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戏剧一直以曲为本,坚持戏剧的抒情作用,忽视其叙事性。随着研究深入,针对中国传统戏剧叙事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戏剧中抒情重于叙事的原因,进而分析传统戏剧叙事的方法和形式,同时与西方戏剧传统叙事方法进行对比,凸显中国传统戏剧叙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戏剧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出版,将中国戏剧搬上了研究的舞台。王国维、吴梅、周贻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戏剧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历代学者重视戏剧的文学性,使得王国维的重文学的治学之法成为主流。进入21世纪,学者们又提出了关于建设完整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的思想构架,戏剧研究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目标,本文在总结前人对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性、艺术性、民族性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发现传统戏剧理论建设研究的不足之处,努力探索传统戏剧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从表面上看,实验戏剧是对中国现代戏剧传统的反叛和否定.但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实验戏剧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某些传统.如现实主义,民族化和大众化等传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对中国传统戏曲非常重视,并且从假定性、剧场性和综合性三方面向其吸取丰富的营养,但是这种回归传统的做法并不是复古,而是站在戏剧观念现代化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回归传统语境,认识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精神、艺术骨骼.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戏剧不刻意追求结构、规模,所谓写意、表现与再现的不同,正在于它可以以其自身艺术基本精神、艺术骨骼为基础,专心处理戏剧的内在诸元素,从而达成完善的综合,在任何可能的体段内,抒情写意.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骨骼由戏、歌、舞结构而成,其艺术精神凭此传达.  相似文献   

6.
进入消费时代后,中国传统戏剧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为了适应大众化、消费时代的市场化,中国传统戏剧不断地做着"与时俱进"的努力。在主题内容、艺术手法和舞台设计等诸方面都发生着变化,然而中国传统戏剧的自身特点又决定了追求现代化必须以其内在艺术特质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社戏》中曾谈到在北京去看京戏的两次受窘的情形,并且从那时起自己就和中国戏剧告了别严但是,鲁迅从小喜爱传统的民间戏曲,后来他在教育部分管社会教育司的工作,戏剧是他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了解戏剧剧目,审阅剧本,甚至派人去看戏、调查戏剧演出情况等。鲁迅不能不关心中国戏剧的建设和发展,他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创造和改进曾有过极为精辟的见解户而在鲁迅感情积淀的深处,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极为真挚的审美意蕴。所以,从1922年写《社戏》,1933年写《二丑艺术》,1934年写《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直到1936年逝世…  相似文献   

8.
1869年到1875年,一种新的戏剧形式逐渐在秘鲁首都出现,只是当时还没有在利马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中国移民为其赋予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并让这个南美国家对它产生了兴趣。本文依托诸多出版于十九和二十世纪的利马报刊档案,以异质文化研究者对中国戏剧的阐释和误解为主体,针对中国传统戏剧在西语国家的传播和接受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世界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知识,并积极地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他的两部代表性戏剧—《高加索灰阑记》和《四川好人》,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主题构思和表演方法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的王骥德和清初的李渔继承了汤显祖、沈璟以来中国戏剧理论的优秀传统,既认真总结了以往的艺术经验,又针对当时戏剧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案,广泛涉及到戏剧的音乐、曲辞、宾白、结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使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