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主要有四个途径:第一,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第三,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多种教育方式。我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理论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就是要注重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与交往,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有效、合理、正常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会贯通交往理性,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性的认识互动交往的不足与弊端,在交往中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把交往中的障碍、压力和不良习惯控制在最小限度;另一方面要学会理性交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交往中提升各自的交往资质,遵循共同的交往原则和规范,合理调控自身情绪,能够换位思考,真诚地对待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普遍的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叶澜教授认为,教育从形态的角度来看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便是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已隐含了教育构成中的基本要素(如交往双方、内容、媒体),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则转化为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4.
郭珣 《幼儿教育》2000,(11):11-11
首先,从主体性的生成机制看,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幼儿的活动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理所当然地处于主体地位,其主体性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幼儿的交往活动有同伴交往与非同伴交往两种形式。在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心智发展水平相近,身份、地位平等,气氛更为民主、活跃,更多地采取协商讨论的方式,双方在交流中构成平行的横向关系。在非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语言交流较困难,身份有别,地位也并非完全平等,气氛更为严肃、凝重,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对年长者的尊重与服从,交往双方建构成了垂直的纵向联系。可见,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其次,从主体性的发展阶段来看,儿童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我主体性、他我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最初,幼儿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尊重感开始萌芽,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间的合作,表现出狭隘的“自我主体性”。三岁幼儿开始对同龄伙伴感兴趣,进行同伴交往,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与需要,不将他人当作纯粹客体,而是视为平等主体,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依存与共生关系,通过自我调节,开始摆脱自我中心,进入“他我主体”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社交圈逐步扩  相似文献   

5.
"对话"是现代人经常提及的词语,"对话"精神也成为现代人交往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俄国批评家巴赫金就认为人的主体建构只能在自我和他人的对话交际中实现,他提出"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对话"。对话教育,作为"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它是一种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育。在班级教育管理中,这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观念是文化在人心理上的一种反映,经过经验积累逐渐在头脑中沉淀化为一种意识形态。目前,教师教育观念存在着本体与主体两种博弈,而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历史性差异、主体性差异三个主要特征。本文针对这三种文化差异性特征对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教育观念变革提出三种建议:第一,加强文化交流,共享教育信息;第二,完善制度改革,深化革新意识;第三,提升大众文化,倡导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7.
成中英 《中国德育》2006,1(6):13-16,46
二、基于人的经验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杜威范式对杜威(1859-1952)来说,所有的哲学归根到底都是教育的哲学。我要试图阐述的这种教育,是使人进入一种更加现实的完满状态中的教育。这意味着,人必须在与他人以及世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我,这种相互作用便是一种有用的、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身份成层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教育之所以成为影响人的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资本的升值,而这又源于知识资本、符号资本和身份象征三股力量;第二,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的需要,教育及其符码(文凭)是统治集团控制社会和稳定秩序的重要手段;第三,现代社会“理性化”与“科层化”的变化趋势,教育成层符合了工业社会“合理”与“效率”的原则,是近现代科层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情绪智力是指人认知和调控自我及他人的情感,把握自己心理平衡,形成自我激励、动机与兴趣相结合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坚强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具体包括:第一,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感。第二,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力。第三,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第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指导以及使用,不论现在或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目前学生干部队伍却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一,模范带头作用不足。第二,桥梁纽带作用不充分。第三,缺乏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第四,凝聚作用欠缺。这一切不足的存在皆源于学生干部自身影响力的培养上存在不足。因此,当务之急,应加强学生干部自身影响力的培养。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可分为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实现有效领导而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客观条件,是实现领导…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发展需要交往。人是一种“非特定化、未完成的存在物”^[1],需要不断完善;人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需要在与周围世界普遍交往中践行各种社会关系。人在交往中不断积累、成就自己的本质:交往越广泛、深入,人们越能成为自己;缺乏交往的人则易失去自我,甚至找不到自我。所以,人生过程就要不断与他人交往、与世界交往而后才能逐渐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2.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会孩子与人正常交往也是一种能力,家长应该懂得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孩子与他人交往,帮助孩子掌握交往技巧,家长自身要克服交友的一些思想误区,共同构筑起与人交往的桥梁,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3.
当代日本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日本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竞争能力、金钱地位等功利性取向期待值比较低;第二,日本家庭教育比较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的教育内容,在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他人本位"倾向;第三,日本家长比较注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对子女有"全方位"期待倾向。日本家庭教育呈现的这些价值取向特征,既是日本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又是当代日本教育、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思想最核心的闪光点应是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内涵进行再生成并加以重构。它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以人为教育活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进行着个体的自我对话和自我重构,完善地回答了教育必须思考的三个问题:教育需要在动态中持续建构和完善;人的存在性与发展性的衔接与对话;教育民主与自由权变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徐晓东 《江西教育》2012,(Z1):47-48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在交往中完成的,只有在交往中人才能相应得到发展。把交往引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中,是希望它能启发我们重塑和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达到教师与教师间的精神交流和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命与教育》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不同于训练,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人与人的精神相契合。"要达到这种契合,最需要的就是师生间的交流。一、在交流中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知识的建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不断地通过同化和顺应,从不平衡到平衡逐步改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交流无疑是最好的一种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知识建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生涯教育的方法是实施生涯教育内容的手段。在生涯教育中,教育者选择的方法第一要为生涯规划的目标服务;第二要适应学生的特点;第三要注意采用多样的方法,在方法上有所创新。生涯教育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类:语言类方法;示范类方法;测试类方法;实践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现有人的生理物质条件和发展潜能基础上,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通过他人和自我的教育行为,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服务,即教育是因为人、通过人并为了人。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生态学和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主体问的相互交往关系,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是主体间的共在。按照这种理论,在生态高等教育中,教育活动就是教师、学生、对象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方法论,使高等教育教学进入了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本人根据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经验,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并总结出三点主要途径与方法.其中第一点为教师自我审美素养的提升;第二点为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第三点为注重课堂教学中助于审美教学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