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教材简介本内容是在学生们初步认识了计量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第二次对计量单位的认识。由于学生对计量单位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而人民币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是一样的,况且学生们又对1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及人民币已有的经验,教材在这个地方插入此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方便,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人民币,如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二、目标预设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观察、比较、概括、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强振宇 《成才之路》2014,(36):41-4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厘米”一课是小学数学“量”的教学开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些长度计量单位是非常抽象的,而且建立清晰的1厘米长度观念也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紧扣低年级的学生特点,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从教材解读、教学畅想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赵红 《成才之路》2011,(28):67-67
"认识厘米"这节课,经过几次试教,在分享着学生的精彩与快乐时,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启示。 情节一:"认识厘米"导课部分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问学生哪条长?哪条短?师:要想知道哪条线段长,可以怎么办?生:用尺子量。  相似文献   

4.
冯娟 《学子》2012,(11):36-36
一、精心预设,预约精彩特级教师刘德武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认识了1厘米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几厘米时,刘老师出示一根5厘米的红色纸条,要求学生迅速说出是几厘米。当学生齐声说出"5厘米"时,刘老师问:"同意5厘米的举手。"教室里部分学生举起了小手。刘老师又问:"不同意5厘米的举手。"另一部分学生也举起了手。“你认...  相似文献   

5.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在课的设计中,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认识厘米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它的教育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对概念作形式化的表达。更要让学生真正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空间观念。学生长度观念的形式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是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逐步形成。下面以北师大版第二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一课的教学为铡,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量一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对于刚接触面积概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面积单位是抽象的,如何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除创设充分的想象和操作活动外,  相似文献   

8.
<正>“认识米”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创设比赛情境,自然引出长度单位“米”,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米尺上“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身体尺”,从多个角度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相似文献   

9.
叶丹荷 《成才之路》2014,(12):83-83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安排学生学习了《统一长度单位》一课。“1厘米的表象如何更好地建立”讨论颇多,形成了一致的教学实施意见。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对于如何备课较之过去也有了更深的感触。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相似文献   

11.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设计思路特级教师卢专文一、导入新课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和直尺。教师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二、新课展开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认识厘米。让学生拿出直尺,教师揭示放大的米尺图,引导学生观...  相似文献   

12.
【教材解读】一、把准知识结构本单元包含“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线段”等内容,可分为计量单位中的认识厘米、米和几何知识中的认识线段两大部分。其知识结构图如下: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厘米量厘米和米的认识认识直尺认识米,建立1米的观念和用米量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线段的初步认识线段的认识量线段画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线段是学生开始接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一基本概念。长度单位依靠特定的线段来表示,量线段的长和画一定…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远程研修的学习中看到一位教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一课(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下面是这位教师执教这节课前后两次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很快就由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拿出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就是大量的测量练习。(用时6分钟)教学过程(二):让学生经历这样几个步骤:(1)用拇指和食指卡住小棒的两端拿起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横着看、竖着看;换只手再比比。  相似文献   

14.
【教材及学情分析】在浙教版新思维教材中,《认识毫米、分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用尺度量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学生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是部分学生也有所了解。对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学习,教材强调学生的直观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数一数、量一量、找一找,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5.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7.
[课前思考]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第二,测量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的生活事件在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并不常见,当我们让孩子举出生活中用到毫米的例子时,不少孩子很茫然,似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物体需要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来测量,那么学习毫米有用吗?该如何让孩子感知毫米产生的必要性?第三,像毫米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所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1毫米的观念?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经历毫米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毫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数出计量单位的个数,把握度量的核心要素,形成并巩固测量技能:通过感知与想象,建立1毫米的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持续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包含“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线段”等内容,可分为计量单位中的认识厘米、米和几何知识中的认识线段两大部分。其知识结构图如下。  相似文献   

19.
[案例1]   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成都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不好计量,数字太大了."此时,我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回味无穷.   ……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前思:"认识厘米"是学生初步学习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具备"物体长短比较"的初步经验,但由于积累的表象不够丰富,使得学生对厘米的概念不能有效建构,对长度单位的应用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让学生既能够经历生动的课堂探索,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数学体验,这是我在教学中重要思考的问题。教材在第一个环节中安排"量一量课桌有多长"的活动,最初我按照教材试教,结果发现当提问"你用什么办法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用尺子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