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丙中洛乡位于三江并流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居住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多个族群。当地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不但存在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原始宗教和谐共处的现象.还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多个族群、多元族群文化的人类学的分析,探寻存在多元文化共同存合状态的社会机制,认为三江并流地区多个族群、多元文化共存合的状态是与各族群持有多元发展、自由兼容的文化态度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以三江并流地区进入严格保护和加速发展时期为背景,以怒江州丙中洛乡重丁村为案例,在分析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应从传统文化的鉴定和分类、传统文化的保护规划、村寨的发展规划等方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旨在为新农村建设在特殊地域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举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差异所引发的有关人类生存及其发展(如"文化霸权"、民族及宗教冲突等)诸多问题.受到学界关注.追问"全球化"语境中"文化多元主义"思维模式即"承认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生态和谐生存理念和学理价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大学组织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对应着族群中内生式的长老统治与外部嵌入式的政治统治,双方之间的权力基础、博弈方式取决于大学历史的长短和外部控制的强弱,进而影响大学的发展态势.借鉴传统族群中长老权力对政治权力的抗衡方式以及传统族群对外部干预的消解途径,大学制衡行政权力泛滥和外部过度干预必须从资源配置权和习俗传统的固化两方面展开.同时,中国大学应当不断引导和发动社会以约束公权力才能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华 《江苏高教》2012,(3):10-13
从大学组织的特征与性质来看,它符合人类社会的族群标准。把大学视为文化族群进行研究将为我们理解大学组织的发展与续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大学的文化生产、成员归属和组织发展等建立一个新的解释框架。从族群的视角分析,大学校长的权力合法性基础取决于校长与族群的关联度;大学学术生产类型、大学组织成员的出走与归顺、大学组织的转型机理等均符合社会人类学的理论要旨,从这一角度分析大学组织的竞争策略、族众的向背因素以及族群的发展路径都对我们重新认识大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极为丰富,有利于丰富该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有利于该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建议解放思想,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合理利用;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8.
大约4000万年以前,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引发了地球演化史上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举世罕见的“三江并流”就是远古地球陆地漂移碰撞的产物。“三江并流”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三条大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区域,整个区域面积达34000多平方千米。从青藏高原并行从北至南奔腾而下,穿过大小雪山、云岭和怒山山脉,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江水交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名官员从卫星扫描图片中发现了这一奇观,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三江并流”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滇西北贡山县丙中洛乡中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针对民族地区浓厚的宗教氛围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所产生不利的影响,提出对青少年加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科普知识等教育策略,并正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教育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母里屯的汉族属于广西的"高山汉族",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局限,历经了长期的闭塞生活,使他们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汉族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文化模式在这里出现角色的转换,它具有明显的母系社会的文化特征,是亚母系文化体系的展现。本文将以乐业母里屯为个案,探讨作为文化意象的亚母系文化,在当地的社会时空中,通过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产生行动意义,因而呈现出亚母系文化的结构符号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聚居住于海南三亚市凤凰镇的回族人口仅七千多人,但他们在语言、来源、经济和宗教文化方面都很有特色。其结婚习俗体现了回族婚俗的统一性和地域性差异,通过对其婚俗的考察发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贯穿始终,这种影响对三亚回族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历史记忆对民族交往心理起到很大的作用,进而影响民族交往行为实践和民族关系。东乡唐汪镇唐姓群体由汉、回、东乡三个民族构成,彼此之间互称"本家",保持着较为稳固的群体认同。文章通过对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姓群体认同情况的调查,梳理了唐姓家族群体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分析唐汪镇唐姓群体认同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神农氏族发源武陵地区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农代表着一个氏族,她源于距今9000年左右古武陵地区的农耕部落。古武陵地区有适宜上古人类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有远至200万年前的建始人类遗址,近至7000-8000年前的洪江高庙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绵延不断。这一带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地,中国历法的起源之地、中国最早最大的部落遗址和城市遗址所在地,中草药药源地和中国最早文字发源地,这些依据表明,古武陵地区是我国上古时代神农氏族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发展规划等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实施历程中的成效与问题.借此论证了其在保持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与连带性、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方面的教育价值与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怒族婚姻家庭形式的变迁是怒族人民经济文化生活进步的一部分。试图用过去与现在作对比,研究当代怒族的婚姻家庭形式与过去相比发生哪些变化,说明怒族社会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进步,并对当前婚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苗族侗族的文化绚丽多姿,尤其苗族服饰更是异彩纷呈。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比较分析广西融水、三江地区的苗族侗族服饰刺绣文化存在的趋同与存异现象,通过服装上图腾图案及其他故事场景、人物图案的比较①,探析苗族与侗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意识和民族性格对其刺绣文化的竞生共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为个案,在田野调研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视角,描述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的仪式过程,探讨"上大众坟"隆重之因及其功能,认为这一活动是屯堡人凝聚族群记忆、强化族群认同,建构屯堡文化的标识符号之一,是屯堡社区稳定和谐的又一因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为个案,在田野调研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视角,描述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的仪式过程,探讨"上大众坟"隆重之因及其功能,认为这一活动是屯堡人凝聚族群记忆、强化族群认同,建构屯堡文化的标识符号之一,是屯堡社区稳定和谐的又一因子.  相似文献   

19.
祭神仪式是藏族民俗仪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经历了藏族信仰自然宗教、苯教、佛教等历史过程之后,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渗透到藏族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我们探索藏族生存智慧和文化逻辑的媒介。本文通过描述新坪村民的生活境况及祭山神仪式,探究新坪村民通过操控仪式推动传统文化向话语资本演变的方式,以此探索仪式的功能价值与新坪村民文化重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火意象的崇高性和奥运会的宗教性使二者很容易找到了契合点。从一开始"火"就在奥运会的宗教仪式性的借用中被赋予了"和平"的象征意义。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说,火有原型,且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形成一种意象。世界各种文化体系都有对火意象的内涵的阐释,这使"火"具有了某种超越文化体系局限的价值同构性,因而引发了全球性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