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0月初,我在网上建立了博客——“东篱雅舍”。最初的动机是将我写的文学作品、教学随笔等文章贴上去,在同仁间交流切磋,以求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久,我的学生“闯”进了我的博客,并且发表了很多贴切中肯的评论,给我一个很大的惊喜。于是,我针对学生这个读者群新增了一个专题“雏鹰展翅”,并且不断加以调整改进,设置了“美文荐赏”“作文诊室”“佳作亮相”“小荷尖尖”等栏目。  相似文献   

2.
读过梁实秋的《雅舍》,我不由得有了同感,因为我也生活在一个类似于雅舍的地方。不同的是,我所拥有的“雅舍”是一个属于大家的集体宿舍。踏入这间仓库式的房屋,进入第一次就不愿再进第二次是它给我的第一感觉。与当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比,它显得那么古老而陈旧。满地的疤痕,墙壁一碰竟  相似文献   

3.
汤金梅 《高中生》2011,(6):12-13
《雅舍》是梁实秋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梁实秋随之迁至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夫妇在主湾山腰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成《雅舍小品》出版。《雅舍》是《雅舍小品》一书的首篇。  相似文献   

4.
雅舍(代序)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堪称一代散文大师.从1940年起,他在《星期评论》上开辟“雅舍小品”专栏发表散文,而后以《雅舍小品》为名结集出版.自出版迄今,发行已达300余版,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纪录.梁先生一生治学,退休后仍以“雅舍” 为名,出版  相似文献   

6.
是谁让我领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是谁让我欣赏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深远意境?又是谁让我惊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丽?是语文!它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让我徜徉于文学的殿堂,让我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7.
余飞 《今日教育》2013,(7):103-104
一日,讲授梁实秋先生《雅舍》,我声情并茂地投入在范读之中.想让学生体会其景、其趣、其美。但当我读完最后一句“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时.学生突然发问:“老师,  相似文献   

8.
子怎么曰过     
《小学生时代》2014,(5):34-35
采菊东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西子姐姐聊天室有这么多朋友,都是我的老师。当然西子姐姐排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其散文创作成就辉煌,别具一格,魅力无穷,是梁实秋先生非凡智慧的艺术结晶,是支撑中国文学殿堂的又一坚强柱石。本文从三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雅舍小品》(合订本)重在“趣”字,其无所不谈且乐观旷达,幽默而书卷味特浓,是艺术的人生百科全书;雅舍怀旧重在“情”字,以真情胜,以细节胜,以史实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雅舍谈吃》是美食香味和“乡愁乡思”的有机融合,由饮食文化寄托乡思乡愁是其创作意蕴。以此评论欲达“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之效。  相似文献   

10.
由重庆市化局、重庆市作家协会、北碚区人民政府和西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纪念梁实秋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雅舍小品》讨论会”在重庆北碚举行。梁实秋先生抗战时期曾在重庆北碚的雅舍寓居7年,期间创作和翻译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为其时创作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他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寒春,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吟着陶渊明的这句诗,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有时,我也想隐居。  相似文献   

13.
快乐的含义     
快乐是感到幸福和满足。学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才知道心灵的自由是陶渊明最大的快乐;学过: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才知道纵情豪放是苏轼的最大快乐……我是一个平凡的小男孩儿,我的快乐不能与这些文人墨客相比,但我相信我的快乐绝对是有个性色彩的独一无二的快乐。湛蓝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心灵的相互感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把身心寄于大自然中,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找到了恬静;“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与“野草”的交流中找到了坚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与洞庭湖的交流中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一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尽人皆知的。据说,有个喜欢考证的人觉得该诗的“东”、“南”两字很有问题。他的理由是,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所见到的只能是东西方向的景物;现在居然“悠然见南山”,足以证明陶渊明的眼睛有毛病,大概是个斜眼。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思想的结晶,我愿意用我有限的学识来诠释我对生命的疑问和对灵魂的追索。陶渊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以其真实的经历,写出了归隐诗独有的神韵和恬淡,表达了他的归隐之乐、天伦之乐、山林之乐、  相似文献   

17.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女孩,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在诗人眼里,那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桃园境地,而我却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雅情怀。也许是在农村呆久了的缘故吧,我厌倦了农村的生活,厌倦了农村没完没了的农活,厌倦了一望无际的土  相似文献   

18.
《雅舍》是梁实秋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梁实秋随之迁至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夫妇在主湾山腰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他人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成《雅舍小品》出版。《雅舍》是《雅舍小品》一书的首篇。作者将文章取名为雅舍,自然有所寄托。那么,这舍到  相似文献   

19.
钮丽云 《江苏教育》2012,(Z1):24-25
为何一间小山坡上的破败简陋之屋,甚至都不能遮蔽风雨,作者梁实秋却要冠以"雅舍"之名呢?这仅仅是作者的幽默,仅仅是作者对身处战乱、卜居异地的自身处境的一种自嘲吗?我想文末引用的刘克庄的"客里似家家似寄"一句道出了"雅舍"之所以"雅"的原因,因为"雅舍"就给了作者梁实秋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审美体验:作者卜居于"雅舍"中的一间,仅仅是房客之一,客观上是"寄";但是在卜居期间,常有友人来访情谊见真,月夜赏景幽绝可凄,躬受亲尝"雅舍"内的苦辣酸甜,对于一位文人而言,这何  相似文献   

20.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之五通过对美好的田园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其中,最后两句中的“真意”一词堪称“诗眼”,是赏读的关键,那么,这个“真意”可以理解为: 生活之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诗中的千古名句。东篱下不知何时长出几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