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书”,与教“学”是一回事吗?也许您觉得这个问题可笑。的确,它们在常用意思上是一致的。但在这里我要提出另外一种看法:教“书”与教“学”是人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我所谓的教“书”,就是指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教“学刀则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给祖国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材。显然,单凭教书——啃课本,不可能达到目标。我们对教师的恳切希望是:不仅要教“书”,而且要教“学”。特别是对大学生,更应当着重抓好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教什么”指学生学习内容的确定,“怎么教”指用何种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学得好.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两点展开.  相似文献   

3.
学生作文普通存在的问题是:无话可写;有话不会写;写不具体,写不深刻。所以,“教写”要先“教想”。“教想”就是教学生敢想、多想、会想,这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心理动因。学生会想,便会说;会说,便  相似文献   

4.
一、写人记叙文写作教学教什么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作文。笔者觉得作文要考虑“思维”“方法”“能量”这三个要素。技巧要教,但不能太过。单凭技巧,学生是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佳作的。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同时应注重传递一种正能量,即作者要有思想,有胸怀,有才情。  相似文献   

5.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以前,笔者考虑最多、和同事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教”,即使是听课,甚至看一些优秀教案,关注的重点也往往是这些课的教法,却常常忽视“教什么”。现在想想忽视的原因可能是认为现成的教材、教参、教学辅导资料都有,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就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6.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那么,如何驾驭教材,赋教材以活力,使教材丰满起来,充满灵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本学期,我们对阅读教学如何“用教材教”作了初步的实践与探讨。一、用教材思辨,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要真正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民占世界五分之一,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数千万方里的土地,现在受人侵略,无法抵抗,人家的飞机大炮,如人无人之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华北紧急,全国动摇了。你们是有血气有思想的青年,试想一想,中国为什么到如此田地?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误教”与“无教”。何谓“误教”与“无教”呢?中国现在受教育的人很少,而所受的教育,又多是不切实用的。所以有“教育误人”、“教育杀人”的这种说法,这就是“误教”的意思。四万万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没有受过教育,这就叫做“无教”。  相似文献   

8.
正确领会和全面宣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精心实施和落实这一宏伟蓝图,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纲要》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提倡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这就是说,《纲要》明确肯定了“产教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那么,什么是“产教结合”?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产教结合”?“产教结合”与我国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有什么异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如何做到“产教结合”?近来,在探讨“产教结合”之路时,有一些提法,如“校企合一”、“职业学校是学校也是企业”等等。对这些提法怎么看?……这些问题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大现实课题。本刊特就此问题集中刊发一批来稿,希望广大读者踊跃参与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教育法律和教育道德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相结合的基础。“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的结合,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是“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辨证关系的内在要求,是由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立德”与“立法”相结合,加强“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教教材”崇拜教材,“用教材教”超越教材。“教教材”以教材为绝对权威,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只停留在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水平上。这样,在教材和教纲的框框中形成了对教材的一种崇拜、一种依赖、一种懒惰。“对课本知识很熟练,但是在指导学生的学法上则……”、“讲课带有随意性……”等评课评语,就成了“教教材”的注脚。“用教材教”打破教材的绝对权威,把教材当作传授知识的载体,既把显性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更多地透过显性知识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即是透过显性知…  相似文献   

11.
“常省吾身”,就是要经常反省、反思我们的教学.“省”就是反思,“身”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教材的理解等.生物学科在初中阶段容易被“边缘化”,而在日常生活中,生物知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学生明天“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常省吾身”,不断改进,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科知识、技能,会学、会用,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教育才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位小学校长赴英国培训,考察了两所小学。其间,校长问一个英国老师:“你教什么?”(小学校长是想问一问她教哪一门学科),老师回答很干脆:“我教孩子!”参观另一所小学时,问同样问题,教师仍回答“我教孩子!”  相似文献   

13.
1 不教是为了教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即“教师不教” ?“不教”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值得我们研讨的问题 .“不教”不等于撒手不管 ,不等于“放羊” ,“不教”的目的是“为了教” .中国传统武术讲究拜师学艺 ,开始师傅并不急于传授徒弟功夫 ,而是让他们干挑柴、担水、打扫卫生之类的杂活 ,两三年以后当徒弟学习动机极强时才开始传授 ,这样 ,徒弟才能学到武术的精髓 .日本的儿童教育家铃木培养出了许多儿童音乐天才 ,他教幼儿弹琴的方法有个…  相似文献   

14.
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教学生“会学”,是要教育学生懂得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前者是动机教育,是向科学高峰登攀的能源;后者是方法教育,是通向科学知识高峰的阶梯。学生“会学”主要是会思考懂方法。教学生“会学”,要重视激发兴趣。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精读、深思、实践中发现问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教学得失,并把它记录下来,即撰写“教后记”。笔者现就“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等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思考。一、为什么要写“教后记” 1.“教后记”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写“教后记”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每教一篇课文之后,总要记下教学体会,写写“下次再教时……”,因此,她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而有些教师教课,常常是教完即了,一教了之,很少坐下来,作些“教后思”,写写“教后记”,做点“再教设计”,有人戏称“教完即了”的教课是“猴子掰棒头”。猴子掰棒头,免不了两手空空。教完即了的教课,常出现“再教如初教”,课上来上去还是老样子,所谓“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常言道,十年磨一戏。教课也要殚精竭虑,反复琢磨。教完一篇课文以后,静下心来,作一番“教后思考”,写一些“教后笔记”,做一些“再教设计”,可以扬长避短,升华认识,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以至于达到教学艺术的化境。  相似文献   

17.
对初中学生来说 ,“深文”必须浅教。如何浅教 ?笔者教学实践的经验体会是 :定位要“准”,导入要“巧”,诵读要“实”,品析要“活”,迁移要“新”。  相似文献   

18.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19.
李蓉 《教育》2008,(12):57-57
透视当前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有必要理性地审视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把技能看成创造,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原因之一。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乍一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始提法是“美国的老师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也就是说,问题是“怎么教”?而不是“能不能教”? 要回答“怎么教创造性”,必须先回答“能不能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