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语言是立体、多层次的.语文教学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剖析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结构的分析,更要重视对语言信息的发掘,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揣摩悟理.并且通过对语言信息的发掘,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促进其创造思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严慧 《语文天地》2013,(12):59-60
作为读者的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中学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品读语言文字"的方法。语言本身带有思想的魅力,我们从语言的表面很难捕捉住飘渺的感情或者是深邃的思想,必须借助方法,通过不断揣摩、咀嚼,才能体味到渗透在语言中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读者以语言为媒介,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艺术氛围进行具体的感受与反映,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得到审美的享受。情感体验是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读者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诗歌是语言艺术,她是对生活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因此诗歌中的感情尤为强烈,鲜明而动人,在古诗歌的鉴赏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对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一、从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传递思想的载体和工具;人的思想和感情通过语言得以充分表达.作者把他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给读者,因此,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愈适合读者的要求,愈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则他所要表达的信息就愈能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样,译者要把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语言的转换(即翻译)传递给译文读者,则译文所用的语言意适合译文读者的要求,愈为译文读者所喜闻乐见,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也就愈能为译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那么,当前外译中的译者应使用什么形式的语言才能使自己的译文为广大的读者所喜闻乐见和接受,从而收到传递信息的最大限度的效果呢?这是关系到译文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感情诵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感情诵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意义在于从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内容中得到一种特别的体验,不仅能陶冶读者的情操,还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也是读者与作者在感情上的桥梁,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赋予文学作品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比较生动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一种灵动性,而语言表达比较沉稳的文学作品会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意。文学作品赏析主要是从语言表达的方面作为着手点,本文就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了感情才见诸笔端的。作为教师,我们这些“现文者”理应努力寻找动情点——一篇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一篇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去理解作品,推敲语言和文字,“技文人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一、钻研教材,挖掘动情点要使学生“观文”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使读者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9.
教师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细致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体作者的情,察作者的意,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学生传情达意。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要找出文章的动情点,深入进去,用心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情,努力做到教者与读者、作者心心相映。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综合考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事情,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表达形式,给人的感觉不同。好的文章读后给人以神清气爽,流连忘返的感觉,可以使读者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反之,文章读后读者索然无味,会浪费感情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能力,从文章的内容、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着手,以素质教育为基准点,将“真”、“善”、“美”贯穿其中,诱导学生,创作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精读训练,建立在全面研究精读性质的基础上。单就一个读者阅读一篇文章这种很有局限性的活动而言,读者与文章构成了一个封闭系统。在这一封闭系统中,文章是精读活动的客体。文章作为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它具有观念性。它向读者传输着有关知识、事实、思想、感情等等概念的或形象的信息流。读者精读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中提取作者所传送的重要的、或是与己有用的语义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读者需要精细地、以较慢的速度逐字逐句逐段地通读全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取信息。因此,精读是一种理解信息的阅读。在这一封闭系统中,文章是作者以书面文字为物质媒介来叙事明理、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套组织有序的语言符号。读者以文章为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媒介,文章又具有符号性。读者在未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朗诵情境,培养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是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  相似文献   

13.
文学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文学艺术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是作者用语言创造的具有审美潜能的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欣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意趣的自我体验和阐释。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非被动地接受,消极地服从。它是透过语言的层面,通过联想、想象,融入读者自身的思想认识、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思维过程,是欣赏者对作品的再创造。所以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其目的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更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发掘和把握作品情志的创造思维能力,以…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大的信息量。阅读理解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要对读物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联想和预测,因此,我们可以说理解就是读者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意图。其实阅读理解过程是作者、语言信息和读者等几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对  相似文献   

1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语文教学十分的重要,渗透情感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语言精妙,领悟文本描绘的语境,从而陶冶小学生的美好情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主要是为了根据文章当中作者的语言以及文章内容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认识,可以陶冶读者的情操,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语言是认识一部文学作品的切入点与关键,语言搭建起了读者与作者在思想以及情感上的桥梁。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在文学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感情也会产生相应的不同,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会给人一种很生动的感觉,作品整体灵气十足,还有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非常之沉稳,会使读者认识到该作品之深邃。  相似文献   

17.
目前初中生的写作水平仍不容乐观。学生对作文有畏惧心理的不在少数,即使是勉为其难写出来.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足内容空洞,二是语言苍白、呆板,三是无真情实感。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初中生受阅读量的限制,语言积累不够;另一方面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心如止水,缺少与文本的对话,缺乏对作者心灵的触摸.难以理解作者文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是他们不善于联系自身,在联系中加以体验,在联系中发掘习作的素材。思维处于停滞,创作也就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态。  相似文献   

18.
口语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口语表达的能力培养却疏忽了,以致造成学生不敢说、不会说的局面。而今,中国正不断与国际化接轨,中国的未来需要人们能说、会说。因此,怎样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一大课题。如何指导学生把话说好呢?方法很多,这里谈两点:一、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培养语感语感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它强调通过对语言文…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情 味和旨趣,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认识,语感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体味的过程。文章的作者通过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转化为语言信息,读者通过对语言信息的接收,“语感”便开始了。首先是认读这些语言,接着是理解这些语言的一般含义,再进一步,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挖掘语言文字的深层次意义和体味运用之妙,最后真正完全领会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阅读的本质不是对字符的简单释义,而是读者与作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为了促进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作者常使用话语联系语等语言手段来引导读者正确理解自己寓于文章中的意图;读者也可凭借自己对话语联系语的功能认知就作者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不断与作者进行意义磋商,以获得更多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促进外语习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