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组织社会局救济物资保管委员会我对时局的看法,自徐蚌(淮海)会战结束以后,即认定国民党非失败不可。其原因,在于抗战胜利以来,彼辈之所作所为,已完全丧失民心。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俱告失败。有三民主义之名,无三民主义之实。而中国共产党奉行新民主主义方策,确为一股新兴力量。故我于就南京市社会局长之前,即通过在沪从事中共地下工作的内弟祁式潜的关系,拟与中共地下工作同志建立联系,以策万全。并认定从事社会救济事业,力图为民众做些好事,是没有错的。时内弟答应转知中共有关方面,与我联系。惟时至二月,尚未有人来联系,故又趁内…  相似文献   

2.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夏,我回到阔别十年的南京,任社会部社会行政计划委员兼社会福利司帮办(副司长,叙简任四级),主要工作是协助司长张鸿钧兄办理各项社会福利之设计与推广事宜。至翌年初,社会部增设社会救济司,我转任该司司长(简任三级),主持全国难民救济事务。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底,新任南京市长胜杰邀请我担任京市社会局长(阶级与司长同),主要工作仍为社会救济。关于社会部及其同仁国民政府社会部为全国最高社会行政事务机关。溯本清源,其前身为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抗战2初,经临全大会议决,易名社会部,仍隶…  相似文献   

3.
张列 《湖北档案》2004,(10):29-29
杨慕兰,一位64岁的老太太,面对着50年前自己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和报道自己事迹的档案资料,哭了。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19日,中国外交部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开放了一些原本是绝密的外交档案;7月,外交部再次添加了已解密的日内瓦会议等档案。 虽然开放的年限只是从1949年到1955年,但开放的意义超过了档案内容本身  相似文献   

5.
会考府成立于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至雍正三年八月裁撤,存世不足三年。由于它具有准驳一切钱粮奏销事务大权,且由权位最重的怡亲王允祥、吏部尚书隆科多、大学士白潢、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轼任总理事务王、大臣,因此引起了清史研究者的特别关注。 馆藏会考府全宗档案共有115件,其中满文档案32件,其余为满汉合璧档案,现将汉文档案全部刊布,供研究参考。 ——编选者 王道瑞  相似文献   

6.
进入8月,全国媒体开始聚焦同一个主题: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60年,正是一个甲子,曾经是血与火的历史在不知不觉中被岁月风干成了文字和图片,历史似乎离我们 遥远了。于是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触摸历史的纹理。在史料的查阅中、在见证者的口述里、在当 年的镜头下、在事件的发生地,人们一点一滴地感受着逝去年代的气息。 还原历史真相,这正是突显档案作用的难得良机。在这次全国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中,“档案馆”三个字频 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举办展览、出版汇编、提供史料、协助拍片……像以往一样,档案部门积极地配合着有 关部门的宣传工作。可喜的是,这一次业内同仁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辅助”的层面上,人们看到,在探询历史 真相的研究者队伍里,出现了越来越多档案工作者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李英 《云南档案》2006,(3):16-16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我们的档案工作不就是这美丽的绿叶吗?绿叶是平凡的,她没有牡丹的艳丽、冬梅的高傲,但却在平凡中蕴蓄着伟大,于无声处成就了非凡。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洲,不知有多少片绿叶为之付出,奉献了自已宝贵的青春。也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有了兰台的存在而重获新生,找回了属于自已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8.
晓章 《北京档案》2004,(11):12-14
10月28日,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主办的"走进记忆之门--中国档案珍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开幕,这次推出的100多件档案珍品,分别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20多个国家档案馆.展览按时间顺序分为25个部分,从唐代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直到民国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200余年,所展出的档案珍品,有相当部分是首次向社会公开展出,件件堪称无价之宝,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海外寻宝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9年往前数的100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是中国被迫开放的历史。在炮舰的引导下,外国军队来了,传教士来了,商人来了……1949年,他们又被迫走了,之前他们拿走了大量不该拿走的东西,包括千万两白银和千万卷文献,他们也带走了许多记载了他们在华活动的记录,带走了他们在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10.
北京 1月 2 0日电 (记者常爱玲李萱娜 ) 2 0 0 4年初 ,近万份记载新中国建国伊始外交活动的珍贵档案向社会开放。—“这些档案是外交部于 194 9年至 1955年间形成的 ,主要反映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外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其中许多以前是绝密的 ,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 ,”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廉正保对记者说。消息一公布 ,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就电话不断。“第一位来查询、调阅档案的是社科院的一位研究人员 ,他对中苏关系很有研究 ,”外交部档案馆鉴定开放处处长张素林说。媒体记者更是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张素林说 ,除北京当地媒体外 ,借阅处已经…  相似文献   

11.
《档案与史学》2000,(2):13-18
第三章 本行成立之由来 民国四年四月十七日,在上海宁波路八号,有七位而实际上只有四人——他们当时在金融界地位如何,时过境迁,我不敢说——现在却都是商界的重要人物,如李馥荪先生,并代表徐英卿先生,庄得之先生,陈光甫先生,还有一位代表楼映斋,施再春先生,在那里静悄悄的开圆桌会议,(注一)那圆桌会议的结果,有五百万元的资本,二百七十五万元的公积,一千三百多个职员,四十余处的分支行,一万四千余万的存款,占今日全国银行界中数一数二地位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便呱呱坠地了.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史学》1998,(3):29-33
《大美晚报》是美国侨民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前身为《大晚报》(Evening News),后改名Shanghai Evening Post,于1929年发刊,报馆设于爱多亚路21号.  相似文献   

13.
从1946年5月中央大学由重庆复员回南京,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军、警、宪、特在中大共进行了四次逮捕。1947年“5.20”时,风传国民党要到中大抓人,但最终没有成为事实,只是在珠江路口打伤了七十多位同学,没有一人死亡。国民党第一次抓中大的同学,是1948年7月在上新河途中抓朱成学、华彬清、李飞三人。国民党第二次到中大抓人是1948年8月19日到20日,在校门口派特务点线,由宪兵在校外逮捕,也派有校外特务进人学生宿舍区对要逮捕的对象进行盯梢,但没有在学生宿舍区中抓人。关于这两次逮捕,我在上次的补正中已写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4.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二十年史初稿(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之有储蓄 ,虽不自本行开始 ,而努力于储蓄业务 ,则确由本行首开其端。当时其他机关 ,虽亦有收受储蓄款项者 ,规模是大多很狭小的。较盛行者 ,为外商所设之储蓄会而已。储蓄自经本行提倡 ,各行纷纷继起 ,甚至钱业亦收储款 ,面目顿改 ,大异昔日。民国七年 ,本行改储蓄为专处 ,另拨资本 ,与商业部划分清楚 ,为会计独立的准备。首任经理者为朱成章先生 ,赵汉生、范季美、卓镛诗先生 ,先后继之 ,经过逐年的改革 ,组织上当然是益臻完密。民国十九年 ,资本额为五十万元 ,公积金五十万元 ,又另提现金准备五十五万元 ,为储户的保障。至于各地分行…  相似文献   

15.
《档案与史学》2000,(4):12-18
民国八年 ,总行派华栋臣先生至济南 ,设分理处于纬四路 ,原为试办性质 ,范围甚小。九年 ,迁至经二路后 ,业务稍见进展。十六年春 ,时局骤变 ,省当局勒借款项 ,迫胁不已 ,遂毅然停业 ,甚至撤销行屋 ,以避其锋。十八年 ,大局稍定 ,另勘行址于经二路 ,筹备复业。十九年 ,改称支行。二十年 ,又改分行。综此十年中 ,在十六年以前 ,为济行草创时代 ,十九年后 ,始入发展时代 ,中间迭经风波 ,应付不易。济行经理为龚祥麟先生。天津分行 ,已有十三年的历史。民国九年 ,由杨子和先生筹备成立办事处。民国十二年 ,市上渐知有上海银行 ,除代理收支外 ,兼…  相似文献   

16.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二十年史初稿(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与史学》2000,(6):3-9
二十年前办银行的人,固然不可说是全无学识,然而内部办事的,却只是一知半解,人才的缺乏,是比较现在更甚。所以在本行营业开始后的第二年——民国五年——陈光甫先生已预料到将来业务发展后的困难,未雨绸缪,在这一年下期的盈余项下,提出了九百元,接着民国六年又提出五百元,七八两年,各提一千元,以为将来训练银行专门人才的经费,所谓“工作须从下层做起。”本行的业务,渐渐的扩大,六个月的训练,期限是很短促,又有些应付不下了。民国十八年,为一劳永逸计,把实习学校,改为银行传习所,以养成专门银行人才为宗旨,俾毕业后,得投身银行界,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档案与史学》2000,(1):16-22
以“服务社会”为行训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是旧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由于总经理陈光甫经营有方,该行发展极为迅速,经济实力雄厚。同时,该行的管理运作、制度建设和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也颇有值得研究之处。1932年,上海银行委托宋春舫编撰行史,宋根据银行档案及当事人口述,二年后完成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二十年史初稿》,对上述情况均有论述,但不知何故一直未曾出版。该书稿共分序及二十年前的中国、二十年前的上海金融市场、本行成立之由来、本行发展之经过、本行和环境奋斗之事实、本行的文化事业、世界经济之解剖与本行未…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与史学》2000,(5):14-19
至于在军阀时代 ,政府失信 ,更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上海造币厂借款和交通部车辆借款 ,便是两个极好的例子。上海造币厂的设立 ,是由上海银行公会提议的 ,因在政局变动的时候 ,交通阻塞 ,洋厘往往飞涨 ,各省造币厂 ,有利则铸 ,无利则停铸 ,早已失却了调剂金融的功能 ,所以加设新厂 ,是一件急不容缓的事。此外还有一更重大的原因 ,即是废两改元 ,可以为将来统一全国币制的张本 ,所以对于国币成色、型式、公差、铸造制度、全厂组织种种 ,上海银行公会建议的时候 ,有极精密的计划。上海银行公会会员银行十六家发起认募上海造币厂特种国库券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