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程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航行问题。解题时用来建立方程式的等量关系有三种:时间相等;速度相等;路程相等。 1.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 例1 上午6时,甲步行从A地出发于下午5时到达B地;上午10时,乙骑自行车从A地出发,于下午3时到达B地。问乙是在什么时间追上甲的?  相似文献   

2.
行程问题中的往返山岭这类问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如直接从给出的数量关系入手,难度较大,解答往往容易出错.但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又有明显特点,即如果把去时路程看作一个全程,那么往返山岭行的两个全程,就恰好相当于用上、下坡速度各行其中的一个全程.解题过程中如能从整个过程考虑,抓住这个关键,就可以找到较佳的解法.下面举例说明.例1 小明家在山南,到山顶有160米,学校在山北,到山顶有240米,小明走上坡路每分钟16米,走下坡路每分钟20米,小明在家和学校住返一次共要多少分钟?一般解法:把小明往返过程分成四部分,先求去时小明上坡时间160÷16=10分钟,下坡时间240÷20=12分钟,再求返回时小明上坡时间240÷16=15分钟,下坡时间160÷20=8分钟,那么往返一次时间10 12 15 8=45分钟.  相似文献   

3.
<正>有关行程问题的图象信息题历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类非常规的新型问题,这类试题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发现其内在的本质,注重考查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现以两道中考试题为例,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题目: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相问匀速而行,相遇后,甲车4小时到达B地,乙车9小时到达A地,求两车走完全程各用几小时?  相似文献   

5.
行程问题是初中常见的应用题.它用到的主要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距离;距离÷时间=速度;距离÷速度=时间.在行程问题中,除特别指出外.均为匀速运动.当然,与行程问题有关的问题很多.类型多是行程问题的一大难点,主要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上下坡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环形行程、复杂行程等各种行程问题.  相似文献   

6.
行程问题是简易方程研究的重点应用题之一,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匀速运动.它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三个量,基本数量关系为:速度×时间=路程.  相似文献   

7.
列方程解行程问题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方程解行程问题既是初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学好列方程解行程问题除了掌握好路程s,速度v和时间t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s=vt,v=s/t,t=s/v)外,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然后根据题意选出一个相等关系作题设,另一个相等关系作方程,用这种思路和方法解行程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下面举例谈谈·  相似文献   

8.
9.
对事物运动的方向、路径、位置进行准确的分析 ,这是解决行程问题的关键之一 .下面列举的几例行程问题 ,貌似简单 ,但如果不分析、讨论位置情况 ,肯定不会得到全面的解答 .例 1 甲、乙 2人骑自行车 ,同时从相距 6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甲的速度是 1 7.5千米 /时 ,乙的速度是 1 5千米 /时 .经过几小时 ,甲、乙两人相距 3 2 .5千米 ?分析 在什么位置甲、乙两人相距 3 2 .5千米 ?很容易想到在它们相遇前有一个位置 ,而忽略相遇后还有一个位置 .仔细分析 ,显然两个位置都满足条件 .解 设经过x小时 ,甲、乙两人相距 3 2 .5千米 .相遇前 ,1 7.5…  相似文献   

10.
11.
初中代数中的行程问题,由于它涉及的范围广、条件多,变化复杂,学生往往望而生畏,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就能够突破难点,找到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初中代数中的行程问题,由于它涉及的范围广,条件多,变化复杂,学生往往望而生畏,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就能够突破难点,找到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路程、时间、速度是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但是,有些行程问题,只知道三个量中的一个,并且等量关系又比较隐蔽,按常规方法解这类问题往往比较困难.这时,我们如果把这类问题中的路程、时间分别看作工程问题中的工作量、工作时间,那么这类问题就转化为比较简单的工程同题,从而省时省力,迅速获解.例1 一只小船顺流航行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需α小时,逆流航行这段路程需 b 小时,那么一木块顺水漂流这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一得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在A、B之间不断往返行驶,已知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并且甲乙两车第三次相遇(这里特指面对面相遇)的地点与第四次相遇的地点恰好相距100千米,那么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15.
函数是贯穿于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是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基础,因而是高考数学考查的热点问题.在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和各地的模拟试题中与反函数有关的问题频频出现,且大多是小巧灵活的客观性试题.许多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小题大作,耗时费力,隐含潜在失分的危险.为便于同学们复习、巩固、解决好这类问题,我们先由反函数的概念给出反函数问题的几个引申性质,再举例分类解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区别于以往的数学综合题,探索性问题是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或条件不完备,由给定的题设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或由给定的题断追溯应具备的条件.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演绎、猜想、归纳等手段,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甚至超出原有的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考命题中的一个热点是函数图象中的行程问题,将传统的行程问题以折线型图象的方式呈现,命制出了不少新颖的创新型试题.此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将“图形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并用函数的思想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为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丁遵标 《中学理科》2000,(11):28-28
折叠型问题就是把一个图形一部分沿某条直线折叠后,所形成的问题.这类问题直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的一类习题.  相似文献   

19.
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它的变化情况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后者又有相向运动(称为相遇问题)和同向运动(称为追及问题)等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有求路程、求时间、求速度之分。有些行程问题较为复杂,学生难以理解与解答。现介绍以下几种解法,供同仁在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20.
做习题时,有意识地用多种方法去解同一道题,对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有益的.例某人骑自行车从A他到B地,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通过平路,而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上山,共用了3小时.回来时,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下山,而以每小时9千米的速度通过平路,共用了回小时50分.从A地到B地有多少千米?分析此题明显的未知量只有一个,即A他到B他的距离.但它与本题的已知条件无直接的等量关系,所以单纯用明显的未知量列出方程较难.由于此题有平路之长、山路之长,去时走平路所需时间、上山所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