉字的字形与意符、音符以及记号的关系。运用新六书的理论进行剖析,把“人”部的字分析为五种情况,寻求现行汉字形、音、义的对应规律,以便给汉字学习带来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5,(Z1):100-101
主持人欣言: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音、形这“三美”统一于汉字,使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足以让每一个亲近她的人陶醉其中。让我们打开“耳”“目”“心”,用心去体会这“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沉淀千年的美。  相似文献   

18.
“■”和“■”基本上是相通的,下面如无区别的必要,均以右旋的“”统称之,并不加引号。已经获得汉字资格,《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均已收入,《辞海》收 ,《辞源》收 ,《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收。有音(wan),有义,又能分解为笔画(四画),承认其汉字资格,和承认“O”是汉字一样,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20.
姚懿  廖海 《英语广场》2023,(20):12-15
杜甫晚年所作的《登高》沉郁顿挫,哀转久绝,被誉为“七律之冠”。然其意蕴内涵,实难译出。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三美”原则,并翻译了《登高》,他的译文字字精准,句句含情,完美符合“三美论”倡导的“形美”“音美”“意美”。本文以“三美论”为指导,综合探析英译唐诗《登高》中的形、音、意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