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媒子     
北京人将那些引人上当、诱人受骗的角色称之为“托儿”,而我家乡人则称其为“媒子”。“媒”含有介绍、引导之意,而“媒介”一词,则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因此,我以为“媒子”要比“托儿”的含意更明确.所指也颇恰当,媒子者,正是使行骗与上当者双方发生关系的戏剧性人物也。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天地》2011,(11):52-55
魔术中的所谓“托儿”,其实确切地说应该叫“助手”,只不过这些助手“伪装”成了观众。当然不是所有的魔术都需要“托儿”,比如上期介绍的那个“心灵感应”的魔术中,那些参与魔术的观众就都是货真价实的观众。  相似文献   

3.
“托儿”,《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方〉指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词典上的解释说它是个方言词,实际上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人明白那套骗人的把戏是怎么回事。应该极少有人会把这种事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但相信教育圈内的人们对公开课中的“假课”现象可能并不陌生。由于也许并不太复杂的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动机和原因,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和教师对此现象似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有时甚至奉为法宝,以致在许多教学观摩活动中一堂堂历经预演、导演加表演的,精致得臻于完美的公开课奉献于观摩者的面前。每一次观摩这样的“假课”时,望着那…  相似文献   

4.
请您识别“托儿”居家过日子难免买东西,所以识别"托儿"的本领很重要。托儿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话多。真正的顾客一般只顾挑选商品,无暇说东道西,而"托儿"本身是"鱼饵",为的是"钓鱼",所以"托儿"假装买完东西后,总要喋喋不休他说:这商品如何新潮舒适...  相似文献   

5.
入园初期.托儿常常听不懂老师的一些基本指令。老师请他们坐下他们偏站着,请他们站起来他们却坐着一动不动,仿佛是在“对牛弹琴”。这是由于托儿第二信号系统刚开始发展。对一些语言信号不熟悉所造成的。老师可以抓住托儿喜好模仿的特点,将要求转化成孩子能观察、易模仿的实际行为。以让孩子“坐坐好”为例:首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四方区位于青岛市中部,是人口相对集中的老城区,也是重要的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全区有公办园35处,家庭托儿班65个。在册的这些托幼园所中,财政拨款的幼儿园只有5处,其他都是自负盈亏的街道、企业办园所和公民个人办托儿班,加之本区的区域经济较落后,幼儿园托幼费较低,办园经费严重不足。本着既要节约经费,又要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的原则,我区提出了“一分支出,二分收益,三分成效”的办园思想,大力提倡“实干巧干,勤俭办园”。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了幼儿园自制教玩具的研究。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做做玩玩”“巧孩子活动…  相似文献   

7.
对每个家庭来说,孩子都是头等大事。家长都希望子女成功,将来能找个好职业,立足于社会,为此不惜豁出一切时间、精力和金钱。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某些人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不遵循家庭教育规律,而是在炒作,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也跟着热炒热作,误导读者。不给书商当“托儿”1998年冬,《学习的革命》号称发行了几百万册。当时有人请我去开座谈会,实际就是吹捧。我说,我是家庭教育研究学者,不当“托儿”。学习怎么“革命”?学习就要按照学习的规律,扎扎实实,通过刻苦努力才能学好。那本书是不懂教育的外行写…  相似文献   

8.
内容简介 地球人不是都知道。比如:蚊子是如何选择“作案”对象的?用几种数字设密码更保险?你知道第11个数是什么吗?你能看出谁是托儿吗?聪明人用什么样的杯子喝酒?…… 这些,身为地球人的你,都知道吗?  相似文献   

9.
目前,一种商业形式的托儿店正在芝加哥悄然兴起。 这是一种把家庭保姆和托儿所合在一起的服务方式,这种商店,一般开设在居民购物区。它像为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商店一样,为需人照看小孩的父母们提供托儿服务。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大物博、人口稀少的国家。该国很重视学前教育,幼儿的入园率相当高。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有五种:托儿中心、家庭托儿站、幼儿园、托儿学校、游戏班。托儿中心招收0~5岁儿童,一个星期有五天入托,入托时间为7:00~18:00。家庭托儿站招收5岁以下儿童,托儿站建立在家庭之中,由一个母亲照顾许多儿童,这个母亲是一种社会福利组织的成员。入托时间为早上7:30~18:00。幼儿园招收3~5岁儿童,一周有2~3天入园。托儿学校招收4~5岁儿童,一周有5天入学,这种托儿学校有两个入园时间,一种是9:00~11:30,另一种是12:30~18:00。游戏班招收15个月~3岁儿童,一天的入班时间一般为2~3个小时。从七十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各个  相似文献   

11.
本刊今年第二期,载有拙文《从“篾片”说到辞书的编纂》,其中谈到:篾片本为旧时代嫖行淫器之一种,初以喻称上等嫖客的侍从者,即狎客,后以泛指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门客之类。无独有偶,近年来北方地区又流行一个新的称谓词“托儿”,我们认为它的词义延伸关系和篾片极为相类,而且二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因而,再作这篇《“托儿”溯源》。  相似文献   

12.
女儿小时候,不论在家里还是在托儿所里,都是一个懂规矩的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孩子懂规矩,并不代表孩子没有个性,有个性与不懂规矩是两回事。我们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有个性”却莽撞无知、没有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13.
徐鑫华 《甘肃教育》2008,(16):11-11
德国著名数学家克隆尼克的学生康托儿年轻时创立了集合论,在数学基础研究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这个成就却遭到了他的老师克隆尼克的反对,他一面极力否定康托儿的研究成果,一面对康托儿进行诬陷和攻击,说他得了数学疯病,这种诬陷和攻击长达十年,致使康托儿受不了长期的非难和打击而精神失常。从此,作为教师的克隆尼克永远被钉在了教育学发展的耻辱柱上,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最劣质教师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我开了一节《小白鹅》的语言观摩课,结束时我对小朋友说:“今天小白鹅真能干,都跟着鹅妈妈勇敢地跳下河去游泳。下面老师请大家都来当鹅妈妈,鹅哥哥和鹅姐姐,领托儿班的‘小白鹅’勇敢地跳下河去游泳,好吗?”我这一说,小朋友顿时兴奋起来,高兴地说:“我当鹅妈妈。”“我要当鹅大哥。”张真用那甜甜的声音,娇声娇气地说:“我当鹅姐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结束了这堂课。第二节课铃响,我像往常一样告诉小朋友,这节课老师又要教小朋友新本领。话音未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议论声。陈冬强小朋友边举手边站起来说:“姚老师你不是说要我们带托儿班的小弟弟学跳水吗?”“是啊,干嘛不去呢?”“姚老师你就让我  相似文献   

15.
《荆轲剌秦王》中“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是一疑难句子。课本的解释是:“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我认为这样解释有些勉强。一、“竖子”应该指说话人的对方。在古汉语中,“竖子”在用作对别人的蔑  相似文献   

16.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17.
捷克教育家穹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宋江发现,每次开会时,底下的手机总是响成一片,于是他宣布,今后谁开会时不关机,当月奖金泡汤。这一天,又召开了全体大会,会议进行不到五分钟,就听到一阵手机声急促地响了起来。大家伸长了脖子,幸灾乐祸地看着宋江到底是怎么样抓住手机的主人的。只见宋江全场扫视了一眼,语调威严地说:“李逵,是不是你的手机在响?”李逵面红耳赤地站起来:“是,是我的手机在响。”“那就扣发你这个月奖金吧。”“哗”底下一片惊讶,真神了,宋江怎么知道是谁呢?有不少人偷偷地关了手机。这一切被武松看在眼里,武松冷笑:谁不知道李逵是宋江的小车司机,托儿,这一定…  相似文献   

19.
托儿在室内的学习和生活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而游戏又以区域活动为主要形式。对托儿来说,区域活动空间的建构尤为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托儿知识经验的建立,还影响着托儿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建构能够吸引托儿参与、支持托儿发展的区域活动空间呢?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生而知之”的解释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生而知之”不应按字面之意据实解释,而应从修辞角度去加以解释,这是一条正确解释“生而知之”的途径。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孔子的认识论及其知识来源观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