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超越群体的自私——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生活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但自私始终是包括部落、种群、宗教、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不同层次群体的本性之一。过去时代,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中,群体自私性的影响基本上是局部的、地方性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群体,尤其是超大群体的自私已经具有了全球效应,有导致毁灭人类的巨大风险。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克制、超越群体,尤其是超大群体的自私,是时代赋予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人类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如何通过价值教育促进价值认同,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人类共同价值不是普世价值,也不同于狭隘的国家价值,它以尊重国家、民族价值为基础,是建立在价值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性、统一性。人类共同价值教育必须把教育视为全球的共同利益,既要进行人类基本价值教育,又要进行国家、民族价值的多元理解教育,既要进行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全球责任意识教育,也要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性的推进,人类正在步入世界风险社会。有效治理全球风险,需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下,全球和平与发展赤字、公平与正义赤字、民主与自由赤字给人类共同价值弘扬带来诸多风险。为有效化解之,必须遵循风险最小化原则,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化全球治理制度执行,采取合作共赢治理方式,让中国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弘扬中贡献更多智慧、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秩序变迁的新阶段,基于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趋势,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的世界高等教育新格局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高等教育新格局将由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构建;其次,高等教育新格局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互惠、合作、包容;第三,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将超越民族国家的思维局限,追求人类共同体利益。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化阶段,质量也逐步提升。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要大力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筑跨国学术共同体,教育学生勇担社会责任,助力全球发展。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需持续探索具有世界意义的本土化大学理念与发展模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影响力,在国际交流中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主席关于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为应对疫情全球流行、克服疫情多重不利影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威胁的现实回应,是对人类关于应对重大风险实践理念的历史超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拓展和升华。同时,它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全球治理观、持续发展观和共同利益观的具体展示,为世界团结抗疫注入了坚定信心,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路径指引,为中国树立了良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科学回应,凝结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是一种扬弃和超越“普世价值”的正确历史观、全球安全观、共同发展观、公平正义观、民主自由观和文明互鉴观。由此,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透视“普世价值”虚伪本质、消解西方话语霸权的理论武器,拓展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价值纽带,是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7.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世界前途命运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方案。作为美好愿景与理想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要最广泛地凝聚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价值共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倡导的"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础,它从全人类立场出发,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追求,超越了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中心主义的弊端。交流孕育融合、对话增进共识,各民族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对话是促进"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当代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既将全球人类联结成为一个利益互渗、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又引发了全球社会的震荡、失衡和失序;而全球问题的不断滋生蔓延又将全人类置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为了有效地克服全球危机,拯救全人类的命运;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实现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重建人类精神家园,为全球人类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安身立命的“支撑点”,迫切要求建构起一种具有全球一致性、能被大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发展尽管取得巨大成就,但全球贫富差距、南北发展鸿沟问题严峻,全球正义面临诸多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建设美好世界的先进理念,也是为引领和推动全球正义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和推动全球正义突出表现为3个层面:一是在价值观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世价值观”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凝聚全球正义的伦理共识;二是在发展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有利于推进公平、普惠的全球化;三是在国际秩序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深刻认识中国国家观的历史意蕴与新时代内涵,既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作为上层建筑,国家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在多民族视域,国家是一个民族共同体;从文化基因视域看,国家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从全球视域看,中国倡导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我们要以唯物史观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发境遇,即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两种制度长期竞争合作的历史阶段,基于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条件,回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生发而成的。要坚持以唯物辨证法分析其本质内涵,即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是蕴含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特殊性价值观念中的普遍性因素,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推动其弘扬践行,在互相尊重的国家交往中推动人类和平共处,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在合作共赢中共同建设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12.
国际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后疫情时代,理应用好抗疫生动教材,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要求,即人类共同的义利观、科学的民族观和理性爱国主义、普遍的社会正义观、多元文化共存的文明观及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其次,讲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容,塑造青年类本质意识、全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的实然之术,以"疫"为题,利用网络媒体,构建平等话语,促进青年学习并内化五大价值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内蕴着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逻辑。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共同体不断构筑的历史,不同的价值导向推进了不同共同体的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确立了“全人类”的价值立场,尊重所有国家、民族的主体性,提升各个国家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新的价值准则,致力于探寻蕴含在不同主体利益与价值需求中的共性因素,能够凝结各个主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的价值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协商共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4.
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是当今全球大变局时代的显著特征。面对全球大变局,美国正在重拾地缘政治对抗的冷战思维,加大对华战略遏制。中国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相互尊重核心利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和信任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中国核心利益外交实践在有效地维护了中国核心利益的同时,也尚存改进空间。中国应该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论述,树立关照他者存在的、注重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相对性的新型核心利益观。践行新型核心利益观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保障。中国核心利益外交需要进一步把握核心利益内涵的生死攸关性、人民性和规范性,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球公民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推进学习者成为2030年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本着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逻辑,聚焦在"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全球治理到世界政府""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元文明共生"四个方面。为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世界公民",提升国际话语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所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新思想。作为一种关乎全球人类命运的新理念,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意蕴,既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出发点,又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展开。主要表现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实践是客观基础;世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实现全面发展是目标导向;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是内在动力;基于共同问题和共同责任的协作制度和机制是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7.
种族具有共同的遗传特征、体质形态和巨大的地域性的人类群体。民族具有共同的语言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地域性人类群体。种族与民族的相似之处,都是指一定地域性的人类群体,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受制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8.
曲迎春 《华章》2007,(2):45
所谓国际意识,又称世界意识或者全球意识,它是指以全球的视野去观察、认识、理解世界,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人类历史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人类共同命运、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人对人类、民族、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从静态来讲,国际意识又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过程.从动态来讲,国际意识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有必要把大学生国际意识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日渐变暖,减排温室气体成为人类改善全球环境的必由之路。然而,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的安排,涉及到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此持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环境保护前景变得悲观起来。面向未来和共同的命运,人类应该反思“国家利益”的传统观念,走出自我利益的藩篱,在承认主观国家拥有追求和维护本国利益权利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使得各主权国家愿意取合作的策略,以保护全球环境。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类共同的平等价值受到严峻的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化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它以全人类的永续发展为关怀和指向,张扬真正平等这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同时,在应对全球发展中的重大风险挑战、化解困扰人类发展难题的生动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认同、接受、践行,国际社会正在以真正的平等为价值遵循和实践原则去化解在地球各个角落所充斥的迫在眉睫的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