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是激荡着诗歌美丽的浪花。这一切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终于有一个叫曹雪芹的人,集诗词歌赋精华于一身,走进了《红楼梦》,让这部小说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除了小说主体文字外,还有诗、词、曲、赋、歌、偈、谚、赞文、诔文、对联、匾额、灯谜、酒令、骈文等等,应有尽有。就诗而言,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展示了元明清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生活的画面 ,呈现了女性意识逐步觉醒与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样态 ,为五四之后女性的解放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体现在其语言的意境美,朦胧美,绘画美等方面。众多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了《红楼梦》原作风采,给读者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与《红楼梦》都对女性着墨较多,已引起了学者对女性意识问题的研究,但并未涉及女性意识的比较研究。因此,从偷情情节出发对两部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是有意义的。偷情情节的描写反映出女性在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有无及程度。《金瓶梅》女性面对自然肉欲,或沉沦于自然本能,或消融于社会中。《红楼梦》将女孩与妇女区分开来:女孩有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最终在封建社会下走向悲剧命运;妇女们或变身为欲的符号,或售色易财,并无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为此,以杨译及霍译《红楼梦》中诗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意识发挥的主客观方面表现出发,可看出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翻译过程中,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则影响和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以《饮水诗词》等级其背后相关的事实与《红楼梦》的人物情节作对照,以为曹雪芹是受福临与董小宛爱情故事的触发,以纳兰容若爱情悲剧为素材来源,以梦幻虚构的艺术手法,完成这一绝世名著的。  相似文献   

7.
称《红楼梦》是“诗词百花园”.评价它是别有一番“诗词天地”,无疑是对曹雪芹非凡而全面才艺的肯定。他能文会诗,工曲普画,知识渊博,文化修养深湛。既精通雅文化又旁收杂学,三教九流,无所不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文备众体”。《红楼梦》除了小说作为主体文字外,其他的有诗、词、曲、歌、谣、谚、赞、画等。虽然生前未有什么惊人的诗画传世,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9.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 ;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 ,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 ,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 ,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 ,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10.
从个体的时间洞察力及女性意识角度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个性、品格及命运进行了分析。认为贾宝玉具有较低的时间洞察力,这促使他无意于仕途经济,他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对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精致美的发现、感叹和呵护中。薛宝钗与林黛玉都是具有较高时间洞察力,她们都对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极敏锐的感知。但薛宝钗对于功利目的的追求,她的高时间洞察力压抑了她自身的女性主体意识。而林黛玉的较高的时间洞察力与较强的女性主体意识却引发出她对时间的忧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镜花缘》是清代小说中高扬女性意识的两部杰作,本文重点探讨两部作品女性意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曹雪芹、李汝珍都选择了远离夫权的少女群像作为传达其女性意识的主体形象,分别创设了一个特定的能够逃离父权的生存空间,让作品中的少女们得以远离男性,逃离夫权、父权的束缚,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女性意识的表现和自己女性观的传达,完成对父权的控诉。不过,从总体上看,《镜花缘》的少女崇拜只是对《红楼梦》的借鉴,它最终没有超越《红楼梦》;而《镜花缘》采用的将父亲排除在叙事外的逃离父权的方法只是貌似《红楼梦》,没有得其精髓,缺少《红楼梦》深厚的内容和悲剧底蕴。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女性世界,这些女性和书中的建筑——大观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大观园的建造为她们提供了独立的生活空间,和她们的命运有直接的关系,其体现出的女性意识与代表封建父权制的贾府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平衡和斗争,最终大观园的衰落和居住其中的女性的命运及《红楼梦》的悲剧结局形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日记》2014,(2):31-31
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赏析: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以宝黛二人的诗词为切入点,将其中蕴含的积极进步主题从个性解放和自由、个体的生命体验两大方面展开剖析,并由此分析宝黛诗词主题与曹雪芹思想体系的认同关系,最后将曹作为一个诗词作家置于清代前中期的诗词界进行观照,试图评价其学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中重要的经典名著,在宏篇叙事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改变了传统正面人物都善、反面人物都恶的叙事模式,作品中所应用的诗词对人物形象描写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与读者更好地了解《红楼梦》,本文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勾勒、人物命运暗喻、人物对照、女性意识展现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诗词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奉柳  朱婧 《文教资料》2011,(20):4-5
《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明珠,但二者中的女性形象却有极大差异。前者多贬低女性,后者却极力赞美女性,成书过程、作者思想和当时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等原因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此现象表明了明清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生命本体意识的复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身姿语言、手势语言、眉目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对红楼世界中的女性体态作个归类,并对体态含义进行了分析,透视作品中体态语所包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初步探讨了体态语在《红楼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审视人生古今中外的无数作品,对于人生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诠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而论之,若以“生存场”中的心态为分析标准,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许多作品中所充斥着的,是一种“自我”的张扬,这种自我,既是作者个体人格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了社会里一类人的群体意识.这类作品可以说是主观色彩浓郁的,富有扩张性的:不论其故事如何,风格何属,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都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种种人生理想的纵情憧憬,他们在艺术的世界里自如挥洒,超越了世俗的种种束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一个美妙绝伦的人生境界,令人心向往之;然而也有为数不多的作品,含蕴着作者幽深睿智的哲学思考,冷静地观照着人生的各个层面与丰富内涵.这一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毋宁说是一种沉思的、审视的和内敛的属性.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这两类风格迥异的作品,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自然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使人昂奋愉悦,唤起无尽的希望,感觉到在这世界中人有天然的优越性,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所谓“天人合一”,正是对这种心态的概括;而后一类作品却会使人感受到人生中的种种无奈与苍凉,困惑和迷惘;从而使人趋于沉静和思考,生发出对人生的质疑.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于爱好自由、富于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印通行的百廿回本《红楼梦》用掉包计、黛死钗嫁表现宝黛爱情悲剧。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吸收当代红学研究成果并对结局进行了新的创作,在宝黛爱情悲剧上顺承前八十回情节走向,对贾母、凤姐、宝钗、袭人等人的形象处理更加合理,创作了一个更接近小说原意的“元妃赐婚”的结局,弥补了程高本人物形象扭曲、情节发展突兀、前后矛盾等缺陷,带来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