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拍摄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我们常说,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就是指他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观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拍摄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那么,怎样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要想增强新闻敏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一谈起好新闻,大家往往想到重大典型或突发性的新闻,诚然写好这类新闻获奖的机会较多,但这并不是每个新闻记者都能遇到的。对于多数记者而言,好新闻更多地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笔者从事新闻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每年均有作品获取新闻奖,而每件获奖作品题材都够不上“重大典型”,也沾不上“突发性”的光,平常得再也平常不过。所以,笔者认为好新闻多在平凡之中,关键是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去采访、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写作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无时无处不在,作为一名记者获得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必须深入第一线去寻…  相似文献   

4.
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脚底板下出新闻”,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没错;但记者仅有“跑”的功夫还远远不够。要在跑中发现新闻,捕捉住新闻,心中必须有大局。心中有大局,眼中才有新闻。否则,只能任由新闻从眼皮底下滑过,却抱怨“我那里总是没新闻”。有了大局意识,即便是“新闻贫矿”也能开采出源源不断的好新闻。记者的大局意识往往决定其发现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法新闻记者,如何从有限的新闻素材中挖出“好新闻”,记者从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做到事事留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一条新闻线索剥离出事件的本质,那么“好新闻”往往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6.
地方报记者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意即新闻视野较窄,似乎也言之有理。但若以此为理由说写不出“好新闻”,就未免有些夸大。我认为,地市报记者完全可以克服这个局限,写出有份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好新闻”来。当然,“好新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记者花大力气...  相似文献   

7.
新闻圈里往往有这样两类记者:一类是有着用不完的线索、写不完的新闻,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好新闻的“富记者”;另一类是经常为找不到线索、题材而发愁,甚至“身在宝山不识宝”,还抱怨自己所跑的区域和口子不出新闻的“穷记者”。他们之间的“贫富差别”其实就在于“新闻敏感”的强弱。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8.
<正>报道一个普通庆祝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是工作中的常态,做起来易如反掌。然而,想在一般化报道的背后,再捕捉挖掘到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好新闻”,揭示其社会意义,实则是一件难事,它不仅考验记者的责任心,也考验记者发现判断和采写“好新闻”的能力;它不仅需要记者具备新闻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也需要记者为一则好的新闻题材迸发出一股新闻激情,以及不厌劳累采访的吃苦耐劳精神。回忆荣获广东新闻奖作品——《圆了60年的报恩心愿》一文的采编经过,我们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9.
李玫 《新闻知识》2001,(Z1):32-33
新闻记者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用心写出来的稿件有较高的“命中率”。从自己做记者的体会看,只有好新闻才能拥有这样的幸运。尽管一篇好新闻的诞生,需要许多“天时、地利、人和”等成全的条件,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在于记者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对事物入木三分的洞察力。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有人将良好的综合素质比作新闻记者“飞翔的翅膀”。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规律“长袖善舞”的作用下,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各种新闻事实千姿百态,良莠相参。为此,要从各类复杂的现象中抓到一条真正的“活鱼”,并将它写成一篇好新闻,较…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是一个没有作息时间表的职业.只有每时每刻绷紧着神经.才能及时捕捉随时随地发生的好新闻。因此,做记者特别是做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锐化自己的“新闻眼”、“新闻鼻”,学会“全天候”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晚报好新闻奖、华北晚报好新闻奖和山西好新闻奖。作为一名记者,谁都想出新闻精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我认为,好新闻是记者厚积而薄发,吃透“上头”和“下头”, 用心思考、用心观察、用心采写而来的。现结合我的从业经验,粗浅谈些采写好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闻采写也是这样,同一个新闻事件因不同的视角,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从“三贴近”要求出发,可以使记者发现并捕捉住独特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典型事实与细节,从“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写出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记者要有一双"新闻眼",要善于发现新闻,尤其是要善于抓住好新闻。同样,编辑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辨别真假,识别优劣,当好伯乐,发现好新闻,使好新闻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5.
记者要增强自身的新闻发现力,主动出击,挖掘和利用好新闻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新闻资源的价值,采写出群众爱看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6.
好新闻年年评,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有的报纸每年上的好新闻多、档次也高,而有的报纸却上的少、档次也低?为什么有的记者、通讯员几乎岁岁都有好作品获奖,而有的记者、通讯员却与好新闻“无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深思。5月上旬,我有幸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好新闻评选活动,受益匪浅。最近,我又对评选上的113篇好新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深深感到:这些好新闻来之不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深入”才出好文章“评上一两篇好新闻,有啥了不起,我要是碰上了好的机遇,照样写得…  相似文献   

17.
写出更多好新闻,是每一名财经记者的梦想。从笔者多年的新闻实践看,相对而言,“小中见大”的作品获奖的可能性较高。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好“大”“小”辩证法,既是财经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斩获好新闻奖项的法宝。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记者要有一双"新闻眼",要善于发现新闻,尤其是要善于抓住好新闻。同样,编辑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辨别真假,识别优劣,当好伯乐,发现好新闻,使好新闻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9.
各种名目的“评好新闻”这两年不断涌现,令人眼花。什么水利好新闻、气象好新闻、土地管理好新闻、教育好新闻……要是开列个单子,够您瞧几分钟的。各行各业都搞起好新闻评选,利乎?弊乎?各行各业重视新闻工作,岂不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好新闻”?新闻界对此还终日争论不休,政府其他不从事新闻工作的官员们能担负起评好新闻的重任?难免让人生疑。难道真如那句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吗?有人不客气地注释:什么是“行业好新闻”?就是经常为某部门说说好话,为其扬扬知名度的就是好新闻。你写篇秕评稿试试看,即使批评到“点子”上,你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评不上好新闻。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放话:“我们评×××记者的稿子为×等  相似文献   

20.
好新闻说来就来: 饭桌上听到美飞行员寻50年前救命 恩人的事 好新闻的出现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没有什么“可预见性”可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新闻,第一反应应该是“抢”,否则,好新闻可能会擦身而过。 我从1981年开始写新闻,1984年调入杭州日报。10多年来我当过农村部记者、群工部记者、政法部记者,1992年10月调入文汇报,成了驻地记者。多元化的新闻采访线路使我有机会交了一大批对新闻感兴趣的朋友。他们知道我的电话,经常到我家串门,带给我无穷的新闻线索。当然,我自己也无时无刻地在寻找新闻线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线索,我的第一反应是掂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