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元璋大力推行学校教化,其主要包括:学校是教化的重要条件,程朱理学是学校的指导思想,注重基层学校作用的发挥,将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化场所,大力任用监生。朱元璋对学校教化的推行对明代的政治、教育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在其统治实践中,立足当世,鉴于往昔,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教化思想。在教化途径方面,朱元璋始终以兴办学校为急务,认为学校是风化之原,教化之本。在教化目的方面,他依然坚持划一道德、端正人心、醇化风俗,重视对臣民的教化和管理。在教化条件方面,他认为最需凭借各级官员的参与,要求各级官员以淳美教化为要务。朱元璋通过其教化思想的实践,不仅达到了整顿人心、导民善俗的目的,且对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重构统治秩序亦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主张,并以丰富而又颇具创造性的教化思想指导了明初教化实践。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朱元璋的教化思想不仅对明初也对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朱元璋是大力兴学重教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佼佼者,他的“教化为本”方针及其实践在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教化为本”方针的确立朱元璋确立“教化为本”的治国方针,根源于其对教化功用的深刻认识。他认为,教化的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善俗本于教化”,即教化在:“导民为善”中起着根本作用,因只有通过教化,才能使天下臣民皆晓“仲尼之道”和“国家法令”。“知所循守”,所以,“教化行,虽闾闫可化为君子,教化废,即中材或坠  相似文献   

5.
明代社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便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京师的国子监与地方府、州、县儒学,以及坊厢、里甲的社学纷纷创建起来。国子监和郡州之学已有不少文章论及,本文只就明代社学作一初步探讨。一洪武八...  相似文献   

6.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比较重视教育的,他认为:“治天下以人才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并且在实践中集历代封建帝王的教育思想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但是,迄今为止,有关论著不多。本文略加论列,旨在抛砖引玉。一、以国子监为重点,大兴地方郡学、社学明朝初建,封建统治人才缺乏,为了扩充官僚机构,朱元璋一反历代封建王朝只注重太学的做法,采取以中央国子监为重点,大兴地方郡学、社学的方法,加速培养统治人才。他说:“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相似文献   

7.
试论朱元璋的教师观郭培贵朱元璋对教师十分重视,一再强调:治国以教化为本,教化以教师为本;①“师得其人,则教养有效,”“苟无端人正士为之模范,求其成才难矣!”②。可见他不仅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且直接把它与国家的治乱兴衰相联系。其对教师的高...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府州县学与乡村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建立之初 ,就十分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朱元璋对长期战乱后出现的道德沦丧状况十分忧虑 ,曾多次倡议各地办学以兴教化 ,他说 :“治国以教化为先 ,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 ,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 ,延师儒 ,授生徒 ,讲论圣道 ,使人日渐月化 ,以复先王之旧。”[1 ]自此 ,明代府州县开始普遍设立学校。从《明史·选举志》的记载看 ,政府对府、州、县学的教官编制、学生人数、师生待遇、教学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府设教授 ,州设学正 ,县设教谕 ,各一。俱设训导 ,府四 ,州三 ,县二。生员之数 ,府学四十 ,州、县依次减…  相似文献   

9.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学校教育,认为:“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明初除诏令在京师设立高等学府国子监之外,又令全国府、州、县设立学校,大力推行封建文化教育。建文、永乐以后的明朝诸帝也比较重视学校教育,继承并发展了太祖所制定的这方面政策。按明制,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卫学设教授一人,训二  相似文献   

10.
元代“社”制与儒学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制是具有元代特色的社会基层组织,其与儒学教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社”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社长的日常教化职责和“上通下达”的沟通职责,以及元代地方官以“社”为单位深入“社”内劝农、兴孝悌和办学校上。“社”制对于元代儒学教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书光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一书,于2005年5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41.5万字。作为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中国社会教化问题的著作,该书是教育史专业研究领域的新探索。在结构布局上,全书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力图通过揭示中国社会教化的理论建构、实践运作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以彰显中国‘千秋教化’存在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围绕这一主旨,编者将全书分为九个方面:中国社会教化思想的历史建构与理论审视;社会教化政策的价值导向;组成社会教化网络的学校系统与非学校系统;社会教化载体中的日常读物;地方绅士的教化理想与…  相似文献   

12.
古代唐人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宋人苏辙亦云:“致天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些古训是我们文明古国的优秀传统,给我们以良好的借鉴。作为教师更须在新时期探索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以适应激烈而深刻变革的时代要求,使教书育人这项系统工程更具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浅谈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马长庚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云:“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而学校正是专门兴教化、育人才的场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在讲“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时,特别强调了“要教育好后代”。从...  相似文献   

14.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自布衣,在成为帝国的第一任统治者后,他大力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和管理.在经历的元末的社会大乱后,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在管理国民中带有浓烈的重典色彩,除了颁布《大明律》和《大诰》等法律来规范百姓的行为以外,还通过编制黄册、教化百姓、打击“威福下移”现象、加强特务统治等方式,实现国家对个体农民的强有力控制.本文我们就来略谈一下明太祖遥控黎民百姓的新招.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以猛治国,是以滥杀而著称于历史的古代帝王之一。作为开国之君,他似乎违背了用刑宽大以结民心的历史成律。但是他的刑罚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他刑罚上大夫,礼能下庶人,修身正家,常思"修德致和";取才唯德,驱吏向贤;广施教化,惠及万民。明朝国祚绵延几近三百年,朱元璋的德政思想及实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化是“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之意 ,道德教育称为“教化” ,“通过教育化理论为德性 ,化外在的‘他律’为内在的‘自律’”。尽管我国自西周以来就一直有着重视道德教育的良好传统 ,但明确提出教化的概念是在汉代。如“重教化 ,正法度的德治主张”、“行教化”、“德治与教化”、“以教为本”等等。那么汉代何以兴教化 ?又是如何实施的 ?它与先秦的道德教育有何区别值得探讨。汉代教化的兴起源于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是秦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其二是汉王朝夺取天下后治理国家的需要。汉代教化 ,有着较完整的体系和策略 ,首先是大力宣传教化的…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曾是一位“叛乱”领袖——他从红巾军的一个小军事头目发展成为以长江中下游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实力人物。刘基对朱元璋“真命天子”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说,即在各个层面掩盖或割断朱元璋与红巾军的联系。这是一个儒生的态度,同时也显示出谋略家的远见卓识。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观照刘基及其相关诗文。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19.
宜昌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的“首善文化”理论体系确立以后,学校动员全校师生、家长和社会资源,以“育材首善,教化不言”为核心,围绕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主体文化五个维度共七个方面,大力开展“首善文化”学校创建实践活动,引领学校步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在进行教化时往往采用隐喻进行表达,并尤爱将水作为喻体,以其自然之义承载人事之理。先秦儒家以水为喻的局面发轫于孔子,孔子洞察水的多种特性,偏爱以水喻“德”和以水喻“学”。孟子和荀子承袭了孔子的以水喻教思想,侧重以水喻“性”和以水喻“政”。持“性善论”的孟子主要抓住水的本性,以其来承载“存养扩充”的人性教化和“仁政”的政治教化主张。持“性恶论”的荀子更加注重教化的力量,借助水来阐述“化性起伪”的学习之法和“王制”的治国之道。孔、孟、荀的水隐喻相互关联,一脉相承,实现了一种隐性且委婉的教化方式,滋养了中国古代以水喻教的话语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