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主要作者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现年八十多岁了,一生致力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材教法研究。她积五十多年的经验,发展出了居于正确的世界观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对于从小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和创造性的人才幼苗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探究—研讨”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探究—研讨”两部分。所谓“探究”是让儿童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亲自动手去探究老师给他们提供的实物材料。而“研讨”是给儿童提供机会促使他们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通  相似文献   

3.
(二)四种教学法与探究——研讨法 问:“亚太地区发展教育革新纲领”中列举了四种教学法:传授法、发现法、过程法和相互作用法。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和“相互作用法”是一回事吗? 刘默耕:从纲领中列举的比较形式可以看出,后一种教学法是扬弃前一(或几)种教学法而产生的,“相互作用法,是现在最先进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4.
所谓“印证”实验就是用事实来检验某一个概念正确与否的一种实验,它是过去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今天,“印证”实验似乎被人所遗忘。我认为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时,“印证”实验仍然有着一定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印证”实验体现了“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的一部分。《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上学年,我们把“探究—研讨”法运用于小学自然第二册《鱼》一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提出的一种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小学自然教学法。它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部分。“探究”是让儿重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亲自动手,去探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实物材料;“研讨”是让学生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疑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运用集体思维,获得科学结论。在《鱼》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是怎样运用“探  相似文献   

6.
“探究——研讨”教学法,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来进行教学、所谓“探究”是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操作和实验去认识事物;而“研讨”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获得科学结论;这两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笔者认真学习这一  相似文献   

7.
“探究—研讨”法是美国教育学家兰·本达教授创立并推行的一种自然科学教学法理论,这种理论已在我国中小学理科教学中受到重视,得到运用.笔者肤浅认识“探究—研讨”教学法的突出特征是;教师在课堂上先向学生提供一定量的感性材料;接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象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那样,对感性材料进行探究(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因果);最后由学生相互交流,研讨结论.教师们如果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就有希望训练培养出一批批小科学家.小学数学教材有些内容比较适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现以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拙见.1、提出问题:上课后先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各部分名称,接着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激起学生质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认识对象的解释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教学中,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激发情趣,诱发“探究——研讨”的动机;其次,要精讲巧问,多次实践,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再次,要集思广益,协作发展,培养学生集体研讨的能力;最后,要创设条件,主动参与,为学生“探究——研讨”提供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9.
一、“探究—研讨”教学法的特征 ① 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进行小组活动的学生身上。 ② 学生小组必须迎接挑战,“探究”逐步由简变繁的实际材料。 ③ 教师为学生小组准备观察和“实验用的”材料,扮演流动的观察者。他(她)为“研讨”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将事实联系起来。 ④ 采用对实物教材实际动手的技巧,所有的孩子,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无论是有  相似文献   

10.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法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组成。在探究环节,教师选择与新授科学概念相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即各部分联系紧密,通过其相互作用能揭示一系列有关现象的材料),按层次  相似文献   

11.
两年多来,我们据根自然课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采用“探究——研讨”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验。一、精心设置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要有结构,即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中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的兰本达教授曾在我国北京举办“探究-研讨教学法”讲习班并在一些学校开展实验。《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198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些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受此影响,也开始进行着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验。陕西省于1981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国家“九五”规划课题,已出版《诱思探究教学导论》),此后,关于研究式教学方法、启发研究式的文章时见于报刊,《探究教学论》(2000)等书籍出版。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又掀起了“研究性学习”的热潮。发表的相关文章也数不胜数。实际上,有学者论证“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内涵一致,本是同意。  相似文献   

13.
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所谓“探究”,就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把一些实物材料发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尽量动手拨弄。操作这些材料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  相似文献   

14.
研讨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研究、讨论的一种综合式教育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研”和“讨”,通过研究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研讨式教学法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研讨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不同,教师由台前退到幕后,由“教书匠”变成了“教练员”,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忽视,而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将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这是我进行的一个实验。我体会到,要搞好这项实验,就必须做到: 一、认真领会“探究——研讨”法的精神实质 1986年秋,我开始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探究——研讨”法,但由于对基本思想理解不清,因而没有跳出教材的圈子,不知如何组织材料,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教来教去感到还没有传统教法好。我曾运用“探究——研讨”法上了一堂思想品德课,《湖北教育》编辑部的有关同志也来听了课,结果,这堂课上得很别扭。此后,一度对实验失去信心,认为这种教学法不适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在其课堂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探究和研讨。课堂上,儿童们在对教师所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认真,充分的探究后是会有很多发现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差别,如发现的深浅不同,多少不一样等。一般说来,这些差别在研讨活动中会通过互相补充,相互影响而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7.
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是选择使用有结构的材料,使孩子在摆弄材料时,许多“发现”进入头脑形成片断、易变的语言信息,通过研讨把他们的思维活动转变成语言而形成概念。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发现自然事物中的奥秘、领悟其中的科学道理,增长才能。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教师教得轻松、顺利,孩子学得“开心”、“欢快”。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领悟科学道理、增长才能。  相似文献   

18.
一年来,我校以自然课的改革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以学习、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为内容的教改实验。在教改实验中,我们深深懂得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转变教育思想的实践过程,在转变教学思想的前提下来学习、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  相似文献   

19.
编辑部报告     
《科学课》1988,(3)
●《教师从研讨中如道了什么?》,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创始人,美国的兰本达教授为中国自然教师撰写的专稿,本期刊载上半部分。 兰本达教授说,“当孩子们使用材料进行探究,然后进行研讨时,我们的任务是‘停止’、‘观察’和‘倾听’,即当“孩子们沿着概念箭头向对于世界的完整的理解前进”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所谓“探究”,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把一些实物材料发给学生,这些材料是教师在课前针对儿童所学的不同思维阶段及要求他们建立的概念而精心设计和选择的,然后要求他们尽量动手拔弄、操作这些材料,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