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宣泄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形态,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具体表征为“激起”和“净化”两个基本特征,使艺术作品产生出“心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和制约投射到接受主体的内心,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接受心理。本文将接受心理分为认知接受心理、需要接受心理、情感接受心理、行为接受心理四种基本类型,并探讨了各种接受心理在受教育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心理顺势是一种对外界舆论评价接受和适应的心理状态,它和逆反心理截然相反。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较注意,对心理顺势却重视不够。心理顺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心理顺势,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顺势。积极的心理顺势是在外界舆论评价的指导下,向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和潜能方向努力和发展的心理行为。消极的心理顺势是在外界舆论评价不准或者舆论评价不利发挥自己优势和潜能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并顺其自然的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4.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被广泛应用。夸张修辞与情境、语体等外在条件相关,更与联想、想象、情感等内在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夸张作为一种修辞现象产生是有其客观心理机制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夸张建构和夸张接受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夸张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心理归属感是在一定的群体心理环境中产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是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积淀下来的、具有共同心理反应的、使群体成员都能感受到的心理环境。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受群体心理环境的心理因素制约,会发生一种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便接受群体中的某些心理体验、感受,同时,个体也自觉地把自己归属于该群体,产生了与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不同的接受心理,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接受结果.本文力求通过对心理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收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为优化接受心理,预防不良接受心理的产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如成 《文教资料》2011,(24):232-234
高职生的心理发展是一种职业教育的产物,又是接受职业教育的条件。而职业教育作为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高职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挫折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分析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心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会产生挫折心理、虚荣心理、从众心理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如何排除这些心理干扰,以良好的心理状况选择职业,同时接受社会的挑选,是大学毕业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集中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文章从接受能力、接受动力、接受心态三个方面研究了榜样教育的个体心理接受机制,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心理接受机制做一个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0.
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是一种在戏剧情境中完成的撩诱与触动交融、整合、互动的心理过程。戏剧接受的角色效应、集体心理体验和语言体验等共同促使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的形成。观众通过与演员和其他观众的直接交流,进入了一种心心相印的交融状态,促成集体心理体验,从而触发感知心理机制,在联想和想象中,观众潜在的审美心理机制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不同的接受心理,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接受结果。本文力求通过对心理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收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为优化接受心理,预防不良接受心理的产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集中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文章从接受能力、接受动力、接受心态三个方面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接受心理机制,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接受心理机制作一个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3.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它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评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家表明,普通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其下一步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暗示作为一种心  相似文献   

14.
所谓心理沟通.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能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心理实验法     
心理实验法是指通过有目的的严格控制,或者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产生,以进行测量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室实验法,另外一种叫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人为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外界条件而进行的一种心理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所谓心理沟通, 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能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呢?  相似文献   

17.
谈教师不公平心理的消除赵刚时下,各个层次的教师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公平心理,这种不良情绪造成的失落心理,将导致失去对教书育人事业追求的信心,产生颓废伤感和失望情绪。当人们进行投入和获取的比较时,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状况,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第一种...  相似文献   

18.
卢凤菊 《教育探索》2006,(3):104-105
道德接受心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系统,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遵循协同律、优势律及和谐律等基本规律,对教育对象的接受道德文化信息过程产生深刻影响。遵循接受心理规律设计、组织和实施道德教育活动,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赵晔 《文教资料》2006,(12):156-157
自新课标颁发实施以来,语文新课程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同志又产生了一种困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研究文本、教法、手段,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原因何在?关键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研究。裴斯泰洛齐指出“:教学要心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心理功能,使其处于正常的兴奋状态,认真参与,积极活动。如果学生的心理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育、教学的信息。语文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才能是能工巧匠,事半功倍。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