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刑”、“法”二字的古形古义;从古文字形体及其衍变入手,系联考古发掘的上古史实,辨明二字的形义根据,以个案的方式,做了古文字与上古史的局部印证阐发  相似文献   

2.
“束”与“束”形体相近,但读音、意义都不相同;它们都能够充当会意字的意符和形声字的声旁,但构成的会意字、形声字迥异;“刺刺”与“刺刺”的意义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3.
一、释“见”。《敕勒歌》结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谓全诗的神来之笔和诗眼所在。正确解释这句诗是很重要的。句中的“见”字,语文课本沿用目前流行的注释法,释为:“见,同‘现’,呈现,露出来。”我以为“见”可径直译作“看见”,不必说成“同‘现’”。这可以从几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哭"、"泣"及其语义相关的一系列词汇意义相近,其差别主要表现为哭的主体、方式不同。汉语词汇的丰富,是为了适用于人们感情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6.
“朋友”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汉语中,“朋”和“友”常常联用,指因志趣或利害相同而联结起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如《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岂不欲往,畏  相似文献   

7.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8.
初五册《干将莫邪》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课文对“行歌”一词的注释为:“唱歌。行,从事。”教参书也解释为“逃入深山,从事唱歌。”查《辞海》“行”的14个义项,没有一个作“从事”讲的。古汉语中的“行”作动词用时,常当“走”讲。这里的“歌”也不能作“唱歌”解。根据上下文意,这里的“歌”应是“悲歌”,即带拖音的哭诉声。“入山行歌”就是“逃入深山,边走边哭诉(自己的遭遇)。”只有这样,下句的“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才文通意合。二.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课文对“拟”这样注释:“比划,作砍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校训是学校重要的口号和标志。1996年,我们提出要有自己的校训。当时,我们认识到校训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口号,不仅需要响亮、易记,更重要的是要把学校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其中。根据当时社会发展所暴露出的人的道德文明素养下降、社会变动加快对人的精神的关注(进取心与耐挫力两个方面),我们提出,明强小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良好文明素养的人,尤其是在礼仪和承担时代责任方面,在社会生  相似文献   

10.
“中”一词,历来训释只停留在室中间的天窗;“中庭”一词,训诂学家都释为“庭中也”。本文从古代房屋建筑、祭祀、民俗、礼仪入手,分析了“中”和“中庭”的真正含义,同时把二词与“中泽、中陵”等词区别开来,从而扩大了两个词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囊”、“橐”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上有口,下有底,由上而下盛物之袋,一般以布帛等柔软物缝制而成,宜于车载、贮置。“橐”,有两种:一是无底橐,用皮革、布帛等制作,张而置物,卷转而两端扎口,也宜车载、贮置;一是有底橐,用布帛等柔软物缝制,两端封底,口开中间,两头可放干粮、簿册、食具等,宜于远行肩担、畜载,也可车载。橐驼之“橐”、冶铁鼓风箱称“橐”,均取喻于有底的橐。  相似文献   

12.
早操一结束,刘峥峥就跑到办公室,“老师,您应该向我道歉。”王老师懵了,其他老师也格外诧异。他继续质问:“跑操时你为啥只批评我呢?”“你跑偏了呀。”“我跟着孙小星,跑偏了也因为他,怎么不批评他?”“你既然知道他跑偏了,为什么还跟着?”王老师提高了嗓门,刘峥峥声音也更大了,“老师,你偏心!”此时,上课铃声恰巧响了。王老师赶紧说:“你先回去吧,别耽误上课。”刘峥峥忿忿而去。该不该道歉呢?王老师十分纠结。一连几天,刘峥峥的表现越来越糟,开始有抵触情绪。他是一个边缘生,老师们在他身上都花费了不少精力,可不能因为这件小事而让老师们的努力付诸东流。刘峥峥固然有错,但也不能弃之不管啊,思虑再三,王老师决定主动“转个弯”--她先在办公室里诚恳地向他道歉,请求谅解;又在班会上说明事件的原委,诚恳表达歉意,感谢他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看着刘峥峥给王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相似文献   

13.
“寡人、不”这两个词的历来通释是 :侯王自称的谦词 ,其意义是“寡德之人、不善”。这一解释贬义太重 ,违反了谦称和礼貌语言的基本规律。这两个词的词义应为“寡民之人”和“贫国之人” ,其用法经历了由对平级自称延伸到对下自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15.
注释词义,须明辞源依据;择选义项,既要符合语法,又要切合情理。“涕零、批、下吏”这三个词语的注译,就因不明辞源,或择选义项不准,致使编注者、执教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特辨释如下,就教于大方之家。 “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社1994年10月第3次印刷),教学用书对译作“面对这篇表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其中“涕零”,译作“涕泪交流”,委实欠妥,既有悖于文法,又不合实情。  相似文献   

16.
在道经中,“寒池”、“寒庭”都有地狱刑罚之池、人身命门、月中广寒之池、北极元福弃贤世界郁单之国的神池等意思;“寒夜”则有地狱的意思,此外,该词还可作地狱曹府之名。  相似文献   

17.
《诗经·大雅·绵》末章云:"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诗中的"疏附"、"先后"、"奔奏"、"御侮"4名,指文王之臣,都是反义连用的形式。"疏附"指内朝官和外朝官,"先后"指左右辅弼重臣,"奔奏"指本国使臣与别国来使,"御侮"指武臣,是一个由周而及于方国、由行政到外交到戎事的序列。诗中连用4句,是以铺陈各类贤才的形式表明周邦在文王治下已经具备了代商而有天下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19.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20.
考释了“、逆、 (斥 )”等三字。“”字的甲骨文形体呈倒人状 ,其发生背景为人跌倒而头朝下或人从高处头朝下坠落。“逆”的甲骨文形体义为前面有人倒栽葱在地上 ,另一人则前往相助。从“逆”字的发生角度分析 ,“逆”字为会意字。《说文》认为“”的形体构造为“从广 ,声”的形声字 ,不确。“”是会意字 ,其形体义为房屋倒下 ,亦即拆除房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