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秋》一书两处记“陨霜”,一为僖公三十三年,云“陨霜不杀草”,一为定公元年,云“冬十月陨霜杀菽”。一举草,一举菽,两者书法不同。对此,《左传》、“公羊传》均未阐说,独《谷梁传》于“陨霜不杀草”云;“未可杀而杀,举重也;可杀而不杀,举轻也。”范宁集解:“重,谓菽也;轻,谓草也。轻者不死,则重者不死可知。”于“冬十月陨霜杀菽”云:“未可以杀而杀,举重;可杀而不杀,举轻。其曰菽,举重也。”范宁集解:“举杀豆(按:豆即菽),则杀草可知。”“不杀草,则不杀菽,亦显。僖三十三年‘陨霜不杀草’是也”杨士勋疏:“陨霜二文不同书,故范特为一例。传嫌独杀菽,不害余物,故以轻重别之。菽易长而难杀,故以杀之为重。重者杀,则轻者死  相似文献   

2.
高明 《高中生》2013,(12):58-58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当时东北军内“杀蒋”的呼声很高.尤其是中下级军官更甚。一天,周恩来应邀来到王曲军官学校,青年军官们把心中要说的话全倒出来:“不杀他,捉他干什么?”“不杀蒋介石,后患无穷!”“不杀不足以平民民贲!”  相似文献   

3.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4.
十、杀媳妇 运城俗语称娶媳妇为“杀媳妇”。外间人初闻,莫不骇然,窃思:娶妻乃喜庆之事,何以竟动兵刃曰“杀”?当地人虽习闻已久,见怪不惊,然对娶妻何以曰“杀”,亦不甚了了。 景梅九先生《罪案》一书,谓安邑话之“杀媳妇”即“索媳妇”,此说极是,惜乎未言其详。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200页“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与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80页“三年免征,一民不杀”相左。“五年”“三年”不一样$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6.
刘巍 《家长》2023,(28):11-12
<正>少年爱上剧本杀不回家河北保定市15岁少年陈刚(化名),平时内向,不爱和同学、朋友交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邀请参与了一个剧本杀游戏,没曾想,这一“杀”竟然“杀”上了瘾,他不但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玩剧本杀,后来更是连课也不想上了,瞒着家人逃学,到处去玩剧本杀,本市的剧本“杀”完了,就去邻近的城市再“杀”新的剧本。再后来,陈刚甚至不愿回家,不吃饭、不喝水,只喝可乐,晚上不睡觉,沉浸于剧本角色不能自拔,最后出现了精神混乱,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不得已,家长带着他到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儿少精神科就诊。医生检查评估后告诉家长,陈刚患上了厌食症、抑郁症和严重营养不良等疾病……  相似文献   

7.
姚家祥先生在《语文高考复习点睛》(见本刊2002年第3期)“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段中,强调“字字句句有着落,不可有遗漏”的原则,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他所拟的第二道阅读翻译题目的“参考答案”似有一些疏误,现商榷如下。 1.太宗指示(王圭)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太宗把美人指给王(王圭)看,并说:‘庐江王不守为王之道,我如同杀贼似的杀了他,并取用了他的妻室。’” 按,上述答案有误,其误有三:(1)“把美人指给王(王圭)看”,现代汉语无“把……人指给……看”的表达方式。应译作:太宗指了指美人对王(王圭)说;(2)姚先生把“贼杀其夫而纳其室”的主语搞错了。其主语不应是“我”(太宗),而应是承上省的主语“庐江王”,下文“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都是对庐江王的指斥。(3)把“贼杀其夫”译作“如同杀贼似的杀了他”,大误。古汉语中的“贼”和现代汉语中的“贼”有很大的不同。“贼”有五个义项:①  相似文献   

8.
这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第二课时。课上,围绕“杀与不杀大黑骡子”,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 师:大黑骡子杀还是不杀?请大家细细地品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9.
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宋高宗屈杀大将岳飞,当今学者大都认为宋高宗违背了宋朝自太祖以来不杀大臣的传统,如台湾学者王德毅《宋高宗评》一文认为:“宋太祖有不杀大臣的誓约,宋朝士大夫颇津津乐道,岳飞位至枢密副使,是国之大臣,最后赐死于大理寺,乃高宗假秦桧之手而杀之,有背祖宗的圣训。”大陆学者王曾瑜、何忠礼等也持相同看法。但笔者认为岳飞被杀与否,与宋太祖“不杀大臣”之誓约实不相干,因从宋  相似文献   

10.
对《“啄雌鸽杀”的“杀”是表结果的不及物动词吗?》中的一些解释提出疑问,经论证认为“啄雌鸽杀”是“隔开”型动补结构,“杀”是表“死亡”结果的不及物动词,并就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一、孟子少时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①?”母日“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日:“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杀盗,非杀人也”命题分析康伟《默辩·小取篇》中有“……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此“杀盗,非杀人也”命题一出,“天下大骇,儒塞皆起。”(谭戒甫《墨子发微》)荀子厉声而斥之:“杀盗、非杀人也,此感于用名认乱名...  相似文献   

13.
传统战争是野蛮而毁灭人命的,而未来将推行的人性化战争——最起码会在战争中保留敌人的生命。为此美国武器研究人员正在集中精力研制一种新型武器:非致命性武器。由于它的使用可以在尽量少杀伤人的情况下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所以,战略家们正等待着它全面的登场。  相似文献   

14.
曹操杀杨修,很容易被人们看成因杨修“造言”惑乱军心,故被曹操斩首号令。这当然是曹操杀杨修的原因之一,而且,以“乱我军心”的罪名杀人,谁又能说不是罪有应得?然而,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不是曹操杀杨修的真正缘由。因为,一,杨修的所谓“造言”,也即对“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分析,正符合曹操以“鸡  相似文献   

15.
在《鸿门宴》中,刘邦入咸阳,曹无伤就使人言于项羽,是为不忠;曹无伤激化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必会使两军交战,是为不仁;他想借项羽之手杀了刘邦,是为不武;一旦杀人不能举,他必死无疑,是为不智。如此之人项羽对沛公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其意是要刘邦杀了曹无伤。而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是为忠;“卫士不内”“侧其盾以撞”,是为武;“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是为勇;遵守先前的约定,是为义;说项羽“亡秦之继耳”“不取也”,是为智。如此之人,项羽非但不怒,反叫“壮士”,赐之酒肉。这表明项羽对小人是杀之而后快,对英雄敬…  相似文献   

16.
佛教道德观念的内容能弥补传统的儒家等道德意识的某些不足。第一,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博爱精神大大超越了儒家“仁爱”的范围。第二,以“不杀生”为口号奏响生命哲学最强音。佛教在对生命的绝对尊重上,远比儒家彻底。它反对战争,止刑杀,将“不杀生”扩展到一切有情物。第三,是新道德观念输入,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17.
“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原则对死刑裁量没有限制作用,杀人要准、适用死刑要考虑社会影响的原则难以限制死刑的适用,纵向稳定、横向平衡原则可能导致死刑的滥用。为了有效限制死刑的适用,应确立“严格限制的报应刑原则”、“必须考虑的预防刑原则”、“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被全面考量原则”以及“一切合理怀疑被排除原则”。  相似文献   

18.
雪之署于杂文《“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有的人认为这个笔名“同本文联系起来看,正是给三个‘读书入’昭雪冤枉——他们并未被‘二桃’所杀,只是被教育总长的不通所杀罢了!”有的人则认为“雪,洗涤之意也;之,为代词,系指‘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我觉得这二种说法对“之”字的理解均不甚妥恰。说鲁迅是为三个“读书人”昭雪,是不通的,因为他们并  相似文献   

19.
杨修究竟因何死?有的认为“曹操为消除隐忧而杀死杨修”(见《辞海》“杨修”条目),“即“杨修身死因曹忧”。中学语文教参认为杨修“身死因才误”,二说均不妥。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这才较为确凿。”罗贯中是小说家,他从“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诡谲多变,心狠手毒的奸雄形象。这体现于疑杀吕伯奢,借王垕头,杀董承,杀孔融等一系列事件的描写中,“杀杨修”当然也不例外。作者写“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个“忌”字便点明了杨修的死因。杨修“恃才放旷”固然不好,但还不至于像冯(马雚)“弹铗”、魏征“犯颜”那样严重。如果  相似文献   

20.
“讨杀”应为“计杀”山东省无棣县埕口中学张玉新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柳宗元《童区寄传》一文有这样一段:“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那?’”课本对“讨杀”一词的注释是:“就是杀。因为杀的是豪贼,所以说讨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