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赵阳阳  吴伟 《物理教师》2009,30(6):50-51
获得诺贝尔奖是国际上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至今科学史上获得诺贝尔奖次数最多的家庭乃是居里家族,一家4口人获得三次诺贝尔奖,即一次物理学奖,两次化学奖,可谓诺贝尔奖“专业户”,同时他们多次获奖的经历对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08年,日本科学家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有4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至今,日本有16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奖13人,物理学奖7名,化学奖5名,医学奖1名,而且多数为日本国内科学家。韩国很重视科技教育,但至今除了前总统金大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外,再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项。对此,韩国的教授们自嘲为“13:0”(日本有13人获科学奖,而韩国是0)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回放2014年诺贝尔奖已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曾经的师徒三人分享,他们揭示了大脑中内置的"GPS系统";两位日本科学家和一位美籍日裔科学家获得物理学奖,他们关于蓝光LED的发明受到了表彰;化学奖则由美国和德国的三位科学家收入囊中,他们打破了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极限,使光学显微步入纳米时代。  相似文献   

4.
印度诗人泰戈尔与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30年首次在德国会面,他们共会面四次,时间都在1930年到1931年之间。当时两人都已是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获1913年度文学奖,爱因斯坦获1921年度物理学奖。后者的一位亲戚在聆听了两位巨匠的谈话后,将泰戈尔形容为“具有思想家头脑的诗人”,把爱因斯坦形容为“具有诗人头脑的思想家”,并说他们的对话“好似两颗行星交谈”。 1930年7月,42岁的爱因斯坦邀请70岁的泰戈尔到其柏林郊外的乡居做客。泰戈尔在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苏军 《上海教育》2014,(31):60-60
邻国又出新闻了,前不久,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人同时获此项奖,多少有些出乎人的意料,但一张统计数据,倒也很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必然性。据悉,自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物理学奖以来,包括日裔学者在内,已有22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自2000年来多达14人。  相似文献   

6.
2012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公布。名单上没有彼得·希格斯的名字,世界一片惊诧,许多科学爱好者一阵伤心。甚至有媒体发出这样的呼声:世界欠彼得·希格斯一个公道,诺贝尔奖欠彼得·希格斯一个物理学奖。可希格斯却像是消失了一样,媒体都联系不到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是中国人又不是中国人”的华人科学家每每获得诺贝尔奖时,我们不由地想起中国在国际奥赛中摘金夺银的骄人成绩。于是,一个难解的心结便一次次地牵动我们的心绪——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荣膺诺贝尔奖?一个文化繁荣数千年的泱泱大国,在三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浪潮”的洗礼后,问鼎诺贝尔奖却仍然徘徊在“突破零”的希望线上,而科技、教...  相似文献   

8.
晓小 《科学启蒙》2009,(4):30-31
本期人物:马里奥·卡佩奇 科学语录:我从来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放弃! 美国人一直比较注重科学家的业绩,对是否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注重。但是有一位科学家却与众不同,当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时,美国学术界欢呼雀跃,美国媒体也纷纷宣扬他的“必胜精神”。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已经走过百年。在这100年里,它成为人类科学、文学和社会活动事业中最受重视的奖励,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达的象征,是人类创新的重要标志。诺贝尔奖最初设立了5个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卫士奖,从颁发至今共有481人次、478位科学家获得此项殊荣。  相似文献   

10.
刘承功 《上海教育》2010,(21):39-39
日本科学家又获诺贝尔奖了。消息传来,笔者不由想起三年前参加东京大学创立130周年庆典的情形。有点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庆典安排得相当简单,主要内容就是由东京大学培养出来的3位诺贝尔奖得主——江崎玲於奈(1973年物理学奖)、大江健三郎(1994年文学奖)、小柴昌俊(2002年物理学奖)联袂发表演讲、而恰恰是这样朴素的庆典,  相似文献   

11.
2014年6月,应上海和北京高校的邀请,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荣休教授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ois Englert)来华访问。恩格勒于1932年出生在比利时,1959年在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9年至1961年,恩格勒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64年起,恩格勒担任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之后与罗伯特·布绕特(Robert Brout,已故)担任该校理论物理学小组联合负责人。1977年,他获得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颁发的A.Wetrems数学及物理学奖,1997年获得由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高能及粒子物理学奖,2004年获得由沃尔夫基金会颁发的沃尔夫物理学奖,2010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J.J樱井理论粒子物理学奖。2013年10月8日,恩格勒和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Ware Higgs)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其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并预测了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公众所熟知的"上帝粒子")的存在。此外,恩格勒还被比利时蒙斯-海诺大学、比利时荷兰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国布莱斯·帕斯卡尔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成为索尔维研究所荣誉成员、比利时年轻科学家组织荣誉主席。在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宇宙学等多个领域,恩格勒均取得了杰出成就,其理论研究发现为人们对于亚原子粒子起源的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次访华,恩格勒先后访问了华东师大、华东师大附属第二中学、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并做了主题为"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与标量玻色子:用创造力超越我们眼见的世界"的科学讲座,以自己从事科研的亲身经历,向中国青年学子们讲解了宇宙的奥秘和发现"上帝粒子"的过程,鼓励他们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浮躁的时代保守自己的内心,寻求真理和光明。早在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就提出了"上帝粒子"的假设,但这一假设直到2012年才得到科学实验的证实。6月4日,为更深入了解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之道,本刊对恩格勒进行了采访。采访期间,恩格勒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好奇心",对未知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心,这是他对待研究的态度。也许正是这种对待研究的态度,使恩格勒一直保持着对理论物理研究的高度兴趣和热情,让这位将近82岁高龄的物理学家仍然精神抖擞、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2.
《红领巾》2006,(12):14-17
谁说诺贝尔奖高高在上,现在,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诺贝尔奖主词条创始人:瑞典人诺贝尔诞生日:1901年12月10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是颁奖日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生理或医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简单了解诺贝尔诺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他的父亲是个发明狂,一生中有过不少发明。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科学很有兴趣。  相似文献   

13.
1978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彭齐亚斯的父亲告诫儿子:“金钱有用完的一天,珠宝也可能被人抢走,只有知识和智慧是用不完、抢不走的。”从这些荣获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中,你也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作文微素材     
《少年文艺(南京)》2015,(Z1):4-5,52,53,94,96
寒假又到了嗯,感觉好近……我闻到了一股放假的味道!搞笑诺贝尔奖搞笑诺贝尔奖专门颁给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引人深思”的成果。2014年“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证明踩到香蕉皮容易滑倒的日本北里大学教授马渊清资等四人获得物理学奖。他们通过测定香蕉皮的摩擦系数来说明香蕉皮  相似文献   

15.
就差几微米     
2010年10月5日,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获奖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这对师徒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们找到了“史上最薄和最强”的石墨烯材料。就在52岁的海姆和36岁的诺沃肖洛夫收获意外惊喜的时刻,有一个中国人却在扼腕叹息,因为他与这次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距离,仅仅在几微米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一、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 从中、美、日三国的教育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前景不容乐观,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笨吗?应该不是,因为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中,有好几位都是美籍华人,他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受到的基础教育也在中国。是中国不重视教育吗?也应该不是,中国也一样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特别是近几年,教育愈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教师的地位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材料一:2008年,又一个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他就是钱学森先生的堂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总结出成功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全世界犹太人口有两千万,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将近200人。中国拥有13亿人口,至今仅有8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且他们获奖的科研都不是在中国完成的。从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来看,犹太文化与中华文化至少在注重家庭教育上是一致的。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更多的原因恐怕是教育方法与理念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落脚点是"学知识";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侧重点是"提问题"。表面上看是问题不同,实质上是理念差别。  相似文献   

19.
今秋,是美国丰收诺贝尔奖的季节。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多数奖项。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旧没有听到诺贝尔奖的脚步声。于是,像往年一样,关于我国科学家何时能折桂诺贝尔奖的言论再次蜂拥而起,不少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一年一度地准时爆发了。情结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摆正它。 诺贝尔奖与它的意义 诺贝尔奖是根据105年前去世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一种科学奖项。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共获得了 355项发明专利,涉及炸药、合成橡胶、皮革和人造丝等诸多领域。诺贝尔生前经营油田和炸药…  相似文献   

20.
赵小和 《新高考》2009,(2):13-13
1.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诺贝尔奖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总结的成功的几个因素:一是兴趣,中学时代就已经喜欢并痴迷起科学;二是色彩,喜欢颜色,颜色让他的工作充满了趣味,并使他坚持不懈;三是动力,父亲和导师因为癌症去世促使他投入更多精力把绿色荧光蛋白运用到癌症治疗中。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