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古代皇帝自称和一般人自称的词,说明朕、孤、寡人等词和鄙人、敝人等一些谦称是有特定用法的,现代人不能随便用作自称.  相似文献   

2.
历来人们对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有较为统一的理解:封建权贵生活奢华,酒肉都变质腐臭,而百姓生活痛苦.但一段时间,有学者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朱门酒肉臭"的"酒肉臭"座理解为"酒肉飘香","臭"音读为xiu,义即"气味"飘香".本文作者认为,此种理解是偏颇、错误的,缺乏应有的历史现,也违反了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词义引申在传统小学文献中常被误为文字的假借,以""一词意义弓l申系列为例:清儒<说文>四大家及当代较为有影响的两部通假字典对"釐"本义、假借义和弓I申义有不同认定.但结合甲、金文对"趋"字形义的释读,"釐"之真正本义应为"以手扑麦脱粒",其"治理"、"家福"和"延"都是其引申义.在"釐"一词内部各个不同引申义当中,关系相对疏远的不同引申义受源于"釐"一词不同的词义特点(即所指客观事物的不同特征).如若忽略这点,词义引申常常会被误认为是文字假借.  相似文献   

4.
误读是阅读的普遍现象,古今皆然。传统阅读观否定误读,认为曲解本义;现代阅读观肯定误读,认为它是诱发创造的契机。语文课阅读教学主张辩证地对待误读,一方面要求避免误读,坚守文本的一元本义,维护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倡导合理的误读,拓展文本在当代的引申义,保护多元读解的创造性。本义与引申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同存共荣。  相似文献   

5.
“初文”是古文字学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一个字的早期写法,一般是为了追溯形源而使用的一种术语。但是,不少文字学著作和字书、字典对“初文”都有滥用之嫌,不考虑二字的音义认同,简单认定某为某之初文。文章在总结学界相关定义的基础上,对前人的一些初文认定提出相关意见,同时提出要区分学术史概念的“初文”与学术概念使用的“初文”,并讨论了汉字字源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牟希农 《时代教育》2010,(4):157-157,160
本文从机械横波的形成过程中,对参与振动的各质点,特别是对起振质点运动状态的图示和示意图的作用两个角度,审视了高中物理教材中一幅示意图沿袭多年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该文指出关于“N的V”结构的名词性偏正结构、谓词性偏正结构、的字结构等诸说存在的问题,认为汉语句法结构的实例是按家族相似性归类的,这种家族相似性既表现在功能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并给出结构上家族相似性的条件,以此论证“N的V”结构属于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8.
杨丹 《现代语文》2009,(11):61-63
“形”与“型”二字因读音相同,在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中往往容易混淆。其中字母词“X形/型”的运用更加含混不清,特别是其所属的第三类字母词。本文为“形”与“型”二字的区别以及“X形/型”的第三类字母词的规范化工作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如是”、“如兹”、“若是”、“若此”等是词语还是词组呢?本文试图从词汇化和同源词的角度对“如/若 指示代词”加以论述,以期对前人的研究作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是灵动鲜活、意蕴丰厚的.需要不断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它。一个文本总是有很多空白和未定性.读者无法一目了然地把握其全部内涵.正如歌德所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钱钟书论文学选》也曾经有这样的评述:“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入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文献的基础方言是客家方言。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客家话书面材料,运用训诂学的方法,从语音、文字、语义、语法各方面提出例证,对太平天国文献注释中误注和失注的27条词语作了考释辨正。提出注释工作必须遵守语言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原则,在发现特点、审辨音系和综合考据方面下功夫,重视活语言的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是我们划分汉语词的色彩义的基础。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可以运用到对词的概念义的理解当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模式、完形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汉语词色彩义的生成和划分。  相似文献   

14.
在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再现说"影响深远.而对"再现说"产生背景和存在价值的评定则具有历史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再现说"的发展概况、其内涵的合理和缺憾之处,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文艺本质内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丑小鸭》,是世界童话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因此成了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篇经典的童话  相似文献   

16.
“最后,我说一句”是语篇结尾常用的标记形式。它用在语篇结尾可以名符其实地引出一句结尾的话,但虚化“说一句”而引出多个句子或多个段落的用法也很常见。对于这种虚化用法,从修辞角度,通过与“最后,我说两句”的虚化用法对比,分析“最后,我说一句”成为元话语标记的过程。由此理解:修辞效果的实现是元话语标记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的趋向动词“起”、“去”在普通话中不能组合使用,但在陕西方言中却可以。陕西方言中的“起去”可以在一般单句及连谓句中作谓语、补语。邢福义先生在“‘起去’的普方古检视”中提出,“起去”在普通话中可以说,本文则认为“起去”在普通话中不可说。  相似文献   

18.
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的同时也将"对话"意识领进了我们的视线.表面看似"舶来品"的对话意识,其实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当西方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困境而自身的学术理论无法攻克时,纷纷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更应该积极地从中汲取精华,为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构建言献策.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关于诗学理论的论作,其中的"妙悟说"更是被后世所传诵.但是,如果我们将"妙悟说"置于"对话"视域下加以阐释,就会发现对话意识的生命力、延展力将会激发出"妙悟说"更多的活力,从而获得崭新的思维视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妙悟说"中的"趣"对于我们怎样正确把握创新意识的启示,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似文献   

19.
“处心积虑”在古汉语中原本是一个中性成语,但是到了现代汉语中,则一般都用为贬义。通过考察“处心积虑”从古到今用例的演变情况.探讨了“处心积虑’’在现代汉语中的褒贬色彩使用问题和成语褒贬色彩演变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语文教育不同的是,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往往是在借助一本由单篇选文组成的课本进行"集成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几项教学相互掣肘,这是造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从1902-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至20世纪40年代,关于这几项课程的分与合的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通过对不同时代关于此问题的观点的梳理、分析,可为当下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径.另外,"阅读教学"的含义也需要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