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个可用性很强的资源。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和文章的内在联系,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寄往南极的信》,我先板书课文标题,再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谁给谁写的信?”“为什么写信?”“信上写了什么?”“信是怎样送到南极去的?”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分类后,有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2.
一、自读课题,感受“爱国情” 1.讲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板书生谈的感受,指出“爱国”。(生再一次读课题)  相似文献   

3.
一、揭示课题处推想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让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进入推想的窗口。初学一篇课文,揭示课题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进行推想,揣摩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文章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等等。这样,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比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抓住题眼——“战”,引导学生推测、猜想:“同学们,你们看看课题中的‘战’字,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小小的课文题目,概括、凝练、蕴含丰富,与文章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心灵的窗户,学生能品味到什么?带着什么样的情绪去感悟文章的内涵和深刻含义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6.
姜经志 《中学生英语》2009,(12):11-12,45
1.When is your birthday?你生日是什么时候? 这是一个由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when在这里是“什么时候”的意思。when和what time都可以表示“什么时候”,异同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教法一借助媒体激趣引思一、借助媒体 ,激发创新乐趣1.板书课题 :(电脑播放一段相关内容的动画)看了这段动画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地方?(箭没射出 ,大雁就自己掉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2.释题。生齐读课题 ,思考 :①课题的“鸟”指什么?“惊”是什么意思?《惊弓之鸟》讲的是什么故事?②为什么只“拉弓”没射箭 ,大雁就会掉下来呢?二、借助媒体 ,鼓励自主发现1.(投影片出示课文插图 :没有中箭的大雁往下掉)生边观察投影片 ,边自由朗读全文 ,找出不懂的地方 ,用笔画出来。2…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的“流行语”有五种类型:串讲评点式(这个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什么深刻含义?)、文学分析式(这句话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写作特点是什么?)、文章解析式(共有几个自然段?分几个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个性体验式(找出你最喜欢的句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和言语形式解读式(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上,我喜欢对学生说:“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课文学习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倡导学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富有个性的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积累良好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一只兔子在山洞前写文章,一只狼走了过来,问:“兔子,你在干什么?”“写文章。”“什么题目?”“《浅谈兔子是怎样吃掉狼的》。”狼哈哈大笑,表示不信,于是兔子把狼领进山洞。过了一会儿,兔子独自走出山洞,继续写文章。一只野猪走了过来,问:“兔子你在写什么?”“文章。”“题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神态描写细腻逼真,二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情感。根据课文特点,可设计如下教法: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引读:①“丰碑”是什么意思?②课文把谁比作一座丰碑?这样揭示课题后,检?..  相似文献   

13.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4.
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生:我猜想,“我”可能是一样东西。生:我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然后猜出“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登山的文章。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谁登山?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登山?  相似文献   

16.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17.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第五册一篇新选的记叙文。文章通过父亲解决“道德难题”告诉学生:“诚实+信用=财富”这一道理。备课中,我对本课作了如下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首先板书课题,从解题入手:同学们知道彩票吗?什么叫“中彩”呢?如果你家中了头彩,你和你家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可是文中的父亲中了彩之后,却没有一丝喜悦,为什么呢?在学生轻读课文,克服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标画出哪些自然段是写中彩“那天”的事情的;哪些自然段写的不是中彩“那天”的事情。学生带着问题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那么,预习都要“预”什么呢?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能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人物、事件,对文章内容有所感知,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数学自习课上,我正在拼命地思考一道题的多种解法,张老师来了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引辅助线?”奇怪了,辅助线就这样引呀,还能有什么“为什么”?脑子里一蹦就蹦出来了呗!后来仔细想想,似乎还真有个“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一首古诗《夜宿山寺》(齐背) ,这首诗是谁写的?是抓住哪一个词来写的?通过这首诗的学习 ,你认为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想象丰富 ,气魄雄伟)。今天 ,我们再一次来领略一下诗人的这种浪漫风格。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一)抓住课题 ,引导发现 :同学们能用“望”组词吗?(遥望、观望、仰望……)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题 ,想想你能发现什么?(二)学习自读课题 ,探索发现[发现一] :课题中的“望”就是“远望”的意思。(或遥望……)自主探学] :1 你能到课文中找出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