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在教材编著、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取得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但在各种思潮不断更新、时代不停前进的背景下,尤其是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启迪并激励“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通过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现状反思与深入解构,进一步开展“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图式再构的探索很有必要。通过“图解”教材、“图说”课堂、“图划”作品、“图雅”网站的研究,力求“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2.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具有很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媒介素养教育很难获得成功.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视觉文化内涵促使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摆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消解了“保护主义”存在的基石.由于国内视觉文化还未成为主流文化,必须选择有价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彰显地域特色的、能够适应教育规律的视觉文化内容进行整合与建构,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为响应时代文化形态转变,"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与十年"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整体研究相呼应,课程从"校级博雅课程"发展至"国家精品课程"。课程体现"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特色,课程设计"以博雅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技术为支撑",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成果应用广泛、价值深远。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核心理念与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响应读图时代的文化形态转变与视觉教育需求,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首开"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课程建设历经十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该课程的核心理念体现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互动、课程模型的分层与融合、课程资源的多元立体化体系三个方面。课程教材的教学设计思想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体验的结合,二是结构上重视内容模块的合理分类和引导,三是形式上突出立体化(文本+多媒体课件+专题网站)的特色。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对图像世界的认知与解读,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开设媒介素养公开课程。由于受到国外文化保护、超越保护主义和视觉文化不同思潮的影响,因此国内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国内大众对媒介传播的认识,进一步找到符合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方法与途径。CRT模型把媒介传播的本质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实施方法与手段,去分析和解构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施更符合国内课程的国情。  相似文献   

6.
不同课程伴随学科的分化与综合而交叉融合形成课程群,使得原本独立的课程与课程群内其他相关课程形成一种新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建设好课程群,实现“一荣俱荣”的协同进化,成为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自身既具有综合性特征,又与摄影、摄像、多媒体设计等其他课程紧密关联而构成课程群.因此,从课程群协同进化的视野来分析《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论文从为什么、是什么与怎么做三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何通过协同进化促进竞争、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7.
"从共享到共生"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对十年"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依托于开发建设的"视觉文化"专题网站(www.fromeyes.cn)的支持而逐步凝练而成的一种个性化的教与学方法。"从共享到共生"既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教学的实践特色,又是E-learning环境下知识建构的新理念。"从共享到共生"的形成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知识共享、新知蕴育和知识共生。"从共享到共生"的理论意义在于其揭示了信息时代知识建构的一种共性趋势:即E-learning环境下的学习将促使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在个体间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会逐渐形成一种长效的、群体参与的、以促进个体知识内化和团体知识增长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正式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英格兰和威尔士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将媒介素养教育与现有学科通过各种专题的形式加以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为核心。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以“媒体机构——谁生产媒体文本”、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介教育的深入发展,地理视觉素养已成为“读图时代”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备地理素养。借助NVivo 11 plus软件,从认知视角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文本中的地理视觉表征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对地理教育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质性分析,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视频片段进行深度实证研究,构建了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认知模型。结果表明: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是在学生外部视觉行为活动和内部加工活动整合的学科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学科任务和地理视觉表征是决定学科活动过程的主要因素,学生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学科活动过程和结果,教师学科活动具有重要的引导、辅助和促进甚至是主导作用;地理视觉素养由意识和习惯、方法和技能、认知能力、修养四部分构成,其中认知能力是其核心,包含七大要素。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素养为本”的课程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整体建构实施的课程。笔者以“乙烯”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视觉素养是一个正在兴起的领域,在“读图时代”需要具备视觉素养,视觉素养的培养在我国两岸三地也已悄然进行,本文就我国两岸三地的视觉素养培养的特色做了描述,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认为视觉素养的培养应与媒介素养结合、应与艺术教育课程结合、应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应利用现代媒体为支撑。以期对视觉素养培养实践有一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学校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素养养成的重要媒介。我校政治教研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文化自觉"的交汇点上,着眼客家文化的传承性,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高中政治必修相关课程内容模型构建、情境创设和内容拓展为载体,遵循"开发资源—设计课程—实践改进"的课程建设理路,开发了《客家文化》政治校本选修课程,摸索出一条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宪中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五个核心素养之一,“课标”对其的描述体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基于证据的推理和证据的作用,创生为“证据意识”;二是模型建立和运用,凝练为“模型认知”。从“证据推理”的内涵、“模型认知”的内涵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关联三个层面谈起:突出“证据推理”在“科学推理”中的作用和“证据意识”的形成;突出“模型认知”的文化视野;突出二者关联的途径和作用。由“证据推理”到“科学模型”建立中建模者的认知在情感领域中所体现的价值信奉,凸显了这一核心素养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深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积极探索与研制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培育在劳动教育领域的落实,并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发展与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领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经验,以“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作为维度,由劳动文化传承与理解、劳动意识培育与提升、劳动审美养成与提高、劳动应用拓展与创新四大指标构建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遵循素养作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深度融合,并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的根本特性,参照我国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建议通过开发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基于情境化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制定基于层级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知识观式微、未来职业不可预测、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实践亟待变革.高校课程实践变革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以“学”为中心.“学”为中心不仅契合了终身教育理念,也是对时代语境中人的主体意识张扬的有效回应,更是高校课程改革效度的重要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范式,项目化课程实践在以“学”为中心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实现了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的转变.要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关键取决于“教”的变革,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  相似文献   

16.
该文在大量课程资源研究的基础之上,设计和开发了小学媒介素养“晶体”课程资源,并对其“晶体”课程资源的实施方法进行研究。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晶体”课程资源的含义及其意义。其次,论述小学媒介素养“晶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在“晶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提出了小学媒介素养“晶体”课程资源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小学媒介素养“课程资源包”和“教材资源”的具体内容,“课程资源包”和“教材资源”二者同时构成了小学媒介素养“晶体”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最后,在小学媒介素养“晶体”课程资源的实施方法上,分别从课程物理环境和课程心理环境两个层面给予探讨并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是现代美育发展的新探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代电子技术媒体发展的产物。“仁学”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在认识“仁学”思想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从“信”和“义”两个方面批判了现代媒介“仁学”思想的缺失;提出传统的儒家思想“仁学”在现代美育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将中国的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重点论述了“仁学”在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和大学媒介素养教育三个层次中的理念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命题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命题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书本”为媒介,以“关注学生发展”为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命题设计要贴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要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尊重个性表达;要走向文本的拓展延伸,渗透整合意识,命题之后要进行全面修改。发挥命题考试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让命题真正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而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体现了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文章以一节2021年杭州市优质课一等奖的听说课为例,结合新教材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三个有效策略:挖掘文本素材,激发学习动机;引入实物表演,提高课堂体验;对比中西文化,形成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20.
顾凌燕 《上海教育》2022,(33):65-66
<正>为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选修课程中开发与实施特色项目、特色课程成为当前各高中课程发展的新路。本文以“工程模型的创意设计与研究”课程中的“长跨度的桥梁”为例,立足工程类特色选修课程,探讨“0M-STEM创新融合学习课程”(以下简称0M融合课程)等校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发和教学实施策略,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