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禹会涂山”与“禹会会稽”实为一事,大禹会盟万国诸侯祭祀群神的涂山即是今巢湖涂山。涂山会盟是万国盛会,是大联盟时代前所未有的一次政治盛会,它以会盟的形式,确定了大禹的政治威权,重构与强化了以帝舜与大禹为核心的大联盟的政治秩序,扩大了大联盟长的权力疆域,实际上以划九州、朝万国、贡方物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治联合体,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心理基础,此可谓发大一统国家之滥觞。  相似文献   

2.
政治本身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权力运作、政治家的形象,都表现出美学精神。政治美学的奥秘在于使心灵形态化为“意识形态”,让权力成为魅力。让“治理”深入“心理”,以美为目的,建构人类社会良好的秩序感。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络为特征的信息社会正在形成,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不可避免的会对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结政治权力带来变化.因此分别从政治权力与互联网络入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政府正确引导和发展互联网络,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并及时应对互联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积极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秩序是人类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良好的秩序是社会起性速行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一定的秩序需要政治权力来建构和维持,但政治权力解决的是政治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政治秩序要持久存在.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合法性基础,即建立政治权威。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学者对合法性基础理论的阐述,认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存在于这三个层面;意识形态的规训性、政治过程的守法性和政治产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美好政治生活的有序展开和智性建构,既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指引,也需要共同体成员的理性参与。作为政治共同体重要群体,青年有自身的特点。青年的政治参与制约共同体结构和秩序的稳定,影响共同体的发展与走向。美好政治生活建构,需要青年与政治共同体有机结合并产生良性互动。具体来说,公共政治生活的稳定有序开展,需要加强对青年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需要青年主体的理性有效参与;政治文明的建设,需要培养以政治为业的青年专业人才,提供政治科学的智库支持;美好政治生活的建设,需要青年群体积极投身相关实践活动,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6.
拉克劳与墨菲认为认同政治学不是研究政治是什么,而是关注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与条件.寻找进行颠覆与建构政治空间的新途径。因此,后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定义为,既是社会构造物的建构,同时也是社会构造物的颠覆。这一定义排斥了政治是社会的一个领域的观点,强调政治的建构作用.突出政治的优先性,把政治提升到本体论的地位,政治成为建构社会的主要因素。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去经济化”,在人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中,突出人的能动性作用,排除了社会客观结构对政治能动性的制约作用,否定了政治活动得以产生的客观性基础,把政治活动看成是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制约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以基层政权建设为主要手段构筑起了国家政治权力体系。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家政治权力在与地方政治力量互动中经过了复杂多变的博弈,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地完成了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建构。当下,对于这一历史时期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的研究还有待提升,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对新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研究从宏观层面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层含义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转换。对我国而言,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从原来的国家与政治社会关系模式向国家与经济社会关系模式转换。随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的政治系统必须相应进行调适,其核心问题是处于政治系统核心地位的执政党在新的执政理念指标下,实现执政方式的改变;培育和增强社会与政治系统的“边界”的功能,发展界于社会与政治系统之间的组织体;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国家化为政治系统调适的突破口;进一步调整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建立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咨询机关的体制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小说叙述模式中.存在着革命权力秩序与性别权力秩序相互纠缠的现象。本论文从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革命女性的形象书写入手,通过对情爱关系中的性别政治、革命女性的浪漫之爱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美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对革命女性的情爱心理中同情即爱的情爱特质的分析出发,试图呈现革命女性性别在政治权力秩序转化为情感秩序时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建构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智能算法正在重塑传统的话语生成与传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话语主体的行为与价值引导产生权力效应.在此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意义流失、话语场域离散、话语认同消解的困境,因此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传播机制的新特点,从话语引导的权力效应、话语空间的多...  相似文献   

11.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二元论"忽视了政治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大学治理的实践必须关注政治力量。学术、行政和政治共同构成了大学治理的三个关键要素。通过对三要素的模型化考察,本文建构了大学治理的三大模型:学术治理模型、行政治理模型和政治治理模型。通过对模型中权力大小的讨论,理论化出了模式1至模式6六种"理想类型"。中国大学治理要着力克服理论模型中的缺陷,要系统认识三边权力关系,构建基于三权协调的权变大学治理观;检讨权力主体与权力关系调节的人性假设,建立克服人性弱点的约束机制;推进大学纪律建设,完善大学治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文艺学习》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建构起当代人对文学的修辞认知与想象。从人称上看,"我"和"我们"既描述自我与外部的对话关系,又是个体与群体的权力较量,参与了新中国"工农兵"群像的塑造;从时空上看,创作者惯于借助各种"节日"政治符号,采用"现在-过去-将来"文本修辞结构,以及通过"荒野"、"车间"、"家庭"等空间类型的叙述,建构起人物的阶级属性与语篇的政治隐喻。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欧洲,主权观念的诞生伴随着国家建构的空间转向,从物理空间、法理空间到表象空间,领土型国家是在内外两个维度上构建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同帝国、教会、领主与其他主权间的关系,还要借助地理性的权力机制将国土空间及其秩序安排予以定型。对于这种国家空间化和主权领土化的现象,传统学界通常将其归因于自上而下的结构转型。然而,无论是物质意义上的边界封闭,还是法理层面的权利论证,都是经由一系列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而成。以近代法国为案例,领土性国家的诞生体现在边界划定、国土整合、空间治理与文化表象等各个方面,而梳理这些微观层面的现象和传统,对于理解近代的地缘政治文化,反思当下全球的领土性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民族国家世俗化的凸显是与世俗秩序的自我证成相伴随的一个历史过程,即世俗性要素突破传统宗教之限制而逐渐由人的心智层面扩及法权、政治等制度层面。在基督教二元政治结构下,个人通过"灵魂得救"获得了一种超越主义的精神自由,通过对上帝的信仰确立了个体的最终价值,导致个体能够摆脱世俗羁绊,并对世俗权力采取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价值审判。基督教政治观以超世俗秩序来论证世俗秩序的正当性,而近代政治的特征是将政治共同体从上帝那里斩断,从其本身来探讨世俗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论政治结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结构分化是政治系统面对环境变化的挑战,在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离异,产生新的政治实体和关系形式,新旧部分的功能不断专门化的过程。政治结构分化是政治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作为政治系统在结构上的深层变迁,它伴生有许多独特的现象。市场经济的生产与发展、社会结构的分化、政治参与与扩大、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共同推动着政治结构分化过程。政治结构分化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促进政治民主化、政府高效化以及保持政治系统的动态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稳定是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秩序。社会稳定取决于各种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本文试图从政治学理论的角度对社会稳定进行一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分析。文章主要从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发展四个方面阐释了他们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类政治的根脉,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尚处于动物世界的时代。灵长类动物祖先,过着一种竞争性的群居生活,形成了一种以支配—服从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群体秩序之形成,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作为个体的生存诉求与作为群体的稳定秩序,构成了群居动物的必然生存境遇。支配—服从等级结构必然伴随权力斗争与权力更替。群居动物权力斗争的目的,在于取得支配权。支配权能够带来物质利益、优越感及性特权。权力野心,是一种政治本能。群体成员之所以会服从是因为恐惧、利益或忍辱负重。支配者必须获得群体成员的拥护和支持,必须掌握灵活的政治技艺,包括将人类视为"政治美德"的东西作为一种"政治策略",以便争取群体成员的最大支持并打击竞争对手。智人时代开启了"人类政治"的历史阶段。智人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能够通过"虚构"故事来实现群体秩序的稳定。人类历史就是一场围绕着支配—服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依据各种虚构故事而展开的权力博弈。人类政治思想史,实则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围绕政治问题而"层累地"虚构各种故事的历史。以支配—服从为核心的社会秩序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无可逃避的宿命。  相似文献   

18.
政治生活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中心,相应地,政治权力安排影响社会各领域,罗马法律人格制度的构造亦不例外。罗马法中法律人格制度的构造是由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政治结构决定的,这种制度并非来源于个人的伦理尊严,而是家庭的政治地位。与现代民法中的个人属性不同,罗马法中的人格具有团体属性。  相似文献   

19.
刘超伟  何平 《钦州学院学报》2013,28(7):70-73,100
权威就是人们对某种权力所给予发自内心的服从和支持,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政治秩序是人们通过组织政府、建立国家、制定法律等手段所渴望实现的一种社会有序状态。权威产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它和政治秩序也有着紧密地联系。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可看出权威产生的方式对维护政治秩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性政治"指的是两性之间表现出的支配与从属、控制与服从等权力结构关系,而这种权力结构关系主要表现为男性对女性进行的单方面的支配与控制。本文以凯特?米利特所著《性政治》为主要理论支撑,结合波伏娃、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其他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对当代小说家苏童的代表作品之一《妻妾成群》中的"性政治"的各种成因、表现及其后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