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音乐与成语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有个俞伯牙结知音的故事。上大夫俞伯牙舟泊山崖,喜逢知音钟子期(是个樵夫)。次年俞伯牙赴约,钟子期亡故。结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叹道:子期不在对谁弹!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则故事  相似文献   

3.
黄俊敏 《课外阅读》2010,(12):107-108
小时候学习成语“高山流水”,知道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但对于钟子期为什么有那么高妙的欣赏音乐的水平,却总想不通,当然,更不知道音乐与文学的知音关系,直到长大,尤其是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后,才理解了音乐之美,明白了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鼓琴的伤痛,认识到中国古典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它是一篇文言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3,(14)
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者?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金兰之交的赞歌。然而,水已去,人也亡,弦断有谁听。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  相似文献   

6.
人生最需要掌声。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就是人生中的鼓掌者吗? 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金兰之交赞歌。然而,水已去,人也亡,弦断有谁听。一旦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  相似文献   

7.
友谊     
读过毕淑敏的《爱怕什么》,我想到了许多。爱怕虚伪,爱怕沙上建塔。那么友谊呢?友谊怕什么?古时俞伯牙、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一对知音,一弹一听,感人至深。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自感无人能深谙其音乐的精魂所在,毅然弃琴而去。由此可见,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志趣之上的,所以,友谊怕志趣不同。友谊是  相似文献   

8.
课堂连连看     
《快乐作文(低年级版)》2015,(Z3):6-7,10,11,14,15,18,19,22,23,26,27,45,51,59,88,96
素材小卡片一关于友情的故事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友谊的象征。“伯牙绝弦”讲述的是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他的心意。后因称知己为“知音”。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鼓琴了。  相似文献   

9.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03,(8)
本期竞答题: 1.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朋友,也比喻乐曲美妙动听。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本味》,说俞伯牙很会弹琴,( )善于欣赏。 A.钟子和 B.钟子期 c.伯夷 D.叔齐 2.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相似文献   

11.
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一直是人们心中认定的知音的最高境界。峨冠博带的俞伯牙和短褐草履的钟子期相会在崇山峻岭和飞瀑流泉之间,于是,巍峨兮,高山;浩荡兮,流水的意象在伯牙的琴声里流淌宣泄,在子期的唇间轻轻吟出。那一刻,伯牙的心灵找到支撑,子期的理想实现了憧憬。罕见的逢识和相知传递了世间坚实的温馨。  相似文献   

12.
《课外生活》2008,(12):30-31
<正>高山流水传说在先秦的时候,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里弹琴,樵夫钟子期听了竟能领会这音乐"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叹:"钟子期的心灵与我是相通的。"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为失去了知音而悲痛,从此不再弹琴了。  相似文献   

13.
"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一直是人心中引以为知音的最高境界.峨冠博带的俞伯牙和短褐草履的钟子期相会在崇山峻岭和飞瀑流泉之间.于是, "巍峨兮,高山;浩荡兮,流水"的意象在伯牙的琴声里流淌宣泄,在子期的眼神中发出辉光、在唇间轻轻吟出.那一刻,伯牙的心灵找到支撑,子期的理想实现了憧憬.罕见的逢识和相知传递了世间坚实的温馨.两个心魂所向披靡地穿越了所有的时空,将对方纳入了自我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4.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动人故事。全文只有77个字,但背后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如何让学生透过文言文的深层解读和情境体验,使学生真切感受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在课堂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听了百家课堂中张宏老师《伯牙绝弦》一课,感触很深,是呀,"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被世人称作千古佳话。张老师的课设计独特,扎实有效,情意浓浓,让人回味无穷。【片段一】预习汇报识知音师:现在简单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所得。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有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它出自《列子》与《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6.
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含,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故事。小朋友在作文中可以用它来比喻喜得知音,心心相印。它对我们还有两方面的启迪:其一,知音可贵。据说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复弹琴,以表达对知音的永远纪念。所以我们要珍惜友谊,对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要真诚相待。其二,知音难觅。在茫茫人海,真正的知音常常是一二人而已,可遇而不可求。当年鲁迅先生就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语来…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03,(7)
本期竞答题: 1.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朋友,也比喻乐曲美妙动听。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本味》,说俞伯牙很会弹琴,( )善于欣赏。 A.钟子和 B.钟子期 C.伯夷 D.叔齐 2.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 A.尼罗河 B.湄公河 C.亚马孙河 D.多瑙河 3. 我国明代有一位工匠曾制  相似文献   

18.
林自萍 《考试周刊》2011,(72):226-227
中国古代"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是这样的: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高大庄严地像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好啊浩浩荡荡地像江河!)"伯牙在弹琴时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领会到。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用为"知音"。一个人能听懂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正>听了百家课堂中张宏老师《伯牙绝弦》一课,感触很深,是呀,"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被世人称作千古佳话。张老师的课设计独特,扎实有效,情意浓浓,让人回味无穷。【片段一】预习汇报识知音师:现在简单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所得。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有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它出自《列子》与《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20.
<正>古语有云:千金易得,知音难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被广为流传。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这一知音后,终生不复弹琴,可见知音之难得与重要。人生在世,倘若能遇到一位知己,那么哪怕再平淡的岁月,也会因此而变得美好起来。知音不等同于泛泛之交,也不一定非得地位相当,关系紧密。真正的知音,应该是与你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人。正如管仲所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身上的那些不足,在鲍叔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