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数句的解说,本来没有什么争议。因为它并无费解之处,行文也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载《〈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一解》(以下简称《一解》)一文,对这几句话提出了新的解说:以为“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是“担心他不能完成,而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的意思。《一解》还对原来通行的解说  相似文献   

2.
丰乐亭游春     
红树青山日欲料(xi6),长郊春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玲落花。〔解说」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丰乐亭游春》共3首,这是第三首,写恋春之情。西斜的无.太阳映照着青山红树,一片绚丽。郊外,芳草碧绿,无边际。游春的人在亭前来来往往,踩踏落花,不愿离去。丰乐亭游春@欧阳修!宋~~  相似文献   

3.
《自题小像》是鲁迅青年时代的一篇重要诗作。鲁迅的老朋友许寿裳曾在《怀旧》一文中说 :民元前九年 (一九○三年 )他二十三岁 ,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以后对这首诗的解说 ,存在着较多的争议。笔者重学这首诗及有关分析文章后 ,想略谈一二。一关于诗的写作年份和地点。对此意见不同 ,那么对整首诗的理解就会相去甚远。概括说来 ,年份方面的意见 ,从一九○一年到一九○四年都有 ,以一九○三年较多。地点方面 ,主要有东京说、南京说等。我认为 ,《自题小像》…  相似文献   

4.
王维在凉州创作了六首诗,《双黄鹊歌送别》、《凉州郊外游望》、《使至塞上》、《出塞作》、《凉州赛神》和《灵云池送从弟》。其中《双黄鹊歌送别》与《出塞作》两首诗,人们对它们的解说,颇多异词。对此,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屈原所作《九歌》,传本《楚辞》分为十一章(首),篇名与章数不合。这个问题自宋以来,即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解说。这些解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意见是存而勿论,如朱熹说:“篇名《九歌》,而实十有一章,盖不可晓,……今姑阙之,以俟知者;然非义之所急也。”(《楚辞辩证》上)由于不可晓而阙疑,态度是慎重的;但他说非义之所急,就不对了。因为这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小的问题。辩明《九歌》的章数,解决篇名与章数不合的矛盾,对于我们准确地了解《九歌》的性质与内容,了解《九歌》这种体裁——姑且称之为“九”体吧——的体制及其渊源,以及屈原所作《九歌》对后  相似文献   

6.
《枫桥夜泊》是唐诗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很多同学在小学就会背诵这首诗,但是你知道“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来龙去脉吗?不妨耐下心来,花一点儿时间,听听侯老师的解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化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说体文的文体特征为解说性、情感性和譬喻性。韩愈的说体文把这三点诠释得淋漓尽致,以"解说性"和"情感性"为主导,辅助以譬喻的论证手法,呈现出灵活的外在情貌。教师可以利用说体文的这些特点,在平时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片段时加以模仿。韩愈文集中共五篇说体文,《师说》《杂说四首》(《龙云说》《医说》《鹤说》《马说》),或写一时所感,或记一时所见,题目可大可小,行文也比较自由。一、解事说理,结构精巧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对钱起、朗士元、柳宗元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龟兔赛跑     
如何引导大班幼儿欣赏有情节的音乐呢?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我选择了根据《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而配制的主题音乐《龟兔赛跑》作为欣赏曲目。在这首乐曲中,乌龟和兔子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两个主要音乐形象交替出现和不断变化,使音乐产生了一定的故事情节,使人很容易展开联想。这就为孩子们很好地理解音乐,找到了经验上的依托。在给孩子们欣赏时,我通过技术处理,删掉了故事解说。第一次欣赏这首乐曲时,我没有告诉孩子们音乐主题。我想了解这首乐曲到底适合不适合孩子们欣赏,孩子们能否听出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他们对音乐到底能理解多少,能否随着音乐展开想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对杜牧、李商隐、姚合、许浑、马戴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以期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     
自我发了第一首诗歌《秘密至极长诗彰示的有关中国古老书籍〈易经〉所带来美学范畴的无限驳论》后。我在诗坛的地位便已然确立。并且这种状态并未下降,反而有随年数上升的趋势,即使我这诗没写一个字。他们将我抬得愈高。我便愈加贪心。虽然此诗不著一字,但占尽风流。引起了广大专家的解读。当然我事先买通了一个专家首先解读,从而发出先声,引起他人的猜测揣度,而随时势渐大,其他的专家也就不得不参与进我这首神奇作品的解说行列中了。故做注脚的人愈多,解说热潮便愈大;热潮愈大,人便愈多。这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引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期(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在这部诗歌世界里,展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关于政治风波、春耕收获、男女情爱的悲欢离合。《蒹葭》与《将仲子》就是其中的两首名篇。对这两首诗的主旨历来解说不一。关于《蒹葭》一诗,《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诗,《诗小序》认为该诗主旨是刺襄公未能用周礼,《诗沈》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时下还有人说,《蒹葭》诠释了网络爱情。而关于《将仲子》一诗,宋以前多以为是…  相似文献   

14.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15.
《诗经·王风·大车》之诗义,古今学者解说纷纭。本文综合古今有代表性的七说,从古人称谓习惯、古代车服制度、诗中约誓之辞、春秋时期婚恋状况等方面加以考察,认为七说中“征夫思妻”说最为可信,《诗序》首句所言“刺周大夫也”,乃推本之论,与《诗传孔氏传》所言“周人行役而讯其室家”的解说并不矛盾,只是说诗角度不同而已。而“序首”之下文字,恐为东汉时人附会,所谓“男女淫奔”之说,实不足凭  相似文献   

16.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线不还。这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唐诗鉴赏词典》对这首诗前两句中的三个地名,是这样解说的:“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是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清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其实,这首诗的空间概念并不复杂。所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林庚、冯阮君两先生认为这是“自青海湖经过雪山到玉门关这一道防线。”①由此看来,这两句在空间概念上是不复杂的。问题是理解这两…  相似文献   

17.
《无家别》是杜甫的著名但诗“三吏”、“三别”的最后一首,也是其中写得比较沉痛凄怆的一篇。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安》写无丁,《潼关》写防御,《石壕》写遣妪,《新婚》写怨旷之夫妻,《垂老》痛阵亡之子孙,而这首诗写的则是归来无家,别亦无家的情事。诗题同前五首一样,也是诗人从现实生活出发,“即事名篇”,自拟的新题。顾名思义,既名为别,就应有告别的对象。《新婚》是新娘向将上前线的新郎誓别,《垂老》是老翁向老妻诀别。独这篇没有告别的对象,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士兵的自言自语。浦起龙谓:“似自语,亦似语客。”其实是自己向自己告别,仿佛对苍天倾吐着自己无家可别的悲哀。但这罕见而简短的告别词却概括了天宝乱后唐代社会衰损败落的景象:  相似文献   

18.
刘长卿的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仅仅20字,却造就了解读,索解一类文字不下三两万言,这一方面固然可以说明这首诗之好之耐人读,而另一方面它也是读者见仁见智之所至.近又读到《名作欣赏》1998年第6期金志仁先生之《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索解》(下简称《索解》),竟也引发了笔者对这首诗解读的意趣,姑试为解读.  相似文献   

19.
李绅是一位重要诗人,可说有两点理由:第一,《悯农二首》确是杰作,短小精悍,以四两搏千斤.虽没有收入最通行的选本《唐诗三百首》之类,仍照样不胫而走,家喻户晓,可谓流传千古,与世长存.纵然这可能出于聂夷中之手(《全唐诗》十函一册聂夷中《田家二首》“锄禾日当午”四句下注云“此篇一作李绅诗”),但另一首的著作权并无疑问.其社会效应为李杜苏黄诸家所不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的重新解读,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