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工具派”“人文派”之争暂告一个段落。但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常犯“极左”“极右”的毛病。很难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课改之前,大多偏向“工具性”,开口落实“双基”,闭口加强训练.动辄深透分析.自然遮掩了语文教学特有的灵光:课改后又偏向“人文性”,许多语文教师羞于谈知识,怯于说训练,转而高歌“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语文教学搞得花样百出、神乎其神。失去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今天,语文课改进入一个反思的阶段,当我们在追寻二者和谐统一的发展进程中,难免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吴桂如 《湖南教育》2004,(16):18-19
“执行力”(The Executive Ability)是当今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我们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沿用“课改执行力”这一概念。现今,课改管理层为增强课程执行力,保证课改实验的顺利开展,组织广大一线教师参加了课改通识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等培训活动。教师经过多轮  相似文献   

3.
杜俭 《上海教育》2008,(2):53-54
徐汇区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区。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以教研、科研、“德研”等部门为主体,带领和指导基层学校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良田沃土里辛勤耕耘、探索实践,多年来“聚焦课改、决战课堂”,积累了许多以课改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促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在我市举行的一次名师展示活动更让我们体会到课堂中因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所取得的效果。很多教师从刚开始的模仿课改的“形”,逐渐过渡到领略课改的“神”,达到了“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年轻教师商宵燕执教的《数的整除》(浙教版五年级)一课,  相似文献   

5.
三年前重庆市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为兼善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兼善教师围绕“新观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新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双新,双发展”课改理念,孜孜不倦的努力践行:教师实践课改,体验课改;学生置身课改,受益课改;家长关注课改,参与课改。学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  相似文献   

6.
朱国旺 《教育》2014,(28):41-42
近年来,广东省珠海市第七中学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落实公平教育。学校实施四大工程,让每一位教师诗意地幸福工作。学校认为,名校之名在于名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学校秉承“办老师和学生都喜欢的书香式生态学校”的理念,把“以老师为本,让老师幸福,让学生快乐”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教师“幸福地做教师,做幸福的教师”。课改先行与青蓝工程课改从“改课”开始。根据学校课改的实际需要,按照更新观念、建模实验、示范推广的课堂改革思路,启动与实施自主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组织教师到课改名校参观学习和回校上感受课,并把“课讯”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身上,还普遍存在着以下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思想上不愿搞课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让教师真正乐意并有效参与新课改,首先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要反复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和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努力营造好课改氛围,使教师知道新课改是形势所迫,事业所为,民族所需。同时,还要使教师意识到一个不愿搞、不会搞新课改的教师,是一个落伍的教师。只有让教师们在自己的思想深处出现危机感,才能实现“要我搞课改”向“我要搞课改”转变。2.方法上不会搞课改。…  相似文献   

8.
课改——关注课改“教育论坛”刊登课改教育教学论文,宣传课改精神,推广课改经验,为广大中学教师适应新课改、走进新课程、熟悉新教材释疑解惑。“探索与争鸣”:聚焦走进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关注课改热点。“课政新论”:刊登教师在课改形势下的新观点、新做法,总结新经验。  相似文献   

9.
当前虽然课改已进行多年,且教师们对课改的理念也十分认同.但他们在“说”和“做”方面“两张皮”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在平时教研活动中,大多数老师能用课改理念对某节课“评头论足”,在课堂上还是“尽职”为学生“精心地”布好局.当一个问题给出后,  相似文献   

10.
曹阳 《中国教师》2003,(7):38-39
在参与课改、推进课改的很多教师认为课改就像是以某新模式,对传统教育另起炉灶。肤浅的使课“形”的效仿,而无“神”很多课堂教学“贴标签”其实,课改并非新而是向着教学真谛的追朝着教学本质的逼近。当我“自主学习”、“小组合”、“研究性学习”这些课改新应更多关注课堂学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教育》2007,(1):F0003-F0003
热点话题1、中小学办学规模多大最合适?2、中小学教师多“写”论文好,还是多“读”论文好?3、教师城乡流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可行性论证4、“网瘾”学生治理谈5、在“国学热”中,我们该继承传统教育中的什么?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教育的民族性?(欢迎推荐你认为是热点、焦点、难点的教育话题)新课改五年回眸征文征文时间:2007.1——2007.12征文内容:1、“我在课改中成长”——课堂在课改中变化,学生在课改中受益,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请写下你在课改五年中的成长历程和感受体会。2、”教学有悔——用教育…  相似文献   

12.
赵锋 《上海教育》2005,(5B):22-23
“二期课改”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如何让教师正确理解课改新理念?如何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使用新教材,创新教法?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当上海“二期课改”在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开近一年之时,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一次静悄悄的“变脸”。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我校制定了“着力打造学校课改环境,让教师在课改中提高专业素质,学生在课改中快乐成长,学校在课改中焕发生机”的行动纲领。两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发挥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解决了广大教师确立新理念和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来教学的问题,有效地促进了课改与非课改年级以课改理念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读者建言     
《基础教育课程》2007,(3):10-10,34
李秀君(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副主任)建议:杂志再增加“校本教研”和“农村教育”方面的内容,因为农村课改工作是整个课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罗继远(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主任)建议:希望杂志继续紧贴课改实际,特别是农村地区课改实际,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5.
在二期课改的现实背景下,学校实施学期课程统整旨在解决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探寻课改理念下的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变“上行下效的执行”为“结合学校实际的自主调适与创新”,进而确立基层学校和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意识;第二是有效提升教师的学科和教学素养,引导教师站在课程高度看待教学,把握学科的性质与核心,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学,从而有利于建构学校的优势学科。  相似文献   

16.
一、在学习中成长课改是在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实施的实践性改革,因而更新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是顺利推进课改的前提。怎样提高学习新教育理念的成效?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我校召开了动员会,说明此次课改对教师个人成长的重大意义,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校动员教师一起收集资料,尽量选择离教学实践“近一点”、“实一点”、“新一点”的内容,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教师,让教师学有所得;在学习的方式上,我校根据学科的需要和年级组的不同,采用了分…  相似文献   

17.
《今日教育》2011,(9):50-51
9月,新学期开学。教师又要走上讲台,开始新的教学生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十年。回望十年课改之路。各界关注最多的莫过于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或者直白地说,就是教师到底要如何“上课”。课改提倡的是教师少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很多学校也把“限讲”作为课改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习惯了“以讲为主”的教师们似乎直到现在还没有理顺其中的关系。从“满堂灌”到“满堂问”。“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成为很多教师的共惑。  相似文献   

18.
课改"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课改理念理解不深、课改方向把握不准,只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质是给课改套上“形似神异”的面具。要真正实现课改的初衷,教育者就别穿“新鞋”走“老路”;别让“探究”变“瘫痪”;别叫“取悦”变“不悦”;别使“自主”变“自发”;别从“人灌”变“机灌”。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课改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以减负增效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课改的新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念是课改的核心。作为课改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学习来理解课改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20.
课改以来,新的理念层出不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理念已深入人心。那么,教师进修是否也应作相应的改革呢?随着对课改理念的深入理解,我对教师进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