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诗,是涵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浩瀚海洋。一千多年来,历代唐诗研究者和爱好者编出了数以百计的唐诗选本。较著名的,唐代有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宋代有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明代有高棅的《唐诗品汇》,清代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唐诗选本里,恐怕还没有哪一部书的名声比《唐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爱读唐涛,一生渎了很多有关唐诗的典籍,其中有一部就是《唐诗三百首》,那是他从小读到老的一部唐人诗集。它也是被传统社会定格为最好的一家唐诗选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在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唐诗》中,已经可以看到东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的雏形。浪漫主义如李白的《夜宿山寺》;现实主义如杜甫的《石壕吏》。梁启超评论说:“杜甫写《石壕吏》时,他已经化身做那位儿女死绝,衣食不给的老太婆,所以他说的话,完全同他们自己说的一样……这类诗的好处在真,事愈写得详细,真情愈发挥得透彻。我们熟读他,可以理会得真即是美的道理。”而象征主义则有李商隐的《锦瑟》等。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发展比西方早,无怪乎20世纪初英译《唐诗》一出版,英国文学家斯特莱彻就评论说:“诗是一千…  相似文献   

4.
《唐诗三百首》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最为人们熟知的文学读物。如同一个自幼朝夕相处的老朋友,我们对它似乎已了如指掌。其实不然。近年我为完成《唐诗三百首汇评》,认真研究了这本书,才认识到我们对这本书尚有许多误解。(唐诗三百首)究竟是怎样一部书?人们习惯一直把它只看成是一本唐诗启蒙读物,自它问世以后,也一直被当作蒙童的读本。这便是误解之一。蔬塘退士孙殊于该书(题辞)云:世俗)L童就学,即授计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放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辩,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染出其间,殊…  相似文献   

5.
选编和选编本的出现是一种历史必然。这种必然性导源于典籍文献的增多和阅读者时间精力的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如果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翻检选编的历史,将会发现选编是与文化保存传播以及社会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选编的历史与模型概述选编,是指将单篇文献有选择地加以汇集。选编的历史久远,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六部经典中四部就是选编本,它们分别是《诗》、《书》、《礼》、《乐》。魏晋南北朝,文献选编兴起并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昭明文选》,《文选》直接以“选”为题来凸显选编的特征。隋唐以降,直…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有着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翻译的《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用英文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诠释的好读本。这本书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祖先所创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古代著作的今译工作迅速发展,表明广大读者迫切需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大好事。然而今译又是大难事。全文今译,言文对照,一字一句不得遗漏,任何疑难不容回避。译者必须认真透彻抠懂全文,解决每个疑难,译出每字每句;必须忠实于原文,表达准确,语言规范,符合信、达、雅的要求。所以今译并不比注疏笺释及评点赏析容易,从某种角度说,反而更难。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陆陆续续接受真主的默示而颁布的经典。因而,《古兰经》在结构上有着分散的特点。对于《古兰经》的内容如何系统分类地概述,便早已成为穆斯林及愿意成为要了解伊斯兰教的读者的渴望。《概述》一书,正是在这种渴望中诞生的。《概述》的编写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古兰经》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精品图书与编辑创意──浅议《配画注音唐诗三百首》唐宋元图书出版的“精品意识”,越来越成为中国出版人的普遍追求。精品图书与编辑创意的关系,当是值得出版人深思的问题之一。近读四川人民出版社《配画注音唐诗三百首》,对这个问题的感受尤为深切,一言以蔽之,就是...  相似文献   

10.
元曲是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文学高峰。但由于传统观念,采自“俗淫俚曲”的这此“街市小令”却常为正统文学所轻,它本身或不避方言俗语,或隐晦多典,“铸词则雅言与俚语齐观,用事则经史偕小说同量”的特点也拉开了与读者的距离,所以元曲远没有唐诗宋词在读者中普及。元曲的研究几于20年代才开始,当代虽有一些选本出现,但它们或简或繁,都难以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岳麓书社应时代所需出版了《元曲三百首注析》,其意义自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推出的<唐诗三百首>图文本,以全新的创意策划对传统的诗词注评方式作了大胆的革新,其独特的版面设计和图文结合的形式,既保留了浓厚的古典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因此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在图书市场上引发了一阵古典诗词图书出版热.该书初版1万册半个月内一销而光,重印2万册一个月内又销完,出版一年半中已连续9次印刷25万册.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有着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古圣和先贤在这片国土上,提倡“礼乐”的治国之道。以“礼”养性,以“乐”怡情,以“仁义”、“礼仪”处世治国,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文化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外来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唐朝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那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人辈出,诗歌创作在唐朝达到了鼎盛。唐代诗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冯唐凭借其散文作品《浩浩荡荡的北京》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之后又以小说《北京三部曲》被大众所熟知。不得不承认,其小说确实以一种“调侃且辛辣”的表达“俘获”了不少读者与批评家。2013年,冯唐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更是引起广泛热议。似乎,冯唐热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然而,他的唯一一部诗集《冯唐诗百首》,却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了这位青年作家在对诗意的控制、诗情的表达、诗歌的本质上所存在的不足,整部诗集呈现出一种“浮躁”与“牵强”。  相似文献   

14.
《文献》1998年第1期宁希元、宁恢《补(全金元词>二十九首》一文,(下简称"宁文")搜罗金元人佚词,补《全金元词》之未备,贡献不少。笔者拜读之后,发现有两首实系误补及其他琐细的问题,特列于下,与宁先生商榷。 "《木兰花》(淮山隐隐)",宁文据《续夷坚志》卷四《泗州题壁词》补作金无名氏词。  相似文献   

15.
李华先生新著《宋词三百首详注》由百花洲出版社付梓出版了。身为宋词爱好者,有幸购得此书,粗略研读,并同浩如烟海的同类选本比较,管窥此书博采众长,独辟蹊径,颇具创见。从选篇的雅俗兼蓄,到“说明”的赏评结合,再到“注释”的译诠互补,足见李先生词学、训诂学、人文科学的功底之深,也足见先生多年心力凝结而成的此书之精!  相似文献   

16.
《天地雄心》是湖南青年作家王开林的一本近30万字的历史散文集。这年头,一本散文集要打动或震撼人心是很不容易的。但也有例外。在一个又一个深深的夜里,我阅读集子里的文章,和作者笔下一个个卓荦英杰的灵魂相遇。这是一些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不羁的灵魂,是一些被历史浮尘遮蔽而需要我们掀开雾障才能遇见的被自由之风支配或者被命运之神无情拨弄的灵魂。多少次,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渴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和我共享这种阅读带来的豁朗与痛切。全书29篇文章,在铁血交飞风雨如晦的时代大背景上,作者以历史人物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从政治到文学,以一个独立思考者和社会批判者的视角观照了从清代“中兴四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到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与秋瑾,从龚自珍、章太炎、叶德辉、易哭庵到沈从文等20余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历史永远是一个民族获取理性力量的巨大的认识对象,这些风云人物是我们观  相似文献   

17.
早春的窗外,迎春花在温煦的阳光下闪烁着明亮的黄。刚刚从印厂送来的、散发着墨香的样书,在浅灰色的办公桌上排成一个美丽的扇面。望着它们,望着封面上彩金的“百科图说”,黑白分明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有那一条艳丽缤纷的栏目图示……想着这便是我两年多夜以继日的工作成果了,心中既有如沐春光的喜悦,也有前程未卜的忐忑。  相似文献   

18.
早春的窗外,迎春花在温煦的阳光下闪烁着明亮的黄。刚刚从印厂送来的、散发着墨香的样书,在浅灰色的办公桌上排成一个美丽的扇面。望着它们,望着封面上彩金的"百科图说",黑白分明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有那一条艳丽缤纷的栏目图示……想着这便是我两年多夜以继日的工作成果了,心中既有如沐春光的喜悦,也有前程未卜的忐忑。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变奏》(2010)是杰姆逊"辩证法三部曲"(另两部指《辩证法之价》(2009)和《表征资本:<资本论第一卷>评述》(2011))中的第二部,具体谈的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问题意识却是一以贯之的.简单说来,就是针对各种版本的"历史的终结"论,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灵活的"物化"状态,重新来确认"辩证法"的批判力量.当然,如今谈论辩证法必然会碰到种种"僵局",或用杰姆逊自己的话来说:将辩证法视为"体系"或"方法"都已遭遇危机.(Jameson,2009,P3)不但残留的冷战意识形态依旧将辩证法按在"邪恶"地位之上(=总体化=极权主义),"我们时代原创性的哲学家"诸如德里达和德勒兹也以各种方式指认了辩证法的"非生产性".  相似文献   

20.
眼没眨,气没喘,直瞪瞪地盯着《今晚报》上传载的这篇仅有几百字的消息。我看了几遍,深为作者那饱蘸感情的笔墨而折服!时至今日,那字、■句仍不断在眼前跳动: “新华社北京1991年12月2日电(记者郭玲春)在鼎盛时期曾经发行180万份的《人民文学》,面对着眼前的11万订户,发出了‘寻找知音’的呼唤。这家与共和国一起诞生并与之共过患难的文学月刊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既要坚守阵地,(?)不甘于落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