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氧化氮与运动疲劳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氧化氮(NO)是一种自由基,也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信使分子,其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本文主要从NO对肌肉的外周机制和大脑的中枢机制两方面对运动性疲劳进行阐述,探讨了NO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系,并展望了其在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溯源至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19世纪末,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1927年,亨德森(LawrenceJ.Henderson)创建的最旱专门用于体育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即为运动疲劳实验室(HarvardFatigueLaboratory)。1个多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及其消除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从能量供应,代谢产物堆积。神经内分泌调节和肌肉收缩等多方面探讨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于人们认识疲劳、消除疲劳进而提高训练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证实,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由于运动导致的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生理学现…  相似文献   

3.
消除运动性疲劳常用中药的筛选与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今文献中消除运动性疲劳的183首方剂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筛选出常用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15味,并对其药物功用及消除疲劳的机理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对运动性疲劳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竞技体育中,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消除运动训练所引起的疲劳,迅速恢复体能之重要性已日益显露出来。鉴于游泳、田径均属于体能类运动项目,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及肌肉系统的疲劳易于产生。我们对本省这两个项目的12名准备参加“七运会”的运动员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医务监督,以求尽早对运动员的疲劳程度作出诊断并加以消除。医务监督方法选择心电图,心血管功能以及肌肉硬度测试。对心血管系统及肌肉系统的机能进行评定。以体外反搏消除运动性疲劳。结果表明,体外反搏后运动员的心血管功能有明显改善。运动训练后升高的肌肉硬度明显下降。运动员周身感觉轻松,疲劳感减少或消失。且凡经体外反搏肌肉适时得到放松者,完成技术动作时肌肉感觉良好。无一人肌肉损伤。该阶段运动成绩大多数较为理想。为此,我们认为以心电图,心血管功能及肌肉硬度测试作为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主要医务监督方法,并通过体外反搏来消除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王乐 《体育世界》2010,(3):58-59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疲劳会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训练以及比赛成绩,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物理康复、高压氧、中医药和心理康复,中医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医术,同时也是很神奇的一种治病的方法,副作用也很小,我们要把我们国家所特有的国粹发展下去。所以主要谈谈如何利用中医药来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利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前景与思考,为广大运动员消除运动疲劳提供帮助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着重探讨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以及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调查分析了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一般表现形式,并测定了相关生化指标及同时采用按摩和中西药物等途径以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性,从而阐明了运动性疲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下肢气压疗法对消除疲劳的效果,并与其它三种常用恢复手段(静坐休息、按摩、变强度踏车活动)作比较,针对下肢血流量、血乳酸及肌肉相对硬度等客观指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下肢气压疗法对消除局部运动性疲劳,加速身体恢复过程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中医按摩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把30名大学生随机分成2组,一组运动疲劳后立即采用中医按摩方法(以下简称实验组),另一组运动疲劳后采用休息的方法(以下简称对照组)。比较实验后两组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机体疲劳恢复所用的时间。结果:实验组采用中医按摩方法可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数,缩短了肌肉和血中乳酸清除的时间及氧合血红蛋白恢复的时间,同时也加快了肌糖原的恢复。结论:采用中医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切实可靠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永梅 《体育科研》2012,33(3):78-81
运动性中枢疲劳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神经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运动性中枢疲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已提出了几种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敏感性物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疲劳消除方法,以期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运动的特点,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其恢复措施进行阐述,为全面系统地认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筛选出一些对消除运动性疲劳较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以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药饮剂对恢复疲劳及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探讨中药饮剂对恢复疲劳及提高运动成绩的效用。结果表明,中长跑运动员在较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后,服用中药饮剂,能缩短疲劳恢复的时间,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67  
在查阅中医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169名国家及省级优秀运动员出现的运动性疲劳证候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5种常见的运动性疲劳证候:筋肉疲劳酸痛证、运动性失眠证、运动性脾胃功能失调证、肾气不足证及月经失常证,并结合运动性疲劳证候的生理性特卢、,制订出诊断标准。作者认为运动性疲劳证与内伤虚劳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主要与脾、肾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张丽  邹军 《体育科研》2010,31(4):71-74
通过中医药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调理运动时机体的代谢、提高运动员免疫功能及运动技能等方面,总结了近10年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的现状。探讨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的优势特点及可能机理,为进一步开拓中医药在运动医学领域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研究运动性疲劳是我国的特色,但由于中西医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的迥异,一直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因芯片技术作为现代科学的产物,使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从还原论跃进到整体论和系统论,中西医思维模式第1次实现统一。展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运动性疲劳的前景,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和校正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的疗效,开发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单方和复方;研究不同中医证侯型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表达谱,开发诊断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芯片;制定消除运动疲劳的个性化中药组方,等等。  相似文献   

15.
宋亚军  马伟  郝梅 《体育科学》2004,24(7):25-27
采用实验法,探讨一次性长时间运动后及恢复期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变化以及中药对其调节性作用。研究结论:急性耐力运动后大鼠端脑iNOS活性显著性增高、cNOS显著性降低,而NO水平的过量提高可能具有神经毒性作用,这可能是急性耐力运动引发运动性中枢疲劳的重要原因;急性耐力运动后20h恢复期,大鼠端脑NO及其合成酶系的变化趋势与病理性脑损伤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急性耐力运动中脑组织L-精氨酸分解代谢加速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有关;中药营养补充对减缓急性耐力运动中NO过量增高、保护脑组织、推迟中枢疲劳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综述的研究方法,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脏腑学为依据,论述了脾肾与运动性疲劳,心与运动性疲劳,肝与运动性疲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辩证施治法在田径运动员比赛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中医辩证施治法在运动比赛中的运用,让29名田径运动员在夏季比赛期间服用活血皇浆液28天,服液前、后进行运动医学和生理学参数、运动成绩、教育学监测、运动员自我感觉等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运动员服用根据中医辩证施治法制定的活血皇浆液,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等方法,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诊断进行了探讨,并从整理活动、运动训练、合理营养、充足睡眠、心理学手段、物理手段、针灸、中药、社会学恢复等9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诊断与中医药恢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疲劳是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必然现象,如何尽快地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是训练成败的关键。通过中医对疲劳的产生机理及运动性疲劳与脏腑关系的阐述,依据中医的“四诊”原则,将运动性疲劳分为三种类型五种常见症状,简要指出诊断标准,并从按摩和中草药角度说明中医药在促进疲劳恢复方面的独到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中药红毛五加多糖对解除骨骼肌疲劳的作用。采用组织化学技术形态定量对运动疲劳大鼠股四头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经服中药组恢复后的三种肌纤维类型的糖原含量、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明显高于疲劳组(P<0.01)。提示红毛五加多糖对解除骨骼肌的疲劳、促进有氧代谢,提高有氧耐力训练水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