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教育民主的主体间性本质和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信仰和追求对民主的理解有很大差别,甚至完全相反。一种信仰追求的民主在另一种信仰看来很可能是虚假的甚至是专制的。但不同民主在追求平等、自由、自主等方面则是一致的,而民主与主体间性又有密切联系,它们追求的目标和坚持的原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育民主是运用民主方式提高民主素质的教育。师生主体间的自我确认、自由自主、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等教育方式也就是民主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4.
伍柳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2):10-16
公民民主素质的阙如是制约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发展的瓶颈。如何培育公民的民主素质,造就具有民主素质的民主主体成为突破民主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民主主体的塑造必须倚赖教育。惟有教育才是中国有效、快捷、稳健地塑造民主主体进而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徐瑞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9,4(1):94-110
Using the method of purpositive sampling, this research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hooling for 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qualities of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mocratic qualities of the students in public high school of Beijing are better as a whole, but they are still lack of democratic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etc. The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show that 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chooling for 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qualities of students. Firstly, there is little distinct correlation between school reputation and democratic knowledge, attitude and abilities of students. Secondly, there is little distinct correlation between prospective achievement and democratic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students, but have a large correlation with the democratic abilities of students (P<.001). Thirdly, there is a larg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democratic knowledge, attitude and abilities of students (P<.001). Lastly, there is a large correlation between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knowledge, attitude and abilities of students (P<.001)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iaoyu Xuebao 教育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08, 4(1): 14–18, with updated and additional content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地区公立普通高中生的民主素质及其与学校民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地区公立普通高中生整体民主素养较高,但在民主知识与民主能力方面仍有欠缺.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差异检验的结果表明,学校教育与高中生民主素质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学校声望与高中生民主知识掌握、民主态度取向以及民主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相关;预期成就与高中生民主知识掌握、民主态度取向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但与高中生民主能力之间相关极为显著;学校教学与高中生民主知识、民主态度、民主能力之间相关极为显著;活动参与与高中生民主知识、民主态度、民主能力之间相关均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传统认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如何重新理解教育?如何重新界定师生关系?如何实现教育方式的理性转变?本文认为,从主体性教育向主体间性教育的转向是解决当前教育所面临危机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一个道德的、关心每一个人需要的和分享其传统的社群,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学生协商与对话,积极参与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的经验与能力,成长为民主社会的未来主体。 相似文献
9.
推进教育民主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推进教育民主的工作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主要做法是:一、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我校把充分尊重、信任教师,″以人为本″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重点强化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尊重信任教师,让教师感受到″主人″的优越性。我们认为,学校领导班子应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是教师的公仆;只有学校领导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教师看成是朋友,才会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自觉维护学校利益。我校领导班子在工作中以″情″为… 相似文献
10.
赵蕾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民主教育现今已成为教育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而学校是一个典型的微缩了的社会组织机构—小社会,因此,学校生活也更加离不开民主教育.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主体是学校人,即教师、校领导和学生,而本文对民主教育的理解是: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民主和谐的关系.也就是教师、学生、领导之间都应该具有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因此,民主教育是优质学校生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教育改革主体的自我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但其突破的难点是什么,各界还未形成共识。从教育改革的主体及其关系的角度审视,教育改革实际存在着我改你、你改我、我改我(自己改自己)三种形式。我改你的教育改革是改革主体乐意的改革,你改我的教育改革是改革主体转化为改革对象后惧怕的改革,而我改我的改革则是改革主体最不愿意的改革,因而也是教育改革中最艰难的改革。当前需要成立具有一定超脱性的教育改革指导或领导小组,使之成为唤醒教育改革主体进行自我变革的外力,进而促进教育改革主体的自我变革。 相似文献
12.
舒志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4):1-6
从全球视野与社会变革的双重角度,阐述现代学校领导要关注教育传递与创新文明价值观、塑造公共理性品质、促进知识社会的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由此提出教育领导观念、方法与内容变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姜伏莲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1):46-50
教育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一性是教育研究主体与对象关系特殊性的表现。其现实性存在取决于人们把实践性作为教育研究价值的主要取向;其功能特点表现为反思性、解放性与创造性。它是教育理论研究走向本土化和独立化的要求,是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本质的论争之所以陷入“疑无路”的境地,根本在于论争只是囿于探究知识论的“教育是什么”,而遗忘了阜寻存在论的“怎样教育”这一教育之“根”与“S一”,以致教育之本质与语言遭实际异化,缘此,本文拟在反思以往教育本质论争的基础上,试图走“怎样教育”,以期扬弃异化,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教育变革,必须关注教育变革的主体问题。教育变革主体的构成具有复合性,可分为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内部的构成还有类型与层次的区别。三大部分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且在教育变革的不同阶段发生着转换。变教育变革单一主体观、模糊主体观为复合主体观,认清其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不同主体的积极合力的形成,提高不同主体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变革深化和取得最终成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叶世利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8(6):65-67
通过对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的调查,当前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较大的普及度,使用范围也较广泛,但对其学习影响较小,教师对网络语言了解滞后。学校要重视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予以积极引导,帮助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17.
面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使命,教育不仅要有高效率和高质量,更要追求高效能。教育效能是教育主体全面有效实现教育目的,保障师生健康幸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与能力。其本质是教育活动合目的有效性整体,主要表现为合目的有效性的程度(深度、广度和持久度)。教育效能具有合目的性、有效性、整体性、持续性、潜在性与时代性等主要特征。教育效能改进的方法论是整体结构优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以提升合目的有效整体性为核心的整体结构优化;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完善人格目标;优化教育保健的教育教学生态;创建师生高效能教学共同体的师生关系;学习先进,科学增效、科技赋能、创造性艺术性改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效能改进中创造更先进的富有中国特色与时代风格的现代教育文明的品格与态势。 相似文献
18.
在近期美国联邦教育计划中,择校制度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引人注目的话题。美国的择校制度,旨在改革传统公立教育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从过去的“科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化为“经济市场调节模式”,从而打破公立学校的垄断局面,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以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与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民主与学校重建的关系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工业革命以及随之引起的在科技、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诸领域的全面变革,对美国民主构成了严峻挑战。从哲学高度,深入反思学校如何重建和变革,以在美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中扮演更为积极、有为的角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杜威从教育的角度,重构了民主概念,主张学校应超越旧个人主义的狭隘性,通过主动作业培养未来公民的民主意识和社会精神。20世纪20年代前后,杜威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向,对制度化教育在社会民主进程中的功能的有限性的认识更为清晰,但终其一生,杜威都未曾放弃对学校重建问题的关心。杜威有关民主和学校重建关系问题的思想十分深刻,超越了杰斐逊和贺拉斯·曼等前人,影响了克伯屈和拉格等社会改造主义教育家。在美国教育史中,杜威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语言已成为中学生语言生活的一部分,使用范围广泛,而教师和家长的认识则相对滞后,缺乏应有的网语知识,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对他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