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要写得简练、生动,关键不是“笔”上的功夫,而是思想明确、深思熟虑的结果。在思想非常明确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精心的栽剪,把问题想透,然后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方可明白地表达题意。古人用“袖手于前”方可“急书于后”,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
利用图书馆进行思想政治阅读指导课教学,首先要做好计划.其次要“知书”,第三要“知人”,做到有的放矢,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3.
散文因其取材自由、情感丰富而备受读者所喜爱。进入初中后,学生开始系统学习散文,但散文“形散”,不容易把握,不少学生在解读散文时不能很好地抓住其“神”,难以深入理解。为此,在引导学生读散文作品时,要注重将散文的“形”和“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探究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内涵,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好地读懂散文。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个内向胆小且学习基础薄弱的男孩。与他相处了大半学期,我从未见过他举手发言。问其缘由,他怯怯地说:“我怕说错了同学笑话我。”我问:“别的同学不也有说错的吗?有没有人笑话他们呢?”他羞涩地笑笑,沉默不语。“以后要大胆地举手发言哦!”他点点头。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向漂亮的莉薇姑娘求婚时,姑娘的父亲对他不够了解,要他提供有关证明他品行的材料后方可考虑他与女儿的婚事.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则漫画:儿子坐在地上哭闹,父亲心烦地对妻子说,儿子要什么给他买就是,怎么能让他哭呢?妻子说,你知道他想要什么,他要“天”。 没想到,孩子竟然“明目张胆”地要“天”了,足见做父母的娇惯孩子到了何等地步。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关键要在“导”上下工夫,既要“导”得有法,又要“导”得有效,方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年仅18岁的他和已过30岁的她本来素不相识,更无冤无仇,然而,他却将她残忍地杀害了,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要去杀人?又为什么要去残忍地杀害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异性?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缘自与他的“激情”!由此,十堰警方认定这个年仅18岁的少年涉嫌“激情杀人”。  相似文献   

9.
当我告诉他他我要去旅行时,他他用手背蹭了蹭我的额头,假装惊讶地说:“哟,好烫。你在说胡话吧?” 我愤怒地拍下她的手说:“我是认真的!” “那么,亲爱的夏娜小姐,你要去哪呢?”他他很配合我。  相似文献   

10.
想进来:“晾”会儿恐怕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规定,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事先得“请示”一下———规规矩矩地站在办公室门前喊声“报告”,得到老师“进来”的许可后方可入内。常常见到的是学生喊了“报告”,却要眼巴巴地站在办公室门前被“晾”上一会儿才能等来老师“进来”的回复。于是性急的学生只有提高嗓门,用力地再喊一声“报告”,或者干脆低着头一声不吭直接闯进去。进来后:站着吧看看学生为何被老师叫进办公室:作业错了要进办公室,考试砸了要进办公室,犯了错误更要进办公室!进了办公室以后,统统站着!站在老师的办公桌旁,等着坐着的老师…  相似文献   

11.
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毫无疑问,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客观生活,既包括直接生活,又包括间接生活。但正如自然界之水要经过加工、提纯,方可成为人们的生活用水一样,作文的“源头活水”,也必须经过作者头脑的加工、提纯,方可成为作文的“用水”。从人文合一的作文规律来说,只有化入作者头脑小宇宙的生活信息,才是最直接、最有价值的作文“用水”——作文的材料内容。作文不是冷眼旁观地记录客观生活,而是作者头脑对客观生活进行思想感情的孵化;作文不是对外界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作者对自己头脑“内存生活”信息的加工外…  相似文献   

12.
单希岩 《山东教育》2004,(10):51-51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随时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学生迟到时,要说:“May Icome in?”在教师回答“Come in!please”后,方可进入教室(必要时教师可用英语问其原因)。学生因故离开教室,要说“Excuse me”……等老师说OK后方可离  相似文献   

13.
QQ对对碰     
张天天迷上网络休闲游戏“对对碰”,到处找高手比试。这天,他找到最高级别的玩家.死缠烂打地要与他过招。  相似文献   

14.
《老年教育》2008,(11):53-53
张景岳倡导“滋补养生”明代名医张景岳是“滋补养生”的倡导者。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下,他认为人体之阳犹为天之红日,不可损耗,人之虚弱多病,十有八九为阴虚之症。另外,他还观察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有使其平衡,人体才能健康。故他倡导补阳时需辅之以滋阴之品,如此方可达到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李达想到延安去为党做些工作。他在重庆找到组织部长博古。博古问:“你去延安要什么条件?”李达回答说:“我只要有口饭吃。”博古听后冷淡地把他打发走了。事后,博古对周恩来同志讲,李达想到延安去,竟然还向党提出条件。周恩来迫问,“他要什么条件?”博古答:“他说要有口饭吃。”周恩来气愤地说:“他说要口饭吃,就是没有条件嘛!你为什么要赶他走呢!”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1,(5):125-128
情感态度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国际中文教育理应关注留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国际汉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对个别留学生的负面行为加以指正,而“批评”要有艺术性,方可激发留学生情感中的积极因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本文旨在阐明国际中文教育中课堂“批评”的必要性,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审视课堂“批评”的艺术,进而针对留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消极行为,提出教师应作出自身反思,以期改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那年,班上转来一名学生。小小年纪的他似乎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来,与班上同学也融不到一块。他会问爸爸“人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有朋友”之类的问题,用他爸爸的话说就是“好像有点看破红尘的味道”。虽然,我找他推心置腹地谈了好几次,却并不见成效。  相似文献   

18.
传说吕洞宾用手一点石头 ,石头就成了金子 ,有个小伙子看了很羡慕。吕洞宾问他 :“你要金子吗 ?”小伙子摇摇头 :“不要金子。”他要什么呢 ?他要吕洞宾“点石成金”的魔法。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点石成金”的办法呢 ?我以为就是陶冶性原则。语文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很有必要重申陶冶性原则 ,倡导融美育于“文道”、点化感染学生的教法。应试教育着眼于“句读”之“知”与“忆” ,拘泥于程式化分析归纳与贴标签式简单判定 ,立足于“题海”训练的模式 ,由此产生种种“小学而大遗”的误区 ,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乐学之…  相似文献   

19.
“爸爸要出差,你在家里要听妈妈的话呀!”丈夫每次出差前都要这样嘱咐儿子。这一次他又要出差了,我对他说:“儿子已经十岁了,不能总让他依赖我们,应该给他一个长大的机会了。”丈夫点头表示同意。临行前,他把儿子叫到身边:“爸爸要出差了,这次你不仅要听妈妈的话,而且还要好好地照顾妈妈,你能行吗?”原以为儿子会很不情愿,可是他却很认真地回答:“好,放心吧,没问题的。”转天早上,我叫儿子起床:“你快点儿!妈妈在厨房里忙不过来了。你要自己叠被子,自己找衣服穿。”儿子一改平时懒懒散散、磨磨蹭蹭的习惯,爽快地答应着:“好!”一骨碌便从床…  相似文献   

20.
买你一小时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