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其破坏之大、影响之广、救灾之难均为历史罕见.地震发生后,许多新闻记者选择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向全国人民迅速、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新闻.记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地震现场他们是最早目睹惨象的第一人,与此同时,他们自身也身处危险的环境中,许多现场记者都先后出现过恐惧、失眠、噩梦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在离开灾区后还依然惶恐不安,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即所谓的"心理创伤(trauma)".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2月28日第四版刊登了一则新华社的新闻,报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负责人发表谈话,对一些国家向我四川震区提供赈济表示感谢。这则新闻虽然较短,但实在罗嗦得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负责人今天对记者发表谈话,对红十字会协会和许多国家的红十字会,红新月会在我国四川省道孚县发生地震以后发来慰问电并给予援助,表示感谢。他说:“我国四川省道孚县1月24日发生强烈地震后,红十  相似文献   

3.
张广友 《传媒》2000,(8):23-25
在我30多年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当时,我在新华社总社当机动记者。地震发生后,我是首批于当天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记者之一。第二次地震(7.1级)发生时,我就在唐山市内。从那以后,直到毛泽东主席逝世前夕(9月8日)的50多天中,我一直是在  相似文献   

4.
宁洱的地震,和许多灾难一样,是作为一种视觉对象进入记者的内心:废墟、瓦砾、哭喊、死去的人、弥漫在空中的不确定性……在此次报道中,记者第一时间尝试进行多样式报道,当天就采写了消息、快讯、详讯、通讯、特写、记者目击等,6天中一共发稿70余篇。抓住第一落点从"多家"采访中获得"独家" 在众多赶赴地震灾区的记者中,新华社记者团算是较早的一支。第一篇快讯播发于6月3日凌晨7:30左右,距地震发生仅两小时。包括摄影、文字、音视频在内的记者团到达宁洱是当日下午2  相似文献   

5.
新闻发现力,是记者应具有的第一基本功,也是记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一看法,是我观察了许多记者,阅读了许多记者的新闻作品后的一种感觉。新闻处处有,每天会发生,但为什么有的记者抓不到?就因为缺乏发现力;同  相似文献   

6.
向抢险救灾第一线的记者致敬!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了重大灾难的发生;52分钟后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在温家宝总理乘坐的飞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  相似文献   

7.
谈到张宏江,熟悉他的同事都会风趣地说他是"地震预报员".2008年5月汶川地震时,张宏江刚从珠峰执行完拍摄任务,地震发生时,他和同伴正在拉萨,离成都很近,听到消息后直奔震区.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时,张宏江刚刚结束汶川地震5周年的报道,同样离震区最近,同样也是第一时间直奔灾区.作为一名北京晚报的记者,如此偶然地与心系全国人民的两件突发事件连在一起,除了感慨他作为一名专业记者的执著和无畏,也让我们充满好奇.  相似文献   

8.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迅速及时,全方位高密度地进行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报道,反映了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江苏人民无私支援灾区的举措和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9.
王红蕾 《记者摇篮》2009,(11):47-48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14时45分,地震发生后仅17分钟,新华社就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两分钟后发出简明消息:“经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15时4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发出第一条地震快讯。地震发生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一条关于汶川地震的口播新闻传遍全国各地。16时40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随温总理上专机,奔赴灾区,并播出温总理在专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0.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许多个人利用网络等新传播技术,积极主动地传播信息。比如在汶川地震刚刚发生的时候,就有一些在灾区的人利用手机等技术手段拍摄了图片和视频,并通过网络,向人们发布第一手的信息。在地震发生后,一些去地震现场的人又主动把地震救援、地震灾难等信息传播给公众,  相似文献   

11.
传媒观点     
王国庆:欢迎境外记者赴汶川采访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在成都表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坚持公开、开放的方针,一方面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另一方面开放记者赴灾区采访报道。通过境内外媒体记者客观、充分的报道,使国际社会及时了解汶川地震  相似文献   

12.
7月4日11时56分,河北文安发生5.1级地震,京、津等地普遍都有震感。12时16分,地震发生后20分钟,新华社以快讯形式,报道了这一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事件消息随即被各大网站转载,置于首页头条位置,央视《新闻30分》亦在第一时间,播报了文安地震的消息。媒体及时迅捷的报道,使灾害引起的社会震荡很快趋于平静。时间倒退30年,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发生后的第一篇消息是新华社记者3天后发出的,从3天到20分钟,中国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过去的五年,从汶川、玉树再到芦山,中国发生了三次大地震。有前两次地震报道的教训与经验,媒体与记者在报道芦山地震时,表现得更加专业与从容。但与此同时,某些媒体与记者的某些表现还是引发了不少的批评与争议。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灾难报道,提高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4.
"困惑"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荃 《新闻记者》2005,(2):59-59
本刊2004年第11期发表了《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等一组文章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本期摘登部分观点,以飨读者。另外,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来自印尼的航班成为“记者接机团”关注的焦点。但是,上海《申江服务导报》记者徐灿在面对灾难后的乘客时,决定放弃这次机会难得的采访。我们也转载他们的文章,相信这对于记者如何面对灾难的困惑及思考,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5.
四川发生大地震后,我国新闻界的许多新闻工作者英勇奋战在灾区,争取第一时间报道抗震前线的最新信息,地处抗震前沿的四川广元日报社等几家地市报的记者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其他地市报的新闻工作者有的深入灾区采访,有的自费到灾区当志愿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从5月12日发生地震到今天一直战斗在抗震一线的广元日报社女记者肖志元,最近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我向她约稿,要她讲讲这段时间的感受,她说:“本不想写这个材料,说真的,我觉得比起那些现在还坚守在青川的人们来说,我做的根本不算什么,很感谢您们给我这个机会,我确实很不好意思,还希望写的不让您们失望。”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内,传统媒体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新浪微博的网友已经在第一时间上传了地震的消息,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均出乎意料,不仅有地震发生瞬间的视频、图片,也有当地群众对地震的各种反应,不到一个小时,微博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特大伤亡,瞬间震惊了世界。地震发生几分钟后,国际各大媒体就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四川。新华社5月22日的消  相似文献   

18.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几分钟后,国际各大媒体就纷纷把中国地震作为国际报道的重头戏,对地震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作为公认的美国报界国际报道最具影响力、对美国其他主流报纸的新闻决策起引导作用的报纸——纽约时报也对这一重大事件作了全程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19.
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难震惊全国,也震撼并吸引着新闻工作者.灾难发生后,全国各级媒体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灾区,现场报道抗震救灾进程,记录感人瞬间.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震发生后,黑龙江电视台的几名记者奔赴灾区。他们在地震前方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近日,笔者采访了他们,听他们讲述在灾区的真切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