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长征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创作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长诗。随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诗,谱成组歌。组歌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  相似文献   

2.
李遇秋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手风琴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他在手风琴创作的民族化发展上进行的种种民族化的探索,也推动了我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本文以李遇秋在手风琴创作的民族化探索为主线,首先介绍了李遇秋手风琴创作的一些基本情况,随后从和声、调式、旋律三方面重点分析了李遇秋的作品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遇秋:北京战友歌舞团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员。五十年代参加大型合唱作品《长征组歌》的音乐创作。八十年代热衷于手风琴音乐创作,屡屡出大作,其中《天女散花》、《促织幻想曲》等作品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手风琴作品的空白。 乐曲简介:手风琴独奏曲《天女散花》创作于1984年,是 作曲家专门为我国优秀手风琴演奏家张国平赴德国参加国 际手风琴比赛而作的一首中国参赛作品。张国平在德国演奏 后,受到外国同行们一致好评,并纷纷向他索要曲谱。同时, 张国平在这次比赛中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是中国手风琴 演奏者首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相似文献   

4.
朱文琪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1):38-40,46
李遇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为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长征》是其创作的第一首手风琴奏鸣曲。作品中蕴含着三方面的创作特征:第一,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第二,音乐语言的中西交融性;第三,乐器表现手法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5.
洪军 《老年教育》2008,(1):10-11
根据肖华同志的长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创作的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在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曾得到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支持。其中,周恩来总理对《长征组歌》的关爱尤其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6.
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的民族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仅从调式与和声两个方面论述了李遇秋创作的风格特点。李遇秋对中国民族的调式、和声有很深刻的研究,对西洋的调式、和声亦有着清晰的了解,因此,他的手风琴作品的调式与和声的运用上总有着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洪军 《老年教育》2014,(1):10-11
根据肖华的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创作的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堪称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出最多、也是银幕上复制最多的作品。无论《长征组歌》中脍炙人口的诗文,还是那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都早已深深印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8.
李遇秋先生是当今我图著名的手风琴作曲家,多年来为手风琴这种乐器创作并改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促织幻想曲》、《惠山泥人印象》、《广陵传奇》、《沉思与酣歌》以及《第一奏鸣曲——长征》、《第二奏鸣曲——扎西德勒》、《第三奏鸣曲——天山云霞》等。  相似文献   

9.
李遇秋是国内著名的作曲家,也是手风琴作品创作领域的佼佼者。《惠山泥人印象》是作曲家在无锡惠山泥人厂参观感慨万千后写下的一组手风琴套曲。李遇秋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打破传统功能和声的限制,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和中国民族风格,为后人的创作树立了良好表率。  相似文献   

10.
详实的记述了长白英雄组歌<抗联颂>的创作纲要及音乐运用的风格、特点、结构、形式等,并着重突出对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们的热情讴歌、赞颂和缅怀.  相似文献   

11.
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美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独创性、简洁性、情感性、逻辑性。  相似文献   

12.
刘洪强 《天中学刊》2010,25(3):82-84
<歧路灯>的创作并非只参考了明代<型世言>中的一些情节,它至少还汲取了宋代沈俶<谐史>中的"四明戴献可"篇的养分,"四明戴献可"中的义仆"杨忠"与<歧路灯>中的义仆"王中"的名字十分相似就是最大的确证.因此,<歧路灯>曾经参考过<谐史>与<型世言>,但<型世言>在国内"佚失了近四百年",李绿园看到是应该是<型世言>改编本--<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与(别本)<二刻拍案惊奇>等.  相似文献   

13.
李遇秋手风琴作品是我国手风琴事业发展中的里程碑,他的创作突破了传统手风琴乐曲创作模式的束缚,大胆推陈出新,他的手风琴作品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并且具有广、远、深、精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者于2021年5月创作了油画《红日》,作品以具象写实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红日映雪山、朝霞迎黎明、红军永向前的生动长征画面;歌颂了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不怕牺牲的伟大长征精神。长征永远在路上,让长征精神扎根新时代,开新花,结新果,不断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长征组歌》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民族性的声乐套曲,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源远流长,对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长征组歌》词曲的艺术创作过程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杜德桥教授在其<李娃传>英译及研究中开拓了<李娃传>用典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太平广记>本<李娃传>的用典、用语与李娃形象特质的关系.李娃的身份是妓女,但典故却暗示了其作为淑女、超凡美女,甚至男性权威智者的形象.<类说>本<汧国夫人传>突出了李娃之"德",消解了男性权威智者特征,后世戏曲作品基本上沿袭这一特点,不断强化李娃的"节行",失去了唐传奇中李娃形象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胡瑜 《文教资料》2009,(18):167-169
对于近代戏曲家谈小莲的相关情况,当前的研究者所知甚少.除了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了其已佚失的<孝娥记>传奇外,阿英、王学钧、左鹏军曾简单介绍谈小莲创作的报章体戏曲作品<风月空>和<烈士蹈海>.然而,创作<孝娥记>与创作<风月空>、<烈士蹈海>的谈小莲,在前列学者的论述中似乎互不关联.判若两人.且存在对于"白云词人"是否确系谈小莲的争议.本文通过考证,确定创作<孝娥记>与<风月空>、<烈士蹈海>的谈小莲实为一人,而"白云词人"即为谈小莲的别号.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最初的创作形式是词,最早公开于1938年.为便于传播,这首词被改编成<长征谣>歌词.<清平乐·六盘山>从一开始创作时,就酝酿得比较成熟,自然天成,没有经过多大的修改.认为这首词经过多次重大修改,甚至达八次之多的学者,没能拿出足够的论据具体指出每次都作了哪些重大修改,因而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无缘无故地,我喜欢上了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也莫名其妙地,我居然选择它上研讨课.这可不是我的风格呀!其他教师总说我是课堂煽情的高手,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匆匆>、<长征>、<索溪峪的"野">……我拿来精雕细琢的,哪篇不是字字珠玑、华美无双的"情感型课文"?  相似文献   

20.
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缟<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