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平 《阅读》2011,(11):18-18
《石榴》这篇课文按照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成熟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生长的全过程,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意象,作为一美学范畴,不少中外诗论家、诗人们多已论及.前人对于"意象"的论述已不仅限于美学范畴,而是拓展到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文化学等领域去探讨其内涵.本文试从纵与横较为宏观的视野疏理"意象"内涵的中西差异和古今流变,并由始至终贯穿比较的方法,使"意象"的内涵在中外古今的比较中更明晰的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共选取12首汉乐府爱情诗,在认知诗学的脚本理论、可能世界、突显原则、伴随意象理论指导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宏观看,汉乐府爱情诗常打破情思脚本以表达更加深切的感情,借"可能世界"表白爱情或者表达铮铮誓言,用突显的方式抒发郁郁悲怨;从微观看汉乐府爱情诗认知模式,它通常通过物品意象、自然景观意象、动作意象、感觉意象及虚拟意象来搭建.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为"寓意之象",因有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参与,使其区别于其他物象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从古代诗歌开始,中国文人便广泛运用审美意象进行创作.苏童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书写及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审美意象的创构,苏童在完成叙事目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学追求寓寄于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张爱玲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和中国历史传统中悠久的月文化有着血脉的传承关系,是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这个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以蕴含丰富文学传统的月亮意象作为自己小说文本的主导意象之一,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创造性地将月亮这个“公共象征”转化成了“私设象征”, 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和超越,使其小说文本中的月亮意象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精心构筑意象,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色.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和意义不确定性理论,研究不同译者翻译毛泽东诗词中意象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由于诗词作品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亦不例外.本文以《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意象的处理为例,说明同一...  相似文献   

7.
姚海军 《阅读》2008,(11):15-15
写作文的时候,如何让我们笔下的事物传神、生动?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细心观察,然后抓住特点把事物的个性表达出来。《小露珠》《石榴》这两篇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相似文献   

8.
"鞋",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物象,其价值和所承载的意义是明确而又多向的。本文以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鞋"意象为切入点,通过文本中所描绘的多种类型的鞋,力图深入地解析"鞋"意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及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面鱼纹盆"作为儿童葬具的事实决定了"人面鱼纹"与人的生死问题之间存在着意义关联;鱼原型的生命意象与夭儿生命终止事件的组合,构成了人面鱼纹意象的核心.它与图腾、巫术、生殖崇拜等无关,其隐含的是半坡人参悟生死,对气韵流转、生命生生不息的终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西方旅游意象研究经历了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运用研究的转变,其质性研究成果多采用文字性的文本作为分析材料对具体旅游目的地进行意象解读.通过引入VEP内容分析方法采集照片形式的视觉数据,将福州白云洞旅游意象分为休闲活动、人际社交、设施服务、景观4大意象主题维度,分别由下而上的提炼出16个主题次维度和归属其下的意象概念并加以情景意义的解读.这些旅游意象分析为福州市旅游规划管理部门深入开发市民鼓岭近郊休闲健身项目提供针对性的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古到今,对《九章》"陵阳"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即:动词说、地名说、未详说和大波说。从目前情况看,四种说法中,地名说和大波说是学界认知的主流,而大波说的说服力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2.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4.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15.
“总督河道”是我国明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专门为疏浚、开凿、治理河道的钦差大臣,故亦称总督河道大臣,其原官位、官阶不变,遇事方派遣,事毕回京复命,为非常设之官员。“河道总督”则是我国清代始设的掌管黄河、运河、永定等河,堤防疏浚、治理事务的专职官员,官阶与掌管行省的总督相同,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使衔者为从一品。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哲思和文心的结晶,"物化"是渡入<庄子>的要津.从哲学、美学、文学等多视角、多层面对<庄子>"物化"思想的研究做一个综合的论述,以展现其历史演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同出一辙的syllepsis和zeugma形式相似,本质上却有着极大区别。两种辞格中词语搭配的变异现象实则是对"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和质量准则的违反,使行文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9.
电影《阿凡达》讲述了潘多拉星球上的居民奋起反抗人类的侵略,完成其生存环境及权利的救赎.而《独立日》讲述了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成功抵制了外星人的毁灭性入侵.对两部影片的历史背景的故事进行对比,进而比较了两部影片在救赎意识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豕蹄》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通过对两者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的比较分析,可以从中探寻到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新文学大师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个性和共性,以及他们在推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