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沈从文的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湘西人古朴、纯真、强悍的人性美,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有益于人们健全人格的塑造。而沈从文散文的生命意识,对人们精神品格的塑造也具有指导意义。沈从文的散文体现了对生命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2.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吉登斯所说的“断裂”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明的代价”。韦伯则认为现代艺术(包括文学)具有对这种后果进行“救赎”的功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正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和健康自然的生命的揭示,来达到对他的都市小说中暴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的进行“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吉登斯所说的“断裂”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明的代价”。韦伯则认为现代艺术(包括文学)具有对这种后果进行“救赎”的功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正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和健康自然的生命的揭示,来达到对他的都市小说中暴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书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书信研究开拓了沈从文研究的新领地,同时可能成为未来沈从文研究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生长点。其中作家关系、文学价值、学术价值等应是该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时,应从文本细读出发,整体观照,同时参阅他人的文字材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清理旧物,偶尔发现了近30年前沈从文先生回复我的两封书信,信中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但都隐含着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有可能为一般读者所不能洞察.作为受信人,我有必要进行一番诠释,以期为文坛多少留存一点史料.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对自己在都市中的定位从自卑的“乡下人”转变为自傲的“乡下人”,在这一变化中,他以“乡下人”的文化定位和湘西世界为救赎对象,完成都市创伤的治愈。在治愈都市创伤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以诉说“双重苦闷”表达置身都市的隔膜与痛苦,以对都市的尖锐批判和湘西的无限怀念来对抗他的自卑心理。但是他对于都市的批判却因其创伤体验缺乏理性,对于湘西世界的怀念也存在因记忆的选择和重组而过度美化湘西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启蒙语境下,男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为妇女解放设计了一条简单而快捷的拯救之路——恋爱拯救。当女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面前痛苦不堪又无力反抗时,会出现一位男性角色,以爱情的力量帮她们克服困难,走上独立自主的新生活。从显在文本看,恋爱拯救是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有效途径,但从作家创作时的心态、社会背景以及作品的叙述模式与角度来看,其中隐藏着浓重的性别意识。男性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拯救,实质上是对处在现实矛盾中无法自拔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0.
《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被誉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励志影片之一,是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一部蕴涵人生哲理的警示之作。影片以诸多成功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极富哲学和宗教意味的故事,宣扬主人公在腐败的司法体制下追寻自由、自我救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善写悲剧的作家,其悲剧有着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这主要缘于他对个体存在的理性与情感矛盾有充分的体验以及他对有限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冲突有充分的认识,这成就了他悲剧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苗族特有的社会风俗文化使女性的悲剧命运戏剧化;女性的集体无意识使其失去了自主、独立;沈从文的性别无意识中男权思想再次将女性拒之自尊、自立门外。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作品,读者从中透视出的不单是人性美,人情美的书写,还有他心灵深处内隐的孤独和苦痛.本文试图以《边城》主人公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及其透彻心骨的孤独,来探视作者孤独的人生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滇八年,家国和个人巨大的变动使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充满对生命的思考,这些抽象又具象的存在,成为他40年代小说、散文创作的"新变",本文立足沈从文在昆明八年的写作,并以未完成的中篇《断虹》为例,探讨小说中的云南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对沈从文创作风格的影响,而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留下的独特样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是一个多种形象的复合体:是患病者,是怀疑者,是发现者,也是批判者。与狂人形象所具有的丰富内涵相一致,小说也同样有着深厚的主题意蕴,其中饱含着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交织,绝望而又反抗绝望的倔强与坚持。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成功抒写,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心理因素: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复杂置换、隐秘都市知识分子理想的追求、超然的童年经验与混沌的童心视角。重新梳理、探源,挖掘这三个因素与文本创作直接的内在联系,可以发现沈从文社会理想实现的同时其批判性眼光和独特创作个性也随之消弭。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在平和冲淡下隐伏着悲剧意蕴。早期作品仅有一种淡淡的哀戚,后来逐渐变得十分鲜明。喜剧成分和悲剧因素相互交织,使悲剧意识得到彰显。普通人的生活悲剧展现不同的悲剧形态,既有社会悲剧,也有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在悲剧艺术的表现上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他通过其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建构了其独具特色的伦理观,这种伦理观的基本内容是:以生命神性作为道德的本质,将宽容的爱作为伦理调节的根本规范,将和谐视为人生的最终意义和最高目的。沈从文的伦理观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不能够与时俱进的不足,因而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民俗对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民俗具有物质条件和明显的活动方式,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社会现象,因此成了识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化在文学创作上更是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实践证明,文学作品里这个特点表现得愈丰富,愈鲜明,就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且作品愈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愈容易成为世界的。作家沈从文的作品即洋溢着其独特而又浓郁的民俗描写特色。  相似文献   

20.
身体话语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沈从文笔下的身体话语呈现出多种形态,这些身体话语共同参与了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建构,既有“五四”身体话语的启蒙性,又独具反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