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突破了传统的情节逻辑和语言规则,运用陌生化叙事手法,使故事显得荒诞、离奇.文章以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探析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陌生化",感受小说中情节、语言和叙事时间的陌生化,体会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增添对余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七宗罪》是一部美国惊悚、悬疑、犯罪电影,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惊悚效果。本文将运用陌生化理论解读影片独有的艺术形式,从影片场景来把握电影独特的艺术价值,选取了"暴食"、"贪婪"、"懒惰"三个典型场景来体现场景的陌生化,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七宗罪》,以期给影视制作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理论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影响颇大的诗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说,"陌生化"意味着创新与求变.本文试图将"陌生化"概念引入大学写作的训练与实践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视角的转换,写作思维的转变以及写作训练本身和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等三方面的探讨,予以实现大学写作教学的"陌生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是由俄国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实质是打破陈旧的感受,以新的方式让熟悉的一切呈现不一般的感觉。"陌生化"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如在新闻写作的"视角"、"语言"、"形式"上能很好地运用"陌生化"理论将起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陌生化"只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方法,一切的方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写出更多、更好,反映这个时代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理论,旨在唤醒人类日渐消失的创造力,经过"陌生化"的文学语言则清新、奇异,充满活力.由此,"陌生化"理论同样适用于政治课复习教学中,可以使课堂唤起学生对熟悉的知识的独特感受.吸引学生用政治的视角更深入地思考政治、经济现象与社会生活,从而重新构造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感觉,以完成政治复习课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初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后,很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都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陌生化理论。而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陌生化理论强调"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和陌生化理论一样,召唤结构通过未定点和空白来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实现陌生化效果的一种途径。因此,召唤结构在本质上是对陌生化美学的艺术开拓,是另一种陌生化美学。  相似文献   

7.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主张艺术是通过形式的革新来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促使人们以更犀利、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从新的角度来体验周遭的世界。《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一部晦涩难懂的杰作,本文试图通过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结构、叙事视角、语言的陌生化技巧,并揭示陌生化的艺术技巧如何将扭曲的母子关系和敌对的兄弟关系以更独特、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小说叙事视角转换的陌生化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关于文学语言的一个理论范畴,如果发展的将其应用于叙事视角的研究,就会发现叙事视角的转换,尤其是全知视角向限制视角的转换具有“陌生化”的效果.文章通过宏观的历史考察与微观的文本分析两方面分析了叙事视角转换的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刘霞斐 《考试周刊》2008,(47):84-85
本文作者把"陌生化"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从英语教材的"陌生化"、教学方法的"陌生化"、教学身份的"陌生化"和教学课程资源的"陌生化"四个方面论述了"陌生化"理论对英语教学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陌生化”,在西方美学中是个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把它作为美学与艺术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提出,后来又经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加以发展。“陌生化”的精义在于使审美感知处于新异状态。本文以“陌生化”为分析散曲的切入点,指出元散曲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陌生化”倾向。如叙述视角的独特、意象“陌生化”、语言“陌生化”等等,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来透视元散曲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废名小说《桃园》意蕴悠远,稍嫌晦涩,小说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呈现上颇耐解读,这与作家在艺术创造上自觉地对"陌生化"创造手法的选取有关。《桃园》陌生化创造手法主要体现为:叙述手法的陌生化——具体体现为叙述过程中利用叙述视角的变化对叙述信息的间接扣留来实现;语言运用的陌生化——具体体现为语言构造的诗化追求以及大量隐喻、象征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就是打开一扇门,让学生睁开睿智的双眼去发现,去体悟,去探求,陌生化是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来的。"陌生化"是以一种新颖、独特的信息,引起人们无意识注意的高度集中,不断打破或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势,从而产生新的感受和新发现。"陌生化"这一理论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能独辟蹊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引领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一些学者常常运用陌生化的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生新法"比陌生化理论更适用于分析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这两种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由于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具有相似的经验,因而陌生化与生新法运用在文学创作中,都可以延长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时间,从而增加阅读的趣味。不同之处在于理论基础不同,应用范围不同,实现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与李清照作为词坛两大重要词人,他们的创作主张独具见解,部分理论还曾引起文坛轩然大波。此篇论文在前人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陌生化"的理论视角挖掘二人创作的突破和创新,将中西方理论和文学现象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首先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稍后"陌生化效果"也成为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关键词。二者的陌生化术语名称虽同,实际上内涵各异,其原因在于二人分属于不同的文艺理论体系。两人的陌生化理论在"作品"、"世界"、"作者"元素的区辨上虽然有诸多差异,但两者对于"读者"要素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他们都把"读者"依附在自己的概念之下,服从于自己的理论设定。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陌生化概念的实质,即是读者阅读具有陌生化效果的文本的同时,其原有经验、观念、感受、认知受到翻覆,从而达到各自设定的"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代表作《丰乳肥臀》中儿童视角的情景描写蕴含了大量的陌生化现象,它使该作品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学性,达到了意外的效果.文章以俄国形式主义即陌生化理论为基础,以中英文版《丰乳肥臀》中的儿童视角情景为例,对比研究著名汉学家兼翻译家葛浩文再现文学陌生化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徐磊 《江苏教育》2014,(9):53-54
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美术创作"熟视无睹",毫无热情,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模仿。陌生化理论旨在解构常规的美术教学模式,重构我们对世界的感觉。基于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尝试运用陌生化理论来促进美术创作教学。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后来被运用到整个文学艺术界,并在世界范围产生重要影响."陌生化"是通过对传统的解构和翻新,使欣赏者和作品之间产生距离美的一种创作方式.本文从油画创作的角度切入"陌生化"理论,重新整合其中"油画语言陌生化"的内容,发掘其内涵,探讨油画创作中"陌生化"方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大胆运用“陌生化”理论,通过“复盘”文字化熟悉为陌生,视角转变化熟悉为陌生,以此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感受“陌生化”理论带来的可视性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所推崇的一种手段,是多种技巧的总合.它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也表现在叙事技巧上.在小说叙事中,通过运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即非常规的、异常的人物视角,可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本文将综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对此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