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老师觉得,现在的学生较以前难管理了。近几年,我经常耳闻目睹一些师生冲突,甚至发生学生辱骂殴打教师事件。事件发生后,领导为了学校的利益一般不开除学生。对学生的处分,也只不过是写份检查、批评警告,至多是留校察看,处理结果教师大多不满意,因为他们接受不了被学生打的事实。在一段时间内,只要那个滋事的学生在座,老师上课总是心情难平,往往影响工作。我以为,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师生冲突的根源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  相似文献   

2.
教师辱骂学生肯定是不对的,是有违师德的。但仅以一纸之法也是不能彻底根除的。我以为,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减轻学生的负担,不仅以学生的分数来衡量教师,才是减少这种现象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2012,(1):101-101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老师讲说。譬如走路,教师指点一下,或者在前边走,路还是要学生自己走。引导之后,学生能自己理解,自己练习,老师又何必多事口说?要在学生走不通的时候,才给他们扼要点明。  相似文献   

4.
忘不了那些触目惊心的体罚、侮辱甚至打死学生的恶性事件,可是虽然足够触目惊心,却被公认为只是少数缺乏“师德”者所为,代替不了群体的光辉。于是我们除了为少数“败类”痛心,就再也没有了往深处思考的余地。又一则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某地一位教师被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打成重伤……真是咄咄怪事!我疑惑了,我从内心呼喊出一种迷茫:一边是教师体罚,强制学生,一边是学生辱骂、殴打老师。一边在强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一边在重申对学生行为品德的规范。但是悲剧仍然在上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  相似文献   

5.
教师与学生     
中国历来是一个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传统主要是从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严厉,学生对老师要绝对服从的角度来理解的,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持教师的尊贵与庄严,进而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是牛犊,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说学什么就学什么,教师说怎么学就怎么学。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新课程标准下,强调让学生…  相似文献   

6.
对待青年教师,尤其是对新分配来的教师的,在一部分同志中,存在着某些偏见:冷淡者有之,歧视者有之,拒不接纳者有之.他们的理由千奇百怪:一曰这些人太新潮、太清高,只知要“潇洒走一回,”不愿踏踏实实干好清苦的教师工作.二曰近几年青年人都学坏了,只知索取,不愿奉献,极难领导.三是受社会上流言蜚语的影响,认为:“好学生不上师范”,言下之意,师范生都“先天不足”.这实在是一种偏面的论调.我为新教师们感到不平.不错,现在的青年一代,是新潮,是敢“大胆地往前走”,有时对领导也不是言听计从,往往提出不同看法,也并非是他们的缺点.作为领导者,应积极地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正确地对待人生,而不能苛求他们,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在火热的生活中去培养、去锤炼自己,指导他们走成材之路.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中学生独生子女的占绝大部分,他们的性格也存在着差异。如何针对这些独生子女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使之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有一门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学会欣赏他们!  相似文献   

8.
魏玮  侯燕 《现代语文》2013,(4):77-79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自制能力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升教师魅力,利用多种信息技术,设计贴近学生又富有新意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打造有效课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知识的一种强烈的内在因素。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制能力较弱,要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  相似文献   

9.
何晓红 《教书育人》2005,(12):30-32
师源性心理伤害:一个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 近年来,在圣洁的教育园地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许多学生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被罚“吃苍蝇”者有之,强迫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曾几何时,也被阴影笼罩。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里尤为重要。”长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讲究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张扬他们被压抑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一个初中英语教师来说,其主要任务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而且得让学生有学英语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2.
爱.境.争.动     
何琰 《甘肃教育》2011,(14):74-74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课堂上如果学生有了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就会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才会有发展和创新。教师只有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适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我认为,抓住“爱、境、争、动”四个字,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语言艺术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思想性 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三基”,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具有思想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健康、明、进步,切忌使用粗俗、低级的语言讽刺、挖苦、辱骂学生。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近来。笔者所在地的一些学校接连发生了几起恶性事件:先后有两位老师因管教学生,被学生打伤住院;一名初中学生竞将自己的母亲打伤;上课期间,几名学生酒后在楼道内污言秽语、高声辱骂同学,公然挑衅曾批评过他们的老师。大家不禁要问:在大力提倡“德育为首”的今天,怎么会有如此违背道德的事情?是什么使他们的心理扭曲到如此地步?  相似文献   

15.
在我接触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在课上、课后学生和教师的接触非常密切,可以就各种话题进行谈话。有一次,我跟学生一起玩双杠,学生们认为数学老师还会玩双杠,他们很开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墙”被推倒了,学生可以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碰上不能肯定时,我可以大胆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研究。”师生关系的转变,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老师就像他们的朋友。教师在和学生交朋友时,可以进行一些情感、态度的培养,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新型教师,所以教师应该…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好奇心强,喜欢具体形象,不喜欢干巴巴的理论说教。因此,教学时我往往采用录音、录像、幻灯、图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刺激他们的感官,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教“我爱五星红旗”时,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后,向他们提问:“五星红旗上的五颗星代表什么 ?红色又象征什么 ?”学生很惊奇,情绪激奋,兴趣盎然。这时,我不失时机…  相似文献   

17.
我在湖南省某县乡中学任教时,曾听过一个初中英语教师的故事,他是刚从师专毕业的新教师,专业基础很扎实,平时很好学,也很追求上进。这个教师工作积极性高,上课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有一节课,他注意到有两个学生在窃笑,他悄悄地走过去,结果看到他们俩在看书上的一句话,写着:我X某老师的妈……他一看,不禁火冒三丈,立即给了一个学生一个耳光,并把他的头往墙上撞去,这个学生坐在靠柱子的地方,这一撞刚好碰在柱子的棱上,血从学生头上流了出来。这时,教师和学生都慌了,赶忙去医务室。幸好,只是一点皮外伤,但这一来,这节课就被这件事耽搁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我对“学生的主体角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在总结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心里虽明白要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施起教来,总对学生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学生。于是,在课堂中,教师牵着学生走,使学生活动、探讨的机会少。因此,在这里,我要大声疾呼:教师们,不要怀疑学生,要相信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探讨、交流、发现问题的时间,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讨者。  相似文献   

19.
龚莉 《今日教育》2007,(2S):45-46
“1千米到底有多长?”说实在的。很多大人,甚至是数学老师对此也毫无把握。我问过他们原因,他们都说:这是读书的时候数感和空间观念没有建立好.因为当时数学老师没有带领他们实地走一走.而都是在教室里、黑板上纸上谈兵。我不禁扪心自问:难道我也要让我的学生有这种遗憾吗?仅仅因为带领学生出教室走一走太过麻烦,就放弃了吗?不,我不能!  相似文献   

20.
郑华仙 《小学校长》2006,(6):18-18,9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写”在后,这样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教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因而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甚至出现雷同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先“导”后“写”的作文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