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球天地》是我闲暇时常翻阅的杂志,网站也办得不错。很多打网球的朋友都喜欢经常翻一翻它,从中得到一些享受、快乐和提高。对我来说,《网球天地》经常还能给我带来一些调剂和轻松。常有一种时候,工作时间过长,或是磋商谈判很累之后,其他什么也不想看,翻~翻《网球天地》,回味球星  相似文献   

2.
刘彤 《网球》2013,(8):96-97
很多人都不知道,郑赛赛第一次登上《网球》杂志,并不是作为球员而是作为投稿作者,那时候她还只有15岁,自己第一次独自出国去摩洛哥参加比赛,为了打发时间,她在比赛之余写了不少训练日记,讲述和记录自己的见闻。"有一次和《网球》杂志的编辑不经意的闲谈,他就说能不能让赛赛出去比赛的时候写点东西,这倒提醒了我,我说赛赛之前出国就写过一些训练日记,不知道能不能用,后来就发了过去,没想到直接就刊用了。"说起第一次给《网球》杂志投稿的机缘,郑赛赛的母亲郑明回忆道。后来,  相似文献   

3.
汪涛 《网球》2013,(8):114-115
两年前,拿到《网球》100期的时候,还是学生的我特别羡慕编辑们能在杂志上讲述自己与《网球》的点滴往事,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在上面占据那么一页纸,说说曾经的那些故事。两年后,《网球》十周年,刚刚入职两个月的我,真的获得在键盘前敲下这篇纪念文章的机会。梳理往事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因为所有的记忆都异常明晰,仿佛如昨。迄今为止的网球生涯中,几乎每个阶段都有《网球》相伴。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从2003年开始接  相似文献   

4.
十年一瞬     
慕容子归 《网球》2013,(7):64-64
《网球》杂志十年,我也伴随《网球》杂志度过了十个春夏秋冬。从2003年创刊开始,作为广告代理公司,我们就与《网球》杂志合作,我负责杂志的广告运营工作,之所以选择与这本杂志合作,一是因为网球这项运动的独特性,有文化,有气质,有前景,和我们很多已经有的客户很契合;另一方面也看中了《网球》杂志这个团队,项目再好,也需要有人去操作,如果操作不好,一切都会是浮云,而我们当时就非常信任这个团  相似文献   

5.
汪涛 《网球》2013,(7):72-73
1"我对《网球》杂志是蛮有感情的,创刊号当时就是我自己买的。"陈君乐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一期杂志就是2003年7月的创刊号,"我还记得封面人物是费雷罗,‘红尘滚滚’的标题。"2004年在仙霞网球中心举行的喜力公开赛是陈君乐第一次现场报道网球赛事,他在赛场看到《网球》杂志的专卖铺里有一些过刊正在打折销售,其中就有那本创刊号,他立马买了下来,随后又挑了很多本沉甸甸地背回了家。"十年以来,在各家平面体育媒体中,《网球》一直都是我心中最认  相似文献   

6.
吴雅南 《网球》2013,(7):71-71
《网球》杂志已经十年了,从无到有再到今天的成功。作为忠实的读者,我要送上真挚的祝福:亲爱的《网球》杂志,10周岁生日快乐!2004年,当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书报亭前,我犹犹豫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咬牙花20元"大价钱"购买了第一本《网球》杂志,这个景象至今记忆犹新。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早就有了回忆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前发生的事情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心语     
明天会更好 2005年是《网球天地》创刊10周年,这一期是《网 球天地》出版的100期,实乃双喜临们,可喜可贺。 回溯往事,《网球天地》的历史不止10年,期数也不 止100期。它的前身是《羽毛球·网球》杂志,创刊于1990 年四季度。那一两年,正是整顿国内期刊的时候,许多刊物停转。而《羽 毛球·网球》得以面世,得力于中央领导慧眼独具,情钟网球。一份杂志 兼容羽毛球,网球两个项目,限于篇幅,每期有许多优秀图文被迫删减。尤 其是网球,国内外的活动频繁,资讯丰富,来稿踊跃,不得已只能忍痛割 爱,而读者对此也诘难日多,经过编辑部多方努力,终于在1995年将《羽 毛球·网球》杂志更名为《网  相似文献   

8.
张奔斗 《网球》2013,(7):65-65
翻书橱,我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一本《网球》杂志,是2004年的年终特刊。封面设计很简洁,一只网球被画上了两只调皮的大眼睛,正冲着我笑。右上角还写着,这期杂志"附送2005年网球月历"——如今,连2013年的月历都已用去了一半,哦天,时间……从头到尾又翻阅了一遍,却没想明白为  相似文献   

9.
《网球》杂志今年第五期上有一篇香港网球协会总教练林秉超先生写的文章《十四岁,亚洲职业网球的软肋》,读后我的感想很多。我以为,目前有两个理由要求我们更进一步的探讨这个问题,这两个理由是:一、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在“体制”外参加网球的系统训练,这是中国网球的希望之所在;二、在中国,网球训练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手段上都亟待提高,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资源流进网球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了;同时,这些“体制外”的少年对网球的各种新理念有强烈的需求。林秉超先生在文章里列举了很多问题,我都深有同感。同时我还认为,在中国的现阶段里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教育家长”。因为家长才是掌握着这些少年成长的过程的决策者,而目前亚洲的各种投资者,网球协会、管理中心、企业,正如林秉超先生所说,只有在看到比赛成绩的时候才会出手赞助。因此,家长必须懂得:一、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职业球员的“料”;二、如果是“这块料”,如何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戴维斯杯     
童可欣 《网球天地》2010,(8):136-136
因为要做世界杯节目,两个月没有写网球专栏,心中对这项自己深爱的运动和《网球天地》的读者充满了歉意。不过对于足球这样一项博大精深且在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集体项目来说,就算两个月时间天天不睡觉潜心苦读和揣摩,也感觉自己只不过是触及到些皮毛,实在不敢心有旁骛。  相似文献   

11.
轮椅网球     
在1994年第4期的《羽毛球·网球》杂志上,刊登了赵静寅同志写的《同在蓝天下》的文章。介绍了我国轮椅网球运动员备战远南运动会的情况,读后使人感动。 轮椅网球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很短,可谓“新生事物”。但在国际上却开展得较早。自1976年开始,轮  相似文献   

12.
王黎  班健图 《网球天地》2011,(9):132-133
每当我看到《网球天地》杂志“休闲吧”栏目呼吁读者大胆讲出自己与网球的故事时,心里总是痒痒的。我打网球十几年了,也想讲讲自己的故事。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银行工作,天天与数字打交道,几十年来写惯金融数据分析报告的手猛然提笔写故事,还真有点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网球天地》2008,(1):12-12
读者问答Q也许你觉得我这个问题"很菜鸟",但我要声明,我刚刚入门,很多网球运动的规则都在了解中,千万不要不理我。我看杂志《赛事速递》栏目中有很多比赛表格.其中会有诸如"7:6(6)、7:6(5)"这样的文字表达。请问,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意思?(网友老小孩)A"闻道有先后",怕啥,谁也不是天生就对网球运动"门儿清"的。括号里的数字代表的是进行"抢7"时,输球方最终得到的分数。网球比赛中,当  相似文献   

14.
任科 《网球》2013,(7):85-85
十年,一个台阶;十年,一个步伐;十年,一个征程;十年,一个梦想。网球运动陪伴了我十年,《网球》杂志伴随了我十年。对于接近而立之年的我,十年网球对于漫漫人生或许只是开始。网球现在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一次接触网球运动,先要从《网球》杂志说起。2003年我顺利考入了体育界的最高学府——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入学的第一天我从学校的报刊亭买了一本《网球》杂志,当时的这期刊物封面是瑞士球王费德勒,纪念费德勒首次夺取温网冠军,初次品尝到了大满贯的滋味。也正是这期《网球》杂志让我从内心深处迸发出  相似文献   

15.
网球博客     
既然我原本就是带着不良的动机开写这篇专栏,我也就不准备遮遮掩掩了——还能有什么比《网球天地》杂志更好的地方,来给我自己的网球博客做广告呢?是啊,我也赶时髦写起博客来了,不信请看:http://blog.sina.com.cn/m/zhangbendou。自去年12月26日开办到今年的1月15日,我这个名叫“爱斯球”的博客在20天的时间里已经有了超过2.8万次的点击数。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乘着即将开战的澳大利亚公开赛的“冬”风(当然,在人家澳洲正是夏风),在本博客创建一个月纪念时让点击数超越5万——你肯定也看出来了,我对博客写作比给报纸和杂志写稿体现出了大得多的热情。事实上,连我自己也感到奇怪,我这个俗人,在过去这么多年里写的每一个字都换成了钱,为什么会对在博客上义务劳动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来信选登尊敬的编辑:你好!我是贵刊的一位忠实读者。5年前的上海大师杯赛让我爱上了网球,从此便与她结下一段美好的姻缘。由于所居住的城市条件有限,对网球充满渴望的我寻觅了很久,才在一家报刊亭买到了《网球天地》。令我兴奋的是,我购买的2003年第7期杂志,随刊赠送的海报明星是我的最爱费雷罗。从此,我的生活中多了快乐与期待。我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完杂志,然后就盼着下一期杂志的问世。然而,由于一些原因,2003年我只买到了3期《网球天地》,2004年更是没有买到一本(因为当地没有卖杂志的地方),2005年我订上了上半年杂志,而2006年我又没能接触  相似文献   

17.
于湃 《网球》2013,(7):75-75
2010年的六一儿童节,《网球》杂志特别策划了启蒙专题,其中就有女儿的启蒙案例。四岁上专业杂志对于女儿来说真的是人生头一次,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也非常值得纪念,毕竟妈妈抢上了个镜头,而我则成了署名作者。女儿当时不识字,她只知道《网球》杂志上有她三张大照片,同一期其他页面上有别人的照片,后来女儿逐渐知道,这些人是李娜、费德勒、小威、海宁、德约科维奇、郑洁、阿加西、纳达尔。从此,"我上过《网球》杂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女儿自我介绍的开场白,使用频率超过了我姓啥叫啥和我会打网球。这样的"传奇"经历在女儿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陈谦  李姗  赵琳 《网球》2008,(3):110-113
编者:《网球》杂志08年1月刊刊登了介绍李德添针对初学者的教学方法《一小时学会打网球?》,文章刊登后,引起了读者的很多讨论。为此,陈谦专门撰文对李德添的简易入门方法提出质疑。自我介绍:我也是网球网的粉丝,每天不上来转转就寝食难安。前一段也在网球网上看到了"简易法",觉得颇有些左道旁门的味道而并没有在意,没成想今年《网球》杂志08年第1期把它当成"一件事"刊登了出来,于是我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不是那种固执己见、顽固不化、抱残守缺的"老东西",对这点我很有信心。  相似文献   

19.
美好的开始     
孙晋芳 《网球》2011,(10):55
2011,无疑可以被称之为中国网球的丰收之年,从年初的澳网决赛场到6月法网的收获,中国网球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巅峰跨越。有时候,你不得不为一些奇妙的巧合而感慨,看到《网球》杂志100期的出版,我不由得联想起这本杂志和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某种奇妙的关联:在它创刊的2003年,中国金花们也正开始系统地参加职业比赛,  相似文献   

20.
十年太快     
胡力涛 《网球》2013,(8):98-98
十年真是挺长的一段时间。长到当初《网球》创刊号的封面人物费雷罗都已经退役了,长到我都从一个普通读者成长为国内著名网球评论员了,长到我时不时翻阅当年的杂志却好像从来没看过似的,长到即使我用记忆跟时间赛跑也不得不败下阵来。第一次跟《网球》杂志接触是2004年底,张文悦到北航采访苏启仲和吴茵,陈功老师拍照时我在画外帮着给喂了喂球,还跟文悦介绍了一下当时北京业余网坛的状况以及苏、吴两位的江湖地位,他俩不大方便吹的牛我也都帮着给吹了。我记着后来文章的题目是《玉女蛟龙》。现在吴茵也当了孩子她妈,都有了自己的玉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