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先秦乡射礼形制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古籍《仪礼.乡射礼第五》进行整理,从组委与参赛者、工作人员、场地器材、赛制及程序等方面对先秦乡射礼的形制进行阐述,结合今人研究,对其中的部分义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先秦射礼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射箭礼俗到射箭礼仪制度建设,再到注重射箭道德修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兴盛于战国时期的投壶,既是对先秦射礼活动的扬弃,也标志着先秦射礼文化从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西周射礼从夏商时期的矢射活动发展而来,周代射礼映射出了两大文化内涵:其一,尚武精神.周代射礼中的尚武精神主要体现在其对刚健之美的宣扬和射礼所用靶子的图案上.在射礼举行过程中,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同时在竞技性的比赛中增强了身体素质.其二,和文化.周代射礼的和文...  相似文献   

4.
射自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的需要产生以后,不断地得以进化,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是伴随着贵族娱乐、礼仪需要、学校教育、军事操练而进一步发展的,并与当时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发展对后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在"射箭"这一领域内,存在着彼此独立但又具有密切关联的5个范畴:(1)作为狩猎工具或战争武器的弓箭;(2)以狩猎或战争攻击为目的的射箭行为;(3)作为游戏或体育竞技的射箭比赛;(4)作为礼乐教化载体的射礼;(5)作为衍生娱乐活动的投壶等.而问题恰恰在于,在既往的有关射箭活动的研究中,这五个范畴并没有被明确地区分开来,其复杂的意义向度总是被通而观之,统而论之,缺乏条分缕析的论证和分析.射箭活动拥有丰富形态的原因在于其复杂的符号组织形式,而对其符号-意义组织形式的窥测本身,也正是通达游戏-体育文化机制研究的必经之路.或者说,游戏文化机制的符号学研究,即是解答"射何以成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晋华 《阅读》2013,(9):12-13
  相似文献   

7.
以多重史料互证的方法,对北洋时期的射礼复刻尝试与国民政府时期的射礼改造思想进行史实还原与文化阐释:(1)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采借燕射的文化符号复刻投壶礼,以期表达政治诉求;(2)新生活运动期间的射礼改造思想则多处采借乡射礼的文化资源,以期规训国民。以上案例表明,统治阶层基于特定政治目的复刻射礼,阻碍了射礼向民俗化、大众化、人文化方向的转型。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成都的“射金章”,正因其“非政治化”的草根取向,成为民国时期射礼民俗化较为成功的个案。在新时代鼓励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应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让射礼回归礼乐精神的人文本质,并在多元化发展路径中转变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8.
象征人类学者认为,没有象征,就很难说有社会情感的存在;社会生活在它的各个方面和它的各个历史时期只能由一个巨大的象征主义造成。“射背牌”仪式——人生情感仪式,就是一种对婚姻、情感的一种象征性呈现和表述。它是在“高坡苗族”这个特定的场域下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从断代史角度,梳理了鲍家拳入黔以来的演变脉络,分析其功用的蜕变和衰微。  相似文献   

10.
射日神话是我国各民族重要的母题神话,虽然千百年来它终未改变射日的核心内容,但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所呈现的形态却截然不同。满族作为古老的北方民族,在萨满文化的影响下,其射日神话的发展、演变以及特征都与中原神话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即从满汉两个民族射日神话的比较着手,深入神话内部,挖掘民族文化间的异同,探求人类早期生活及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西周学校体育及“射”、“御”、“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学,其中的射、御和乐中的舞在学校教育中目标明确,组织严谨,章法分明,它不仅以体育的姿态出现,并通过学校体育,反映出了体育的职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射箭运动在隋朝时期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隋朝时期的射箭运动现状,为古代体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摘要:射礼以其独特的竞赛文化形式承载了国家治理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方法解读和认识射礼竞赛国家治理的文化逻辑,旨在从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射礼在国家制度下存在的逻辑起点及其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智慧。研究认为:因“君与”,射礼从外显的“权贵圈与核心技术”、制度的“伦理化规则与等级化组织”、核心的“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三个层面构建了对权贵施行“在场”管理的竞赛文化,并在“君不与”后由地方乡绅承国家意志在射义儒家化、伦理仪式化、礼制符号化的“国家在场”话语中持续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展现了以“君—权贵—乡绅—民众”为治理路径的寓“教”、寓“圣”、寓“德”于赛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和曹聚仁开始交往是1933年5月7日.曹聚仁聆听鲁迅演讲,是在鲁迅刚到上海定居不久的1927年12月21日.曹聚仁第一次面见鲁迅的时间应是在1930年.曹聚仁和鲁迅的书信来往则还可以追溯到1931年.鲁迅和曹聚仁的交往,主要是在曹聚仁任群众图书公司编辑,主编<涛声>和编辑<太白>、<芒种>期间.他们的交往也是围绕这些杂志的工作而开展的,鲁迅对这三种杂志都是持支持态度的.鲁迅与曹聚仁不论从思想意识,或是志趣爱好,都有一定的距离和异同,然而他们彼此的交往能不断发展,就是鲁迅坚持取大节而略小节的交友之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西周的"射礼"--中国人体运动制度文化通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射礼”是上古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的集中体现,故分析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要从“射礼”入手;而要了解西周“射礼”的组织机理,又须从“射礼”中的官制入手。西周的“射礼”是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萌芽,这一萌芽的分析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对人体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射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传统弹弓术作为射艺的一部分,既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体育的活力。传统弹弓术首次以课程的方式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之中,为传统射学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方法,以我国传统射学技艺在高校开设课程实践为研究对象,以传统弹弓术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对高校开设传统射学课程的实践进行探究, 以彰显我国传统射文化的魅力,更好为人才培养服务。结果表明:1)高校开设传统射学课程对弘扬我国传统射文化具有标志性意义,是高校文化传承功能的直接体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很大作用;2)传统射艺课程实践效果突出,对提升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建立国际化视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3)传统射学课程具有突出的礼仪文化特色,凸显了射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唐代“和亲”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289年间,周边民族曾多次向唐朝皇室求婚。据不完全统计,正式请求和亲的活动达40余次之多。对于这些请求,唐王朝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些答应了,有些则予以拒绝。有唐一代,共确定用20位公主与10个不同的民族和亲。这些和亲大部分都实现了,但有几次出现了变故。最终有16位公主分别嫁给了7个少数民族。虽然实现和亲的情况比预期和亲的要少,但这在中国古代史上依然是空前绝后的盛事,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8.
"武者品行"问题随"侠文化"的出现而深刻的附着在武者的身体之上,但在实践过程中习武者往往受诸多影响而品行各异。从行为学角度审视武术品行所积淀的文化惯性,并借助伦理学、美学、历史学的相关知识对武术品行的形成发展进行深刻剖析,得出如下结论:伦理道德与武术品行应积极的互为润泽;积极倡导实践的武术美学对武术品行的塑造有指导作用;儒家的行为"仪礼"与武术的行为"礼节"规训有异曲同工之作用。这对于我们揭橥武术的"身体"品行构建,启迪当今缺乏人文精神的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筛选理论的视角看待、分析在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认为"考证热"的背后是高等学历贬值和由此造成的高等学历有效信号功能的失效。证书作为大学生求职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证明,能够成为雇主与求职者之间很好的信号纽带,但大学生要理性对待考证。  相似文献   

20.
从体能的概念入手,针对男子手枪慢射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训练手段进行训练方法理论研究,以期为男子手枪慢射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