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吕氏春秋》卷十七记载,孔子带着门生周游列国时,被匡城人“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极度困顿。门生颜回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粮食,连忙生火煮饭。当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抓了一把饭送到嘴里吃了,很不高兴,对颜回的为人产生了怀疑。待颜回把饭送到他面前时,他故意说:“刚才我打瞌睡时梦见死去的父亲,想祭奠他老人家,饭要干净才行。”颜色连忙说:“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煮饭时,烟尘掉在锅里,我不想把饭都泼掉,又怕先生吃了烟尘,于是我就把这一团脏饭抓起来吃了。”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心里很不平静,感…  相似文献   

2.
回报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您的草鞋带子松了。”他回答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复又弄松。显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带子都已松跨,试图表现这个百姓长途旅行的疲态。演戏细腻到这样,这位大师确有其过人之处。话说回来,正巧那天有位记者看见了这一幕。等戏演完后,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不当时指教学生呢。他不懂得这演戏的真谛呀。”勘弥回答说:“别人的真切关爱与好意必须欣然接受。要教…  相似文献   

3.
我家有一个“活闹钟”———爸爸。宽宽的脸庞是钟面,高高的鼻子是时针,厚厚的嘴唇是铃声孔了。一天下午,我和伙伴们玩得正开心。晓静突然问我:“洋洋,几点钟了?”我抬起手腕一看,“呀,手表放在洗手间了。”我正想回去找,却看见爸爸下班回来了,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现在是5点10分了。”晓静有点想不通,问我:“你又没有看手表,怎么知道?”我说:“那当然啦,我爸爸是个‘活闹钟’,只要看见他去上班就知道是7点20分,他下班回来就知道是下午5点10分了。”暑假的一天,我和几个同学约好7点半出去玩,我看见爸爸拿着工…  相似文献   

4.
孙毅从天津静海县职业中专机电专业毕业,在县广播电视局下属的维修部工作已经几年了。要按时尚观点评论,孙毅从外表看得归属于“不被异性关注”的那一类年轻人。身高才一米六○,鼻梁上还架着一副近视镜,模样嘛……也就是一般般。孙毅说话不跟“点”儿,办事、交入缺少“活心眼”儿,连他女朋友都实在挑不出他有啥大叫响、惊人的“优点”,可咋也得挑出来两条呢!没办法。她只好说孙毅“身上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有一种不懈追求的精神”。孙毅本人对这样的“崇高评价”一点儿不“感冒”:得了,得了,再说,我都成雷锋加白求恩了。孙毅…  相似文献   

5.
佚名 《教师博览》2009,(1):45-45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您的草鞋带子松了。”他回答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复又弄松。  相似文献   

6.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7.
有户人家闹鼠灾,主人偷偷盯了几回,竟是灵机鼠和鼠机灵在使坏,于是他就从亲戚家抱来了一只黑胡子大胖猫。小鼠看见猫的黑胡子就打哆嗦,躲在家门口东张西望不敢出来。那只猫打着哈欠睡了三天才睁了一次眼,左眼蓝,右眼黄。灵机鼠望着鼠机灵偷偷笑:“这家伙原来是只懒猫呀!”鼠机灵用小尾巴逗了对方的鼻子一下说:“就叫他‘哈欠猫’吧。”他俩这下可是大闹天宫了,上蹿下跳搞破坏,蹬了油瓶儿,打了碗儿,撒了米,咬锅盖儿,玩累了就骑在哈欠猫的背上睡大觉。有一天,灵机鼠和鼠机灵商量:“把哈欠猫扔到海里淹死吧,万一哪天我们被他…  相似文献   

8.
在乎学生的“在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暴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它们被困在浅水里,再也游不回去了。这时,男人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小男孩儿,他在捡水洼里的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看了很久,男人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这么多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那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男孩儿指着那些被他扔回大海的小鱼说。这则故事让人陷入沉思。面对成人眼中熟…  相似文献   

9.
回报     
有一回 ,日本歌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 ,一个门生提醒他说 :“师傅 ,您的草鞋带松了。”他回了一声“谢谢你呀” ,然后立刻蹲下 ,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 ,却又蹲下 ,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又弄松。显然 ,他是想以松垮的草鞋带子来表现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 ,亲眼看到了这一幕 ,他问勘弥 :“您该当场教那位门生 ,他还不懂演戏的真谛。”勘弥答 :“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 ,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 ,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之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 ,并给予回报。”(摘自《视…  相似文献   

10.
一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要求一名学生表演童话故事中的小猪贪吃的样子。这名学生的座位在前排,他跟平时回答提问一样,面对讲台上的老师表演了一番。然后,老师说:“扮得真好!表扬他!”全体学生很有节奏地边拍掌边说:“棒!棒!你真棒!”这掌声如同队列训练时的脚步声,整齐划一,但不带一丝儿热情;这喝彩声如同小和尚念经,嗓门不小,却没有一丝儿色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生硬而不自然。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不端正,必须在家长、老师的监督下完成作业。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从而回到了那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上:学习是为了什么?暂且不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建设祖国而读书”这类话题谈论,先说说我给刚读一年级的儿子的一句话:“学习是你的责任”。开学报名那天,我领着儿子去他向往已久的新学校,见新老师,并当着他的面办完了入学手续。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你看见妈妈为你交的钱吗?多不多?”“多,有一叠呢。”“是呀,但这是妈妈必须做的,因为供你…  相似文献   

12.
回报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您的草鞋带子松了。”他回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复又弄松。显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带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我到一家美发连锁店洗头,碰到我9年前的学生章恒,他在那里做理发师,看见他,我不禁想起9年前的往事。 那年我刚调进五中,接手一个全校最“烂”的班,其中有一位学生叫章恒,是班上“金刚”人物之首,原任班主任告诉我,一定要先给他一个下马威,先训他一顿,把他的老底都揭出来,他就不敢欺负你了。然而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番话,在第一天就职演说时,我的演讲就因他被迫中断了好几次。我喝道:“你给我站起来!”他却挑衅地说:“我不站,你又能怎样?”班上有几个学生在坏笑,有一个还向他竖起大拇指,就职演说就这样在尴尬中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14.
讲授《在暴见孟子》时,随机设置了一道写作练习题,从中得到启发,给自己的感觉是“小练习”锻炼了“大能力”。《庄暴见孟子》是孟子宣传‘与民同乐”思想的著名篇章。孟子这位说理大师,总能把他所劝说的对象说到口服心服。当他由“好乐”()说到“与民同乐”()的时候,他构想了两幅生动的生活景象作对比,来打动齐王:不“与民同乐”,王游乐时百姓“举疾首巨额而相告:‘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与民同乐”,王游乐,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回:‘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相似文献   

15.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被匡城人“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极度困顿。孔子的门生颜回好不容易弄到了一点粮食,就连忙生火煮饭。当饭快要熟了的时候,孔子偶然看见颜回从锅里抓了一把饭送到嘴里吃了,他很不高兴,于是,就对颜回的为人产生了怀疑。过了一会儿,颜回把饭送到孔子面前时,孔子故意说:“刚才我打瞌睡时梦见了死去的父亲,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02,(Z1)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是动物之间的真心回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回报。有了回报,人间温情荡漾;有了回报,世界多姿多彩。寥寥三百余字的《回报》,向我们讲述的正是一个艺术家倾心回报的故事,文中的一“系”一“松”是颇具魅力的。文中的勘弥大师首先是以一位歌伎大师的身份进入读者视线的,为了演活一个徒步旅行的百姓,表现出他长途跋涉的疲惫、劳顿,勘弥上场时故意弄“松”鞋带……这一细小的动作,见微知著,反映了勘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说明他心中有观众,一招一式都求美求真,令人肃然起敬。勘弥善解人意、倾心回报的美德更让人感动。当他的门生不知晓演戏的真谛而提醒他草鞋带松了时,他先回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即蹲下,系紧了鞋带”。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教学参考书和各种版本的古诗文注释中将“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注解为“原来、当初”的意思,那么诗中为何用“元”字而不用“原”字呢?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近日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韩新 《现代语文》2009,(2):82-82
叶老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些人看电影,希望电影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果看见前一景那人坐在自己家中,后一景便在朋友家和朋友面对面谈话了,便会问:“他门也没出去,怎么一会儿就在朋友家中了?”叶老批评这样的人“不预备动一动天君”。这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正是它的“空白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昀(晓岚),人称他“于书无所不通”又是一位著名诗人,但我以为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名师。《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记载,他路过古北口时,偶见旅壁一诗,剥落过半,仅有“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二句。后来他才知道这是自己的门生朱子颖的诗句。不久他出督闽学,在严江舟中赋诗曰:“山色空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有一次他与朱子颖相遇,说:“别人说我这首诗写得好.其实这首诗是从你‘万山青到马蹄前’这一句脱胎而出的。别人说是青出于蓝,今日我这成…  相似文献   

20.
尹建锋 《中国德育》2013,(20):58-58
“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浙江省宁波市一名六年级的小朋友一篇《园丁和导游》作文,引起了广泛热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