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淑珍 《青海教育》2009,(12):42-42
语言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记录,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桥梁,也是提高人类思维活动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的认识就无法延续,人类的思维就迟滞不前。不幸的是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几乎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缺陷:有的是构音困难,有的是词汇贫乏,有的语法错乱,词不达意,有的吐字不清,口吃等等。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创新教育必须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来进行。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人类正是靠着创造的伟大精神,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文明。而创造是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才使今天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和光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既包括集中思维,又包括发散思维;既包括直觉思维,也包括逻辑思维;还包括直觉、想像、灵感以及潜意…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前提,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支撑点则是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我国已经把实施创新教育作为迎接世界技术革命的一项基本国策。高等学校担负着为21世纪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如何通过教育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是潜在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是摆在每一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鉴于此,本文拟就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其培养略抒管见。一、创新思维及其特征创新思维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具…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不能没有思维,工作中离不开创新。纵观漫漫的历史长河,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地摆脱动物世界,建立起文明社会,并快速向前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皆缘于人类自身的思维创新能力。可以说,人类社会每向前迈出新的一步,都是思维创新的结果。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深刻而充分地反映了创新在民族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非线性思维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线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在思维理念上,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的线性思维特征,提出了如何运用非线性思维处理复杂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与非线性科学所揭示的世界非线性本质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复杂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表明我们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种人类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精神状态和实践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基础、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方法是民族进步不可缺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新认识、新观念的反映.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决定创新意识的产生,又反作用于存在而产生变革的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意识是“萌发”创造性思维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8.
逻辑作为人类思维的形式.要求思维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律,作为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之一的排中律,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矛盾的判断.必须作出选择,而不能陷于两不可的境地,这对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清晰和单一,从而使我们的思维更具严密性和逻辑性,无疑是有巨大作用韵。因而我们在对世界进行认识或表述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动用着这一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曾给人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即“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个定义将理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那么理性到底是什么呢?理性是人类对感性世界所从事的持续不断的观察和思考,是人类试图找出客观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一种认识过程.人类的理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不断得到深化的.人类的理性也不是无源之水,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理性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思雏能动地改造着精神世界,不断提出新的认识和新的发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高等教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需要把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自由民主的校园环境营造之中。  相似文献   

11.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探索型问题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之中,在数学学科领域中则尤为普遍.然而,传统的数学问题特别是初等数学问题,或许是因为教育、教学的需要,却被限制到一个相对封闭的模式之中.在这个模式里,绝大多数数学问题所给出的条件都是固定的,它们不多不少,恰好够用,既不能任意添加,也不能任意舍弃;在这些严格条件的限制下,  相似文献   

12.
关于创新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的产物和体现,创新方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实践主体自觉能动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创新起源于“诧异”,根植于人的“自由而自觉的创造本性”之中,是实践思维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和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对创新方法的自觉能动的把握,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片面性,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这也是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创新的意义所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创新方法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外在创新与内在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2):I0005-I0005
根据思维活动所对应和指向的不同实践领域与具体对象,可以把社会思维分为科学思维、哲学思维、道德思维、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等若干具体的思维类型。社会思维的具体类型也就是人类思维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克思曾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即理论的掌握方式、艺术的掌握方式、宗教的掌握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一、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活动中所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具体物质形态构成的,而每种具体物质形态都具有可知的属性。所以,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将具有可知属性的客观事物转化为现实的已知事物。然而,客观世界从内容形式(时空)都是无限的,构成它的具体事物又是无限多样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每一具体事物本身还是多样性的统一,多种规定的综合。所以,人类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能穷尽世界。否认人类认识能够穷尽世界不等于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实质是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不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体现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思维决定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使得英语汉语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物理概念反映了人类认识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过程,它是人类寻求物理世界进行分析、综合、分化、整合的精细化、准确化产物。物理概念既是物理思维的产物,又是更高层次物理思维的工具。另一方面。物理思维只有借助于物理概念才能提高推理和判断能力,才能深刻揭露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要学好物理,首先要学好物理概念。  相似文献   

17.
江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人类明进步的动力。明代教育家李贽指出:“世上何人不读书,不作书奴死读书。”我想“学以致用”而且能有创新就不是“书奴”。创新活动是以思维为核心,必须努力发掘教材中有创新思维价值的问题发散点,引导学员在按常规的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与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拓 《考试周刊》2010,(13):73-73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高级而又极其复杂的活动.人类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从外部世界中所获得的信息加工、转化为自己大脑中的知识,从而形成能力。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而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他们探求多种多样的解题思路,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的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正确的思维是人们为追求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物体的本质属性和内部发展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为了使这种反映客观地表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人们就必须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在思维上要随时突出一个“新”字,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它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它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0.
知识的现成接受并不足以保证创新意识、发现能力的充分发育,因为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还期待着充分的思维训练。对此,人类历史文化所提供的事实自不待言,人类知识的发生学更能给予充分的理论说明。概而言之,人类的认识除了以外在知识形式留存下来以外,还会以内在思维形式遗传下来。学习作为一种知识实践活动是一种主客观双向活动,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先在思维结构所发挥的作用,其最终成果更体现于主体思维结构的改塑。所谓思维结构就是创新、发明的前提。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探索有益于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