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经典短篇小说《日常用品》中所涉"日常用品"的全面考察及主要人物迪伊(Dee)对其价值取向的聚焦分析,可以看出作品关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旨。"日常生活审美化"模糊了消费时代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鸿沟,实质是主流社会为实现对黑人族群更为严酷的控制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对消费时代种族问题新趋向的观察、思考和焦虑,沃克在《日常用品》中做了最隐含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当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业已成为"美学进程"中势不可当的阶段性话题之一。在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冲击之下,"审美非功利性"这一命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透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审美非功利性"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文化立场不同,侧重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內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跟随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而兴起,市场经济的背景催促,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信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現,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  相似文献   

4.
田素庆 《时代教育》2012,(7):285-286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研究对象,是与"日常生活"进入哲学视域得到相关批判建构有关。在西方后现代化、消费社会文化的语境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由此成为中国文艺学界重要的理论资源。然其基于"言说立场"的不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文艺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作为学科建制内的讨论与具有审美意味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关系值得再予探讨。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8-43
当代美学将超验层面的"审美"与经验层面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同时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现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扩展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时空,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内容,同时网络技术也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后现代主义文论及其对中国当代文论直接影响的一种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论观点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是美学和文论的本根,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分社会层级的,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因而要区别对待.同时,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绝不是"中产阶级化",而是"工农大众化",因此,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时,应该注意为建设新农村和新城市以及构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以生态美学和身体美学的文论建设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考察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的观点,提出两个问题加以讨论.其一,所谓"新的审美原则",其实不过是"快感说"的老调重弹,美并不等于感官快感,仅停留在感官快感层面只是处于人生的低级境界.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中,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其二,以"蛋糕上的酥皮"来比喻美与艺术的关系,是有问题的,包含了对于"美"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的误解.这个错误的根源之一在于,对于西方学者的观点和命题缺乏反思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美学日益渗透各个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美学日趋"泛滥",当代美学学者当务之急,就是正确地认识、引导这一潮流。同时,日常生活、美学和审美发生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成为审美实践的重要领域。因此,探究日常生活理论、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对美学理论的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考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近几年美学界谈论的热门话题,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这一范畴有被狭隘化、庸俗化的倾向,它经常被局限于指大众消费化带来的物质生活景观,而其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内涵却被忽视。本力图阐明日常生活审美化范畴的多层次含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起源、概念、特点出发,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政教育实践化、传统文化热络化、人才培养复合化的现状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揭示"日常生活审美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理论话语,其实质是把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进一步消弭,此理论的出炉是和当时西方社会语境十分吻合的,它传入中国大陆之后,迅即在学术界掀起一股讨论热潮,文章试着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同理解而引出艺术民主化,从而厘清中国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3.
国外“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特征。国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由于在理论上基本借鉴和运用了西方的理论资源,因此在研究讨论中,没有突破西方的理论框架,更多地表现出碎片化和现象化。  相似文献   

14.
时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们讨论较热烈的一个审美话题。文章以名茶及人们的名茶生活为例,阐述了日常生活审美是一种历史现象,名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不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名茶的日常审美化发展也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名茶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自2002年以来,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鸣一直持续不断.通过对2010年度包括理论建构、理性批评、比较研究在内的广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的检视,我们发现,视野宽阔、焦点集中、方法多元是其突出特征.其整体性欠缺在于: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成果的分量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目前国内学术界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入手,在简要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内容基础上,探讨隐藏在这一理论背后的理论成因,并着重论述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转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问题的争论,理应从社会发展与理论变化的角度,冷静地观察,细心地分析,而不应依据传统的理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社会现象作出非历史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发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的许多学者都对其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其特点也十分明显,以较为丰富的形式呈现于生活中。此外,有必要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进行反思,以实现它发展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