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业律》和《贞规律》是隋唐第二代君王场帝与太宗为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修定的封建法典,“大业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之有着必然的联系,其内容、作用及它们之间关系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在隋文帝“渐亦滋虐”①、“严刑苛法”而“百姓久厌②”的形势下,杨帝为适应统一,开拓疆土的需要,“博采儒术”,令牛弘主修《大业律》,旨在宽刑简政。《大业律》于607年颁行,“凡五百条,为十八篇”,分名例、卫宫、违制、请求、户、婚、擅兴、告劾、贼、盗、斗、捕亡、仓库、厩牧、关市、杂、诈伪、断狱共18类。这里,把隋文帝的…  相似文献   

2.
纵览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之现状,与《比兴》篇相关的疑点主要有三:其一,对“比”与“兴”内涵的理解;其二,“风通而赋同”的具体指向;其三,“拟容取心”的实质。本文立足于《文心雕龙》及《比兴》篇,对“比”“兴”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与辨析,并对“风通”、“赋同”的指向作了严谨的取舍,同时指出“拟容取心”的实质是“客观事物的外貌”与“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作者“主体情思”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这 里所说的“天机”,是指包蕴在个人行为中 的一种高超用心。萧何之为汉相, 前朝没比,后朝难比;后世有青云之志而才学疏浅者,却因为自己力不从心推说萧何有“天份”。其实,只要细看《史记》就可发现,萧何终能“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靠的不是“天份”,乃是“天机”。 其一,识见高远,萧何出身刀笔吏,刘邦为亭长时,就跟他要好,“高祖以吏徭咸阳,吏皆奉送钱三,何独以五”(同上)。临别送礼,金钱虽买不来感情,却能证明态度,只这“独”字,给了刘邦特别的印象,等平定天下,在论功行赏之外,果然就“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徭…  相似文献   

4.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称六  相似文献   

5.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据孔颖达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所谓“异辞”,指的是不同的表现手法。亦即朱熹所说:“赋则直陈其事,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其所以分者,又以其属辞命意之不同而别之也。”我们打开《诗经》一看,《诗传》指明“兴也”的就有一百一十六篇,但没有提及“比”和“赋”。这是由于“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赋、比易识耳”(陈奂语)。到朱熹作《诗集传》才把每章的赋、比、兴一一加注。  相似文献   

6.
小雷如果池田老师笔下的太子算是“表太子”的话,那么山岸笔下的可算是阴暗内心的“里太子”了。厩户那样异于常人的举动大概有很多人受不了吧?不过如果只单纯看做一个孤独的“人”,却的确是令人感动的。毛人那家伙,明明是喜欢着厩户,好几次他的内心也想到,他对厩户就是有着微妙的感情。但是出现一个美女就把他给吸引走了,真是意志不坚定啊!而且厩户身边那位随时窥探着他的淡水也帮了很多“倒”忙,在毛人的心倾向厩户时,有意破坏,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文无标点,靠读者的理解去断句。同是一文,因断句不同而文意大相迳庭甚或相反者,比比皆是。《论语》中的个别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者,古已有之。如《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传统断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唐朝陆德明在所著《经典释文》中主张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拟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提出,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作《史记》,其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他在《太史公自序》篇末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这可谓是他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通览《史记》,我觉得,就《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而言,作者的着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赋、比、兴是我国先秦时期运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在造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诠赋篇》和《比兴篇》里对于赋、比、兴进行了专题论述.本文就刘勰怎样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赋、比、兴理论,提出些粗浅的看法.一、赋、比、兴的渊源及魏晋前的发展概况赋、比、兴是前人归纳、总结《诗经》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上古时期,六经是太师讲学的主要教材.六经包括《礼》、《乐》、《书》、《诗》、《易》、《春秋》;太师指教师.《周礼·春官宗伯·大师》里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是从《诗经》里总结出来的诗的三种类型和三种手法.《周礼》亦称《周官》  相似文献   

10.
《桔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今就《桔颂》确为屈原之作、《桔颂》的写作时间、《桔颂》在屈赋中的地位三个方面作些管见,谓之“散论”,求正于方家。一《桔颂》是屈原的作品,关于这一点,已为自汉代至今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肯定。但也有少数学者提出怀疑或异议,然而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例如,闻一多先生在《论〈九章〉》一文中,怀疑《桔颂》与《息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是后人为求合“九章”九之实数而混入到《九章》名下的。主要理由是:一、《思美人》等三篇,其篇名均三字,“与《招隐士》、《哀时命》诸汉人作品之题名同风,盖亦汉人所沾”。二、“乱辞之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说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指出宋玉擅长赋体文学,并以此著称于世。程廷祚称宋玉为“赋家之圣”,在其《骚赋论》中说:“赋何始乎?日:宋玉。”宋玉以瑰伟之才,崛起骚人之后,……由是词人之赋兴焉。”(《青溪集》卷三)宋玉在赋史上的首创地位和巨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汉书·艺文志》称“宋玉赋十六篇”,多早已失传,现存者亦喜伪难辨。《古文苑》所载宋玉赋六篇,实为伪托,几已成定论。多数人判为宋玉所作的《九辩》,属骚体,《昭明文选》即列入“骚”类。至于《文选》收入赋类的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问:西晋户调制的由来如何?其剥削程度是否较前代为重? 答:西晋户调制是西晋封建王朝对人民剥削的制度之一。《晋书·食货志》:“及平吴之后,……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由此可知户调之式是西普封建国家向人民按户征收户口税的制度,所输的是绢、绵、布等实物。这种剥削方式,在曹操的时候已开始。《三国志·魏志》卷一《武帝记》建安九年注引《魏书》载曹操令说:“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  相似文献   

13.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郏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对严复著译的回应:以上海《汇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1、1906年,上海《汇报》先后刊载了《支那教案论提要书后》、《驳严又陵先生教案论》和《天演论驳义》三篇章,对严复的相关译作了详细的回应。首篇,对严译《支那教案论》所持观点的评价是“优劣相参”;次篇,对严复《续论教案及耶稣军天主教之历史》一进行了通篇驳斥,但它却是一篇意气之作;末篇,主要对达尔的进化论加以批判。这三篇均是为维护天主教的自身利益而作。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16.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17.
《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是刘勰对古代诗文创作方法的论述。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对于赋,刘勰在《诠赋》篇已结合对辞赋的论述讲到一些。本篇专论比、兴,除二者关系较为密切外,也说明刘勰认为在艺术方法上,比、兴更值得探讨和总结。刘勰虽以"比兴"并称为题来论述他的创作观,在篇中提出了自己对比、兴的理解,也试图把比、兴方法和思想内容的表达密切联系起来,并在字里行间强烈表达了"兴"之创作方法的重要性,但他在篇幅上却以极大的空间来专论"比"的特质和运用,始终没有明确的描述"兴"的内涵及其使用方法,使我们难以清晰得见刘勰的"兴"义观。本文拟结合刘勰的时代特征和他的文学评论思想探析其隐于其中的"兴"之义。  相似文献   

18.
兴教育、办学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社会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尽管有人认为孟子的话不尽可信,但在孟子之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建立了类似学校的机构,还是可以相信的。全面系统地总结三代以来的教育实践,并为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据郭老考证,它是战国末期孟轲的学生乐正子(即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分三卷,共13篇。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五个条件  相似文献   

20.
北魏显祖献文帝皇兴二、三年(公元四六八、四六九年)攻陷刘宋冀(入魏后改称齐州,下同)青二州后,把一部分人迁至代北,立平齐郡安置之。这部分人被称为“平齐民”或“平齐户”。许福谦同志在《“平齐民”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